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理路与趋势展望

2022-05-30 10:48岑朝阳阳盛益
学理论·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述共同富裕

岑朝阳 阳盛益

摘 要: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是落后、单一、失范的平均主义,而是现代、多元、规范的全民共享。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事业要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需对其进行主体性审视,从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时代意义等若干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理论界分与科学总结。在理论内涵及特点层面,现有研究梳理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属性特点及地位影响;在实践路径及手段层面,现有研究分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民生保障、脱贫治贫、城乡统筹、分配规制及社会治理;在时代意义及价值层面,现有研究讨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对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理论意义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理路;趋势展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6;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01-04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在国家场域内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还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实践,在中国所在的各个时代场域中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坚守中国特色、中国道路的价值基点,以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为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实现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国之大者、责之重者。近年来,有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具有理论深度、思想厚度与实践广度,并从共同富裕的历史归结、实现方式、中国模式等方面进行阐释与论证的优秀研究成果。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辨明共同富裕的概念、路径及价值,用发展的理论母题概括、总结、分析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从客体与主体的双重向度阐发共同富裕的理论真旨与实践要义,在理想之境与现实之道的辩证统一之中把握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要求。消解西方反贫困理论的话语障蔽,承担起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的职责使命,需要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实践发展应然向度之间寻找平衡,构建起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与共同富裕总体规划。因此,从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层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拓展研究边界、引起研究反思、超越旧有阈限,有其必要性。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及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分解为两个阶段。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推动了共同富裕进一步从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提升为改善民生,建设“幸福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内学界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领域有关理论内涵及特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属性特点以及地位影响等方面。

在概念内涵方面,现有研究一般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并且蕴含着人本身在社会场域之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以“富裕”和“共享”为关键,既指富裕的共享,也指共享的富裕,两者分别反映着两种社会关系、历史情境和知识体系,而“共同富裕”应当被理解为财富状况,即“整个社会的财富产出足以让全体社会成员摆脱贫困超越小康的状况”[1]。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应当从“目标广义”与“过程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应当从“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角度理解共同富裕相关概念[2]。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既指物质文明更加丰富,也指精神文明的更加发展,而在特殊意义上,共同富裕指的是非剥夺性与非享受性前提下较小的贫富分化差距,因而共同富裕中的共享发展意蕴,不仅指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更指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3]。

在属性特点方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相区分,是人民的、整体的、正义的,在其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其本质支撑,并且其实现有一个现实的过程及阶段。中国共产党推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问题,发展的覆盖面与区域协同问题也亟须关注。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才能兼具发展性与可持续性,才能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大多现有研究均指出,共同富裕并非同时富裕、同等富裕和杀富济贫、平均贫富,而是安富恤贫和差别富裕。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共同富裕并非一种静态结果,而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中,赋权、强能、并轨与融合是其实践旨归,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与社会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并在理论内涵上表现为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驱动、以世情国情党情为依据、以世界发展大势为视野[4]。

在地位影响方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复兴的必然进路与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由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可以看出,在被资产阶级依凭其物质财富所掌控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注定了该类型的社会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但财富分配不均,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陷入赤贫境遇,注定无法享有大资产阶级一般的生活条件与经济条件,更遑论实现共同富裕,而唯有发挥生产的创造性,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建立。因此,胡鞍钢等学者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5],是新時代的全新课题、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追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归宿,因而也始终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要求[6]。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及手段

国内学界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领域有关实践路径及手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民生保障、对口帮扶、城乡统筹、分配制度、社会治理、关系协调以及对外交往等若干方面。

在经济基础方面,现有研究认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以及相关科技发展创新是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以数字化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将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将成为助推共同富裕的新引擎;其次,科技创新战略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促使着经济发展,因而,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也成为实现发展驱动要素转向、实现当代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7]。此外,必须不断完善共同富裕道路的制度基础与产业基础、激励系统和保障系统[8]。

在民生保障方面,现有研究认为加强民生制度保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必要举措。第一,建立走向共富型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共同富裕生成与发展逻辑中的重要内容;第二,促进共同富裕,应当紧紧围绕增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三个方面做;第三,在共同富裕持续推进的道路上,应当通过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带动等坚持绿色发展[9]。

在对口帮扶方面,现有研究认为动用包括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及道德伦理因素在内的资源要素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利于实现对于低收入者的对口帮扶,实现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一方面,观照低收入人口的生成逻辑,通过建立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监测机制、职业能力培育机制及内生动力机制等实现对口帮扶。另一方面,发挥“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仁慈之手”的三重作用,有机结合“自然选择”“制度安排”“道德力量”推动共同富裕实现[10]。

在城乡统筹方面,现有研究认为坚持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保障。综合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要把握梯度跟进与优化升级的程序,完善组织领导与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问题[11]。

在分配制度方面,现有研究在观照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尤其关注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有观点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主导性逻辑,而其他分配方式是外部辅助性和补偿性逻辑,故需要在科学认知“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确立共同富裕的圆满实现逻辑及其相关深化改革方略,发挥三次分配的富民导向作用[12]。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发展慈善伦理以促进社会分配中的“柔性调节”,明确第三次分配中包括基于现实功利、自我实现、自由实现这三种不同自愿行为的历史意义以推动共同富裕[13]。

在社会治理方面,现有研究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成效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等途径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反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学者指出,在共同富裕治理格局中,要注意国家及行政体系的功能性边界及能力界限,防止行政化过度扩张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推动公权力部门间协同治理与方式创新,通过数字化赋能的信息共享模式,促进反贫困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并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的接续发展[14]。

