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民用领域情报对抗问题研究

2022-05-30 12:24尹江辉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

摘要:在近期发生的俄乌冲突中,民用技术装备和民间力量得到大量运用,在情报对抗、侦察监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俄乌双方民用领域情报对抗情况及特点变化,分析了民用领域情报对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俄乌冲突;民用领域;情报对抗

此次俄乌冲突,双方通过将民用技术装备和民间力量广泛应用于情报对抗作战,不断迭代拓展“混合战争”情报对抗新样式,将对未来军事斗争和理念变革带来深刻影响和促进。

一、俄乌双方民用领域情报对抗情况与特点

(一)侦察领域对抗情况与特点

俄乌双方为填补高强度对抗带来的军用侦察装备和侦察手段损失造成的空白和不足,充分利用民用卫星、民用无人机以及民用无线电设备等展开侦察行动,并相互破坏对方民用器材侦察链路手段,抢占战场态势信息优势。

1.民用卫星领域

美西方商业卫星公司深度介入俄乌冲突并且“大放异彩”,成为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略支撑、战术支援的重要手段。一是美民用卫星公开服务军事侦察活动。冲突爆发前后,美国Maxar等卫星公司针对俄军行动情况进行不间断拍摄和发布,说明和判断俄军行动时间、方向和意图,并监控战况演变,为美西方国家和乌克兰提供情報支撑。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商业项目总监戴维公开承认,该局与美国国家侦察局一起,与包括Maxar、BlackSky和Planet等100多家商业卫星公司开展合作,监视俄军部署情况和战场实况,并把情报信息提供给北约和乌克兰,目前至少使用了200颗商业卫星拍摄的图片信息[ 1 ]。二是民商卫星遭打击行动。“星链”卫星系统被乌军广泛用于目标指引和战场情报共享分发,而在SpaceX公司2022年2月底向乌克兰发送“星链”地面终端后,“星链”卫星也受到网络攻击与干扰。在乌克兰冲突周边地区的“星链”服务一度堵塞“数小时”。在SpaceX公司对“星链”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后,“星链”运行恢复正常,“星链”在乌克兰“抵住了所有黑客和干扰尝试”[2]。

2.民用无人机领域

俄乌冲突中,大批民用无人机广泛应用于战场,参与近距离情报侦察,不断创新民用无人机侦察作战样式。一是渗透侦察。乌军渗透分队采取携带大量民用无人机渗透到战线后方方式,近距离视频侦察获取俄军行动迹象。二是航空侦察。尽管多数民用无人机分辨率会略有不足,但俄军车队深入乌境内后,往往通过公路机动转进,几乎没有隐蔽伪装,民用无人机侦照能力足以发现,甚至在炮兵火力打击时,民用无人机也能够承担炮兵校射功能。三是“察打一体”。乌军利用民用无人机对俄军装甲车进行跟踪和目标确认,并使用有一定运载能力的多轴无人机携带反坦克手榴弹直接攻击俄军的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军用卡车,之后还可继续发挥侦察功能。

3.民用无线电设备领域

对无线电通信的截获侦察,成为冲突双方重要情报对抗内容,特别是俄军电子通信装备数量少、技术落后,采用大量民用通信设备,出现多次被乌民众使用民用无线电设备截获情况。据乌克兰《国防快报》报道,俄军部队大量使用中国宝峰公司生产的UV-82HP民用无线对讲机,且未加装军用级加密系统,极容易被监听。乌军缴获了大量俄军民用通信装备及部分俄军装甲车辆与坦克,从车上电台获得俄军频繁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并发动民众使用无线电参与监听这些频率,及时获得俄军部队动向情报。在冲突期间,乌克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短波设备,甚至可收听到俄军士兵公开讨论作战计划。民间反战抗议者还用自身无线电装备伪装成乌军士兵,发出假消息来“诱骗”俄军技术侦察力量或干扰俄军使用的频道。

总的来看,民用领域的卫星、无人机和无线电设备已成为情报对抗的新领域新战场,军民互补的侦察体系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对抗方式。

(二)情报领域对抗情况与特点

移动软件、新兴媒体成为俄乌冲突的“现场”与“战场”,双方对民间情报机构等力量的使用也成为情报对抗的有效补充。

1.用于情报处理应用的移动软件成为对抗新平台

在美西方协助下,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成为乌重要情报传输平台,Telegram、Twitter、TikTok等软件程序成为俄与美西方较量的另一大“武器”。乌政府开发一款名为eBopor 的“敌军随手拍”手机APP,鼓励民众安装并拍摄上传俄军人员、装备动向等图片视频信息;信息汇集后,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AI处理等操作后第一时间将俄军战场动向情报提供给乌国防部,为乌组织开展军事行动提供近实时情报、助力乌军实施反击。乌克兰还将一款名为Diia的应用功能加以拓展,通过聊天机器人收集有关俄罗斯军队行动的情报。

