九州“腌”云

2022-05-30 10:48胡慧灵
百科知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海椒梅干菜萝卜干

胡慧灵

“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也就是要应时令、按季节地吃,腌菜也是如此。

腌菜里的酸甜

在传统二十四节气里,民间有“小雪腌菜”的说法。《真州竹枝词引》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在传统节日里,有腊八节腌腊八蒜的食俗。

腊八蒜,堪称“一代醋王”,在众多酱沁盐渍的腌菜里独领风骚。作为腊八节的固定搭档,腊八蒜绝不辜负“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经典民谣。在过去,大小商号都会在腊八这天拢账,正如民谚所言“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古人催债含蓄婉转,不好意思直接催促,而这腊八蒜的蒜字,刚好与“算”谐音,便差人去送腊八蒜,欠债的一看这腊八蒜,立马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因此,腊八蒜也被赋予了“腊八算”的寓意。

在商号忙着算账的同时,大部分家庭忙着腌制腊八蒜。古时,腊八蒜的腌制程序很有讲究。现在腊八蒜的腌制更为简易,只需要备好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待到除夕启封时,蒜瓣通体碧绿,犹如翡翠碧玉。养眼不够,饺子来凑,吃着饺子,蘸着腊八醋,就着腊八蒜,年味十足。

糖醋不分家,作为“糖醋现实主义”合伙人的糖,在腌菜里与醋平分秋色。糖渍菜、糖醋渍菜历史悠久,在明代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里,就曾详细记载糖醋瓜的做法。如今,比较知名的糖渍菜和糖醋渍菜,有北京的桂花糖熟芥和糖蒜、广东的白糖贡菜、湖南和广西的甜酸藠头、江苏的糖醋芽姜、云南的玫瑰大头菜等。其中,北京天源酱园产的桂花糖熟芥最有名气,清朝慈禧太后曾大加赞赏。桂花糖熟芥以“两道眉”芥菜头为主料,以优质白糖和桂花为辅料腌制而成,色泽褐红,质软利口,透着桂花的沁人香气。同样带着花香的还有云南的玫瑰大头菜。玫瑰大头菜,始创于明末清初,是云南著名的特产,以云南当地产的芥菜为原料,配以食盐、红玫瑰糖、饴糖、老白酱等辅料腌制而成。脆嫩滋润、回甜清香的玫瑰大头菜,咬下一口,就像有朵玫瑰在嘴里绽放,矜贵隽美。在“糖醋现实主义”里,每一种腌菜都是使徒行者,酸甜自如。

糟菜里的乡愁

如果说糖醋渍菜是象牙塔里喜欢甜食又爱吃醋的少女,那么糟菜一定是漂泊在外的中年游子,肚子里灌满了乡愁。糟菜,也叫“糟渍菜”,分为酒糟渍菜和醪糟渍菜。据《我国各类型酱腌菜起源史》考证,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制作糟菜。《新唐书》中记载了陕西汉中进贡的土特产里就有“糟瓜”“糟笋瓜”。宋代吃糟之风更盛,古籍中记载的糟渍品繁多,如糟姜、糟决明、糟琼枝、糟黄芽、糟茄、糟萝卜、糟瓜茄、糟蒜等。广袤大地上,糟菜的地理版图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福建、广西等地,以南京糟茄、扬州糟瓜、上海糟货(糟茭白、糟毛豆等)、福建闽清糟菜、广西红糟姜为典型代表。

其中,福建的闽清糟菜是糟菜中的经典,承载着思乡华侨的泪点。相传,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将闽清糟菜随船带往海外,随后出口东南亚各国。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对这种家乡的味道非常痴迷,一碟糟菜,就能唤起他们对故土的记忆。糟菜与茶口粉干、福州橄榄并称“闽清三宝”。其中,含“闽清二宝”的糟菜炒茶口粉干,是闽菜里的经典菜肴。最正宗的闽清糟菜,由梅城镇洋桃村人手工制作而成,选用新鲜脆嫩的优质芥菜(当地人称瓜菜),晒至七成干,用上等红酒糟和食盐抹菜,将其搓软装入瓮中挤压紧密,再用黄土密封瓮口,最后把瓮翻倒扣盖在草木灰上,半年后再取出。腌制成熟的糟菜,透着红糟的香气,散发出糟菜的魅力,与上排、本地笋一同烹饪出“糟菜上排汤”“糟菜炒笋”等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闽菜。