在关系协调方面,现有研究中的观点并未达成共识,且存在着“发展与分配”说、“效率与公平”说、“存量与增量”说等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追求蕴含着发展与分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占有与组织形式等三对关系[2]。第二种观点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好市场经济开放性与共同富裕本质目标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15]。第三种观点认为,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增量与存量、显性与隐性、总量与结构、均值与方差、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间的关系[16]。

在对外交往方面,现有研究认为要继续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联系,以深层次改革开放推动共同富裕发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通过指向人民性的政策设计、具有长效性的协调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社会共识,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制度优势,为解决世界反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式解决方案,为发展世界经济贡献了强大的中国力量。有学者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推动对外开放,推行环、带状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打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并充分认识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6]。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及价值

国内学界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领域有关时代意义及价值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的价值以及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的价值层面,现有研究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在当代的理论成果。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习近平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西方反贫困理论失效、反贫困实践陷入“伊斯特利悲剧”陷阱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成为我国摆脱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与路径向导,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界定共同富裕正义价值的方法论,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正义价值的实现,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需要与实践发展[17]。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层面,现有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与制度安排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事业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知的过程,而从被动到主动、从局部到全域、从发展到创新的认知过程与价值方法,实现了共同富裕概念的容量擴充,完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代探索[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向着“现实本身”去寻求社会主义概念而终于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维护了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把握共同富裕,具有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简单的理论逻辑推演以及一般思想争论的现实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9]。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总结及展望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共富思想的生动诠释,是继承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均贫富”理想的当代彰显,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履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历史与人民的郑重选择,承担起了团结带领人民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责任。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明品格。行述至此,笔者已从三个层面基本梳理并简要归纳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现有研究,因此,有必要对于国内学界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现有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共同富裕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从有关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及特点的现有研究上看,国内学界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于共同富裕理论发展变迁、体系变迁的梳理与总结,而对于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属性特点以及地位影响的阐释,也多源于各个时期的政府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文本,因而在研究中呈现出一种线性叙事的属性及特征。

其次,从有关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及手段的现有研究上看,国内学界已有研究多偏向于由宏观方面入手,立足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从政府的整体政策部署层面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针对性建议。但其中,也有部分研究以小见大,在着眼于共同富裕某一具体方面(如三次分配、乡村治理等)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剥离与分类归因,开展切入式研究。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共同富裕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研究注重于从人民群众对于共同富裕的憧憬与追求转化为具体、现实、扼要的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整体架构与内生动力层面推动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发展。

最后,从有关新时代共同富裕时代意义及价值的现有研究上看,国内学界已有研究重点多在于分析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呈现与价值内化,以及推动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互动与互促作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是低端、单一、失范的平均主义,而是高端、多元、规范的全民共享。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掘共同富裕理论宝库、开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锁钥,也正是实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理论之根与理论之源。与此同时,理论又源于实践,具有可验证性、可发展性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性需要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实践进行检验。共同富裕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相遇与观照,终结了单向度的理论阐发,实现了学术研究在实践层面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归因,也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的薄弱方面与存在问题提供了消解路径。

总体说来,当前国内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还处于体系形成之初期,整体研究逻辑的形成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结尚显薄弱。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关键在于构建富有社会主义底色与人民指向的研究框架与研究范式,以民主之光、发展之途承扬共同富裕研究的点点薪火,以中国之治、复兴之梦激活共同富裕研究的精神泉源。

值此境遇,我们可以说,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应然与使命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提出及其现实实践,既是对于世界现有治贫理论体系的价值重构与深刻补充,也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现实优越性而实现的正义观念与伦理取向上的深刻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不仅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世界。在未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除关注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时代意义外,还可以从世界历史视角对现时代中国的共同富裕理论体系及政策时效进行现实观照与通观审视,挖掘其中可为各国、各地区所借鉴的扶贫、治贫与脱困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与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经验及现实路径与世界、与全人类共享,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经验共享的过程中,具有国际性、时代性与话语权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中国研究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形成别具一格与独树一帜的中国风格、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从现实情况而言,中国的发展或许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许会遭遇短期波动。但纵有荆棘载途、险隘当道,中国共产党人仍以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趁势前进、敢创新路,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自身鲜明的革命品格,驰而不息、破难而进,步履于新时代的宽广大道,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努力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不懈奋斗。因此,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深刻总结,不仅有利于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臻于成熟,更能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其大业、光广其声,赓续革命血脉、谱写时代华章、创造更大荣光。

参考文献:

[1]胡承槐,陈思宇.关于共同富裕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浙江学刊,2022(1):40-53.

[2]解安,侯启缘.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探析——理论内涵、指标测度及三大逻辑关系[J].河北学刊,2022,42(1):131-139.

[3]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6):52-60.

[4]罗明忠.共同富裕:理论脉络、主要难题及现实路径[J].求索,2022(1):143-151.

[5]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6]岑朝阳,程丙.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的时代必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理论建设,2021,37(6):14-20.

[7]岑朝阳,刘颖,阳盛益.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纵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79-82.

[8]林闽钢.民生保障制度的生成发展逻辑[J].行政管理改革,2022(1):8-14.

[9]唐文浩,张震.共同富裕导向下低收入人口帮扶的长效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2(1):150-158.

[10]王浦劬.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核心议题和基本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1):18-24.

[11]吴文新,程恩富.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J].上海经济研究,2021(11):5-19.

[12]周中之.共同富裕的慈善伦理支持[J].求索,2022(1):50-57.

[13]刘涛.共同富裕治理的制度主义方法论[J].治理研究,2021,37(6):22-32.

[14]周文,司婧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22(1):27-36.

[15]李海舰,杜爽.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改革,2021(12):1-15.

[16]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56(11):4-13.

[17]张雷声.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59-73.

[18]逄锦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3-13.

[19]刘元春,刘晓光.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12):4-10.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述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