2.用于情报共享分发的社交媒体成为对抗新战场

乌国防部在Telegram上安装设置了聊天机器人eVorog,乌民众可通过该机器人向乌军发送有关俄军战场动向信息。乌通过扩展该聊天机器人功能,在广泛收集俄军战场动向信息的同时,针对性地向乌民众发布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俄军关键目标等搜集要点,如乌军通过该平台发布征集俄军Redut-2US多用途通信系统信息后,2天内便收到了关于该装备的33条相关情报。

3.用于开源情报处理的民间情报机构成为对抗新助力

冲突爆发前,美非政府情报机构和咨询公司常态追踪俄军队集结情况,并根据公开的商业卫星图像、社交媒体和飞行追踪数据等,分析绘制俄兵力部署图。冲突爆发后,民间情报爱好者通过谷歌地图、Plane Finder航班跟踪网站等跟踪掌握俄军动向,帮助乌军实时了解战场形势;西方学术界、智库和私营情报公司研究人员对战争发展走向、用兵建议、影响应对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评估分析。俄方同样广泛运用民间情报分析力量,在亚速钢铁厂进攻作战中,通过分析乌军人员发布的社交媒体求援视频,依照亚速钢铁厂的卫星照片和航拍视频进行分析,准确定位目标并对其实施精确打击。

总的看,移动软件、社交媒体和民间情报机构以扁平化、分布式的特点和灵活分散、实时高效的优势,将传统情报周期流转过程大幅压缩,有力地提高情报保障质效。

二、民用领域情报对抗发展方向

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冲突范围逐步扩大,需求牵引、技术助推使民用领域情报对抗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引领民用领域情报对抗朝着军民融合、适配实战的方向发展。

(一)压缩成本以大批量产

俄乌冲突中民用摄像头及民用相机的广泛应用和优良效能已证明民用光学传感器性能指标能够满足战术级作战行动的侦察要求;以大疆为代表的民用无人机在近期多场局部冲突中发挥出较强的侦察平台效能;“星链”承担乌军大量情报传输功能,表明军民侦察装备鸿沟正在消融。民用侦察器材和侦察平台运用广泛,能够熟练操作人员较多,战时无需再进行专项培训即可投入侦察行动,利于快速形成战斗力。乌军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平台,以“全民拍”形式进行了侦察情报领域新的人民战争,通过发动群众抹平了与俄军在获情能力上的代差。未来侦察情报力量的组成将进一步平民化、普及化,利用民众对情报工作兴趣,开展情报通识教育和通用侦察技能短训,能够迅速“量产”大批“基础”情报员。以无人机、道路数据采集车、小型卫星为代表的民用平台,能够在平时以较低成本,在民间进行大量运用及储备,在战时能够快速改变用途形成保障能力。在大规模作战中发生战损后,由于成本价格优势,人员装备能够快速补充,从而占据先发优势。

(二)降低门槛以广泛运用

民用侦察情报体系与军方体系的核心差异在于对对抗性环境的适应性,民用侦察平台及传输链路极易被敌方侦破入侵,但此次冲突中星链系统遭到俄方网络攻击,后续通过软件升级方式进行了有效应对,为民用设备快速转化为军用装备提供重要解决思路。未来民用侦察力量平台投入军事作战,发挥民用设备低成本、批量化、全覆盖与军用设备抗干扰、强生存的优势互补,以确保民用装备更好适应战场环境。未来依托社交媒体、外卖平台等民用数据系统进行情报传输,能够发挥其信息融合强、分发指向明、数据篱笆少、链路传输快等特点,从而在情报对抗上获取决策优势。

(三)淡化特征以有效生存

乌军依托星链通信链路和自身数据平台,通过军民情报分发同一链路,在同一系统平台内进行交互,实现对俄军目标的“外卖式”分發和“点单式”打击。共用链路使得民用侦察终端数量不受限于军用链路建设规模,难以通过物理手段对大批量民用侦察情报终端进行摧毁失能,以有效提高情报对抗行动下生存抗扰能力。美盟及乌方在冲突中广泛使用私人企业卫星进行侦察活动,民用航天平台技术发展及作战应用情况已证明其军事价值。民用卫星转军用模式较传统军用卫星更大优势在于民用卫星使用软件升级模式进行状态转换,难以被敌方发现,从而以民商身份避免遭到敌方情报对抗打击。美盟各类智库咨询机构和俄方广大情报爱好者利用社交媒体等开源渠道,进行了大量准确而精细的分析研判工作。通过开展军民融合、完善审查机制,运用荣誉激励、经济合约、项目协作等方式,使民间平时大量存在的咨询、智库、科研院所等类情报机构能够在战时迅速转化为情报预备役力量,提高情报机构抗毁重构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民间力量运用于情报对抗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研究探索更加面向实战的情报对抗机制和军民融合策略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更有助于我们赢得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美商业太空公司如何插手俄乌冲突[EB/OL].(2022-04-21)[2022-06-15]. http:// www.news.cn/mil/2022-04/21/ c_1211639052.htm.

[2]云脑智库·“星链”卫星在俄乌冲突中的运用分析[EB/OL].(2022-05-17)[2022-06-20] http:www.eetchina.com/mp/a132206.html.

(作者简介:尹江辉,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