同样受到歡迎的还有红糟姜。我国食用糟姜古已有之,南宋时期,糟姜就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同时,糟姜也是人情往来的礼物,梅尧臣的《答刘原甫寄糟姜》和黄庭坚的《糟姜帖》都记录了当时糟姜的社交性质。《中馈录》则详细地记载了糟姜的制作过程:“姜一斤,糟一斤,盐五两,拣社日前可糟。不要见水,不可损了姜皮,用干布擦去泥,沥半干后,糟盐拌之,入瓮。”备受欢迎的红糟姜是岭南地区人们的心头好。武宣红糟姜,属于广西酸嘢里的红糟酸,全称“红糟姜酸”。红糟姜以当地的上等红糟和五指姜作为主要原料。红糟,是红曲酒的酒糟,是红糟姜颜色的主要“供应商”。武宣适宜微生物发酵的气候、优质的油黏米及甘甜的水质,对红糟的发酵非常有利,经过三洗三发的腌制工序后,便能得到上等的红糟种。拌入盐的红糟种,与姜一同入坛,一周之后,色泽鲜艳、滑嫩适口的红糟姜便腌制成熟了。

成熟的糟菜中,总会有浑水摸鱼的主儿,那就是云、贵、川人民的心头好—糟海椒。海椒,即辣椒,属于海外引进人才,所以是“海”字辈。糟海椒与糟菜的关系,应该就只有姓氏一样了。不加酒糟也不用醪糟的糟海椒,取的是“糟”字原义—“作酒剩下的渣子”里的“渣”字。云、贵、川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糟海椒。糟海椒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把鲜红辣椒和着生姜、大蒜放入木桶中碾碎成渣,加入适量白酒和食盐,放入坛中腌制即可。虽然与糟菜沾不上亲,但同姓的糟海椒却是云、贵、川地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和下饭菜。

鲊菜里的智慧

糟菜里灌满乡愁,鲊菜里填满智慧。刘熙《释名》中称“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古代的鲊类食品》中则记载“鲊是我国古代独创的一种腌制发酵食品”。起初,“鲊”多以水产品鲊食为主,如鲟鱼鲊、银鱼鲊、海蜇鲊、蟹鲊等,也有以各种肉类及内脏为主的鲊食,如猪肝鲊、排骨鲊、鲊什锦、鲜鹅鲊等,后来“鲊”从食品名称演变为腌制工艺后,也出现了以瓜果蔬菜为原料的鲊菜,如含风鲊、笋鲊、藕梢鲊、胡萝卜鲊、茭白鲊等。以米糁为主要发酵原料的“鲊”,无论哪种品类,其腌制工艺与中国古代酿酒工艺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致晚清时期江浙地区把“鲊法”与“糟法”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讲究的就是一个前世今生,“糟法”书写酒糟的今生,而“鲊法”修炼酒糟的前世。凭借着古老智慧游走前世今生的“鲊”,让腌制一步到位,更是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大众的口味。在腌菜的版图里,鲊菜点亮了云、贵、川、渝、湘、鄂地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鲊菜带。在这一鲊菜带上,风靡各地的鲊海椒、包罗万象的云南鲊菜、勾魂的贵州酸鲊菜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鲊海椒,也被称作“鲊广椒”“渣海椒”“榨海椒”“酢海椒”“倒扑海椒”。作为鲊菜中最突出的一员,鲊海椒也是足迹遍布鲊菜带的单品,单就其起源,贵、川、渝、湘、鄂地区都能各持一言。流传最广的是,鲊海椒起源于重庆武隆仙女寨,由当地佤族人制作,随后沿乌江上至贵州、湖南吉首怀化、湖北恩施等地;沿长江上至四川,下至湖北、湖南一带。因缺乏足够的古籍文献,故事和传说暂无从考证,但鲊海椒的魅力却无需再证。每年辣椒收获的季节,是鲊菜带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用铡刀将武隆特产的黄牛椒或二荆条辣椒铡细,放入传统高秆黄玉米粉(有的地区只放米粉,有的地区则放玉米和糯米混合粉),拌上小黄姜、盐、大蒜、花椒、八角、茴香等调料,装入“倒扑坛”里发酵十几天,就能得到风味独特的鲊海椒。出坛后的鲊海椒,金黄中透着红润,咸辣中飘着酸香,既能独领风骚,也可随心搭配。鲊海椒可以直接炒来吃、蒸来吃,也可以加水搅成糊糊,做成土家咖喱酱。此外,鲊海椒最不挑搭档,鲊海椒炒腊肉、蒜苗鲊海椒、肥肠鲊海椒、鲊海椒蒸肉、鲊海椒四季豆等都是鲊海椒的代表菜肴。

