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人的自杀问题

2022-05-30 10:48王娜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敬老院负性子女

王娜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喜丧》的电影:86岁的林郭氏守寡多年,辛苦养大六个儿女,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在突发脑血栓后身体越来越差,子女想让她住敬老院,但因敬老院暂无床位,只能先轮流住子女家,在此期间老人中风患上笑病,更遭子女嫌弃。最终老人选择在要被送住敬老院的前夜抱着全家福服药自杀,子女为她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葬礼上没有哀乐和哭泣,老人逝去的凄凉与周围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发人深省!

其实国内有不少像林郭氏这样的老人自杀,尤其在农村更是司空见惯。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来说,老年人自杀的决心往往更大、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在目前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老年人的自杀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自杀,顾名思义,即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我的生命。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人们对自身安全的需求往往很强烈,这属于基本需求之一。

那是什么促使这些老人放弃了对生的渴望、而毅然选择死亡呢?

1内在因素

躯体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有可能伴发多种躯体病,包括慢性疾病甚至罹患癌症等重病,要面对长期诊疗的压力和高额费用。

精神因素

有些人在退休后失去价值感、茫然无助;无法接受患病事实,难以承受疾病带来的精神折磨和长期的经济负担;常遭遇各类负性事件,如亲友重病或丧失等,部分人因缺乏积极应对措施、未及时排解负性情绪,日渐成为焦虑、抑郁症的易感群体,长期饱受精神折磨,强化了老人自责成为拖累与想要轻生的观念;精神症状导致老人自杀。

家庭问题

家庭长期不和,加剧老人的精神压力;子女常年在外或老人没有子女,子女对老人照顾不周,甚至无心赡养或虐待老人,致使老人缺乏关爱、无人照料等。

2外部原因

经济地位

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由于经济来源的减少或缺失,无法满足个人和(或)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与人联系减少、独居、缺少朋友等均导致人际支持薄弱、强化了老年人的被孤立感。

社会大环境

老年人无法适应快节奏和高科技的外环境,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尤其在農村,敬老爱老文化的宣传不够;受社会大环境包括受疫情影响,不少老年人感觉精神压力大、外出活动或和老友聚会减少,兴趣和爱好受限。

在找出引发老年人自杀的常见问题后,我们要逐条做好自杀的防范:

1.增加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老人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强化人们对疾病的识别及对疾病等负性事件的应对能力。

(1)如遇老人有下列异常,及早带其就诊精神科:

心烦、失眠,眉头紧皱、唉声叹气、闷闷不乐,易疲劳、讲话和活动减少,对以前感兴趣的事不再感兴趣,呆坐愣神、反应慢等;

莫名的紧张、害怕、心慌、出汗、手抖等(无可解释的躯体病因),坐卧不宁、烦躁易怒,对事物过度担忧,事情没发生前先预测不好的结果等;

刚说过的话或刚做过的事很快会忘,重复讲话或询问,就近外出时辨识不清方向感,认错或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及关系。

(2)遇到老人有一些可疑表现,应关注和避免其自杀行为,尽早送其治疗:

讲话内容像在立遗嘱,如谈及财产分配等;

总谈及死亡相关话题,如称要去找故去的家人,对生死表现出无所谓等。

2.强化大众对尊老爱老的意识与赡养老人的法律知识,促使子女增加对老人的关爱和照料。

3.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对老人的关爱,如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增设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呼叫系统,尤其关注丧偶、独居、既往和(或)有自杀倾向等老人,给他们一些卡片,罗列危机管理机构、危机干预热线、可联系的亲友名单及其联系方式,组织老年人社会活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和娱乐放松活动,减少无价值感。

猜你喜欢
敬老院负性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火场救人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