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绸缪

2022-05-30 10:48杨正
中国会展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办展社群会展

杨正

市场预判面向刚需

首先是对2022年下半年会展市场的基本预判,主要分为以下4点:

第一,上海停摆:下半年,上海的展览市场基本停摆,下半年只有进博会等少数国家级展会可以举办;

第二,北京谨慎:下半年,北京市场也不容乐观,由于疫情反复和清零政策趋严,北方市场谨慎办展是大趋势;

第三,西南偏南:下半年,展览的主力市场或许以“西南偏南”城市为主,厦门、深圳、广州、成都等华南城市和华西城市,有承接北展南移的趋势;

第四,社团直播:下半年在会议领域,学术社团类的活动依然是刚需,在线会议+直播以小线下+大线上为主要形式,因为跨省跨市出差会受到影响,降低出差意愿。

八条建议立足危机

其次,是对线下展如果停办的对策建议,给出了8条基础建议:

第一,立刻开展下半年不能办展的应对措施和部署,6月15日前做好未来一年内线下展无法举办的经营压力测试和相应的准备措施和内部动员,做好最坏的打算;

第二,数字内容生产:在这段空档期,不要闲着,做好历史积累的海量内容的资产数字化,将十年来的历史视频、会议资料实现数字化,已经有很多同行已经完成了;

第三,清洗历史数据:主动积极地使用线上直播活动和交流工具进行客户联络,既能更新历史数据也能保持客户关系和服务,一举几得;

第四,寻找新的服务:面向展商和专业买家开展如果未来1年没有线下展会下如何开展市场营销和销售活动的新方法、新工具的调研,挖掘需求,这也是新服务诞生的机会;

第五,优化团队结构:立刻马上做实团队技能和能力的转型与提升,比如,视频和文案生产、在线工具、社群运营、远程客服、内容生产、咨询顾问、新媒体传播从内部抓起;

第六,建立在线平台:在线不一定是展览的在线,可以是垂直的产业互联网、社群在线、内容在线、在线社交平台、采购在线、招聘在线、学习在线等任何形式的在线;

第七,开展订阅经济:根据研究,GDP的50%以上可以是订阅经济,尝试开展数字内容和服务以订阅经济和会员经济模式的交付尝试,尽快将活动人群转变为在线社群;

第八,寻求合纵连横:建立同盟,补全短板,报团取暖,避免无序竞争,共克时艰。

国际经验同行启示

最后,是国际经验与启示,有3条:

第一,不管是转型还是升级,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国际同行在2008年就开始了在线和数字化的尝试,今天看到他们的成就非一日之功,需要耐心;

第二,有计划提升数字化收入的占比,建立复合型收入结构的战略尝试,根据AMR的预测,国际同行在2022年之后的数字化收入可以达到20%;

第三,无论是线上、线下还是其他服务,核心还是基于数据和数字化的内容能力、营销服务能力、行业洞察能力。

最后,我也关注到有业内人士认为亚运会、大运会的延期和亚青赛的取消会给会展行业释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好,对此,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我感觉亚运的取消其实是更糟糕,具体原因不再赘述。

不确定性带来的是会展活动时间和地点难以确定,缩短了办会办展办活动的周期,在如此短和仓促的时间里举办,对于参展、参会人的数量无法达到保障,对其收入和多方权益都没有预期的保障。

由于展会和会议市场面积和数量的显著性的縮减50%以上,在服务商侧带来的是服务商竞争的加剧,主办方偏好在发生变化,心态在发生变化,对于正常的甲乙双方行为带来不确定性。

很多人对2022年充满了满腹期待,但是身于忧患,居安思危是我们的传统意识。我相信理性的危机意识还是必要的。我对于2022年的看法是比较谨慎的,但绝对不是乐观的。

第一个原因是2022年是赛事活动和20大叠加在一起的一年,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所谓的挤出效应是指:因为需要确保冬奥会、东残奥会、成都大学生运会、杭州亚运会、上海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必然会严格控制这些大型国际赛事活动举办期间同城和同期举办的展会和会议活动的举办,迫使这些展会和活动避免撞车和对冲,而选择异地举办、延期甚至取消。这是大概率的事件,这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就得到了验证,我当时做了一个调研,至少十几个国际会议从上海易地举办。

第二个原因是疫情的发展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说疫情长期共存,永远无法清零,这个是不是有绝对有肯能还是绝对不可能?我想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属于不确定性。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会展活动还需不需要办?怎么办?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会带来会展行业的人才会流向数字营销和AI行业,会展院校的招生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大问题——会展业是服务业,服务型行业的核心资产是“人”,人要留下。

猜你喜欢
办展社群会展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
社群短命七宗罪
集中办展聚精华,海博会打造交易型专业展会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