除了鲊海椒,鲊菜的代表还有云南的鲊菜和贵州的酸鲊菜。在云南的街头集市,鲊菜随处可见,以萝卜丝鲊、茄子鲊、海菜鲊、芋头鲊为主。其中,茄子鲊自带主角光环。茄子鲊选用的是当地的紫皮羊角茄,皮薄肉厚,格外有韧性。茄子鲊的腌制也很简单,将晾晒脱去80%水分的茄子上锅蒸制,趁热拌入生米粉(或糯米粉、玉米粉)、盐和粗辣椒粉,封缸存放月余。“出关”后的茄子,早已褪去妖艳紫色,在米粉的簇拥下格外柔和。干爽松软的茄子鲊,旺油爆炒,顿时油润浓厚,咸辣酸香。爽爽的贵州,妥妥的苗乡人口味,连鲊菜都要加个“酸”字,如酸鲊冬瓜、酸鲊土豆丝、酸鲊芋头丝、酸鲊红薯丝等。贵州酸鲊菜的制作工艺与云南鲊菜差不多,只是更追求酸味,专门治愈各种没食欲的人群。

干腌菜也有春天

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出发,一路向东,绵延到下游的江淮地区,每年总有一个季节气氛不算融洽,因为“雨一直下”。这个季节就是梅雨季,因正值梅子成熟季节而得名,阴雨绵绵导致衣物、食物发霉,也被称作“霉雨”。在大江梅雨的恩泽下,人们创造了梅系干腌菜,雨过天晴,长江风物也迎来了春天。

沿着长江流域,跟随梅雨的脚步,诞生了著名的梅干菜带,由四川梅干菜、陕西黄官梅干菜、安徽黄山梅干菜、浙江绍兴梅干菜等组成。梅干菜,因产地不同,叫法也不同。四川,因其采用食盐腌制的工艺,惯用“盐菜”来称呼梅干菜,常用梅干菜来做咸烧白里的“卧底”。浙江绍兴、宁波、金华、余姚、丽水、慈溪等地有“霉干菜”“乌干菜”“干菜”的叫法,鲁迅在《风波》里写道“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黃的米饭,热蓬蓬冒烟”,“乌黑的蒸干菜”就是蒸梅干菜。在长江梅干菜带外的广东惠州、梅州,也有梅菜,当地称其为“梅菜干”,因原产于广东梅州,故称。

除了名字叫法不一样,梅干菜的原材料也大有不同。《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述:“梅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无论哪种原材料腌制的梅干菜,其油光黄黑、香味扑鼻的特性是不变的,更有“解暑热,洁脏腑,消积食,治咳嗽,生津开胃”的功效。清乾隆时期的《本草纲目拾遗》就对梅干菜的做法及功效有详细的记载:“至春分后,天渐暖,菜亦渐变黑色,味苦不堪食,以之晒作干,饭锅上蒸黑,再晒再蒸,如此数次,曝之极燥,贮缶器中,可久藏不坏,名曰霉干菜,即干冬菜也。年久者,出之颇香烈开胃,噤口痢及产褥,以之下粥,大有补益。”

惠州所产的梅菜,在古代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如今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苎萝西子十里绿,惠州梅菜一枝花”的美誉。惠州的梅菜,选用大叶芥菜,采用的是先腌后晒的制作工艺,腌制成熟的惠州梅菜,不仅自成一菜,更是粤菜里重要的配料,为梅菜扣肉、梅菜酿豆腐、梅菜饺子等贡献着诱人的香气。

绍兴的梅干菜,原材料主要有大叶芥、花叶芥和雪里蕻三个品种。在绍兴,当地人偏爱用八仙芥来制作梅干菜。赶在清明节前,将新鲜八仙芥进行晾晒,然后进行“堆黄”。所谓“堆黄”,就是把菜堆在一起,一般时长为四五天。然后经过盐渍、卤汁回落、晾晒、蒸熟等多个步骤后,色泽乌黑的梅干菜才算制作完成。历经时间洗礼和日晒风吹的梅干菜,与干菜烧鱼、干菜烧土豆、梅干菜焖肉等菜肴一起锁住了大江梅雨的味道。

在干腌菜的春天里,长江流域的梅系风物之外,风吹大地,百花齐放,云南的干腌菜、山西的干咸菜、浙江萧山的萝卜干等都是风的杰作。

最神奇也最耗费力气的当属云南干腌菜。制作云南干腌菜,一般选用刚刚冒头的萝卜,取其柔嫩的茎叶。别看这时候萝卜的茎叶柔嫩,经过千锤百炼后,那股子韧性却是无法想象的。仰仗着低纬度高原热烈的阳光,依赖于傣家人的巧思巧手,经过脱水、浸泡、捶打、拌入糯米发酵、出缸、晾晒、氧化、盘饼、再晾晒等多道工序后,这种饼状的干腌菜才算大功告成。醇厚的酸味与芳香味缠绕在一起,让味蕾一时迷了方向。在当地,闻名远近的“青龙过海汤”就是用此腌菜点化而成,一碗素汤,加入些许干腌菜,顿时碗内酸辣汹涌,宛如青龙过海。此外,“青龙过海汤”还颇有来历,相传明末清军南下,永历帝路经永昌腾越(保山腾冲),当地人民以炒饵块和干腌菜酸汤来招待永历帝,炒饵块被称作“大救驾”,而这碗干腌菜酸汤则被称为“青龙过海汤”,流传至今。

延续至今的干腌菜中,最为出名的是有“色、香、甜、脆、鲜”五绝的萧山萝卜干。《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也有人咏叹萧山萝卜干:“自古称谓地人参,香嫩可口馥郁醇。清热祛湿利百病,常食必将健君身。”相传,有“地人参”之称的萧山萝卜干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当地农民种植萝卜大丰收,苦于没有地方存放,便把萝卜直接放在芦席上,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吹晒。晒干后的萝卜,占用的面积小了,便放入陶土罐子里存放,一年之后打开罐子,萝卜早已变成香气浓郁、鲜香脆口的萝卜干,一传十,十传百,萧山便形成了腌制萝卜干的习俗。萧山萝卜干选用的是“一刀种”萝卜,“三晒两腌”后装入陶坛里,自然发酵300天才能制成。腌制成熟的萧山萝卜干,肉质厚实,爽口韧脆,有着干腌菜里难得的丰满姿态,常以萝卜干炒蛋、萝卜干炒毛豆、萝卜干炒腊肉、糖醋萝卜干、萝卜干炒腰果等佳肴姿态摇曳在萧山人的餐桌上。

推杯换盏间,中国腌菜的身影逐渐清晰:它曾沉思在酸菜的哲学里,驰骋于泡菜的江湖中,坚守在酱菜的百年初心里,也曾在咸菜的代言人中沉沦,在糟菜的乡愁里沉醉,在鲊菜的世界里惊叹,也在干腌菜的春天里写满期待。这一帧帧的画面在眼前拂过,从“菹、糟、鲊”幻化成九州“腌”云。借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咸菜之谱,可能也只能弹奏于此。华夏大地之广袤,腌菜种类之无穷,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腌菜版图的更新,让《咸菜谱》成谱,共奏腌菜华章。

猜你喜欢
海椒梅干菜萝卜干
A Bit of a Pickle
大头菜、冷吃兔、萝卜干…… 这款“组合装”线上跑得欢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萝卜干 母亲的味
离家再远,也忘不了外婆制作的梅干菜烧饼
绍兴梅干菜
梅干菜炒四季豆
海椒在川菜中的妙用
海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