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庄子》备课策略

2022-05-30 10:48袁春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庄子

袁春霞

《先秦诸子选读》课程说明指出:“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也就是说,《选读》重视文言基础知识,更不忽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功用。《庄子》单元占六课,内容较难理解。下面,以《庄子》选读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备课,以及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备思想特色

读《庄子》给人的感觉是认识世界:无处不在的辩证法。庄子哲学的辩证性,在课文中有多处体现。

1.小大之辩:认识境界有高低

必修课本已学过,《选读》又将这一课呈现在《鹏之徙于南冥也》中,并增加了《逍遥游》中部分段落。大鹏鸟、蜩与学鸠等,是在谈事物大小不同,认识境界也会有差异。还有如第一课《无端崖之辞》第四个故事,任公子垂钓,相比于“饰小说以干县令之徒”,任公子无疑是“大”的一面。第七个故事,鹓鶵的志高远大和鸱的目光短浅亦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在第三课《东海之大乐》中,河伯的望洋兴叹与海神若的“不敢自多”;第二个故事,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引出坎井之蛙、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2.有用无用:评价标准勿功利

庄子在《人间世》篇末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种思想之前讲《老子》时就已经出现。《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有用无用,是相对的,甚至有的时候,人们认为的“无” 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一方。庄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在《鹏之徙于南冥也》中,惠子和庄子之间又因为五石之瓠争论起来,庄子的观点,用世俗利益的眼光去看待,五石之瓠最终的命运是“无用而掊之”,而至人却可以在“无几之境界”中,以瓠为舟,浮于江湖。 而关于有用、无用的争辩,最明显地出现在第四课《尊生》中,除了有尊重生命这一层含义之外,第二个故事匠石和栎社树的对话,也是很精彩的。这一节,超越了对生命本身的探讨,更强调一个人在世间生存应秉持的淡然自得,不过分追求的态度和为人处世时该以何种方式评价别人行为的方法。对于压力比较大的高中生来说,心里住着这棵栎社树,会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自己。不必人人都要成为果树,当一棵能给人带去心灵慰藉、炎炎夏日提供给人阴凉的大树,谁能说不是大用呢?

3.无为有为:无为非不为

年轻有为,是用來夸赞一个人能干事的词语。老庄思想里却有“无为”一说。《老子》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以“无为”的态度作为,用顺应自然的方式来作为。如庄子在《庖丁解牛》 中解释的避开牛体筋骨交错的地方,追寻的游刃有余的状态,就是无为的状态。第一课《无端崖之辞》第三个故事,儵忽为混沌凿窍,七日凿七窍,后混沌死。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混沌本就和其他人不同,儵忽硬要同化它,让它有为,然而混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这是一个虚构的且很极端的例子,也是庄子惯用的写作手法。生命是人生最高追求,怎样保护好它,庄子在《尊生》中也有解读。为了凸显生命的至高无上,庄子经常把生命与名利、权位相比,如许由、子州支父、善卷、亶父,他们爱生命胜过名利权位,享受无为的清静自在。这种态度,与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相反的。但对于当今时代,人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问题和环境,做出“无为”的选择,也并非全是消极。

4.变与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无端崖之辞》第二个故事,列御寇射箭。在普通人看来,他已经算是神射手了,但是伯昏无人要求他在百仞之渊的悬崖边上射箭,列御寇失败了。学生都在说庄子有点强人所难,他自己能做到吗?我说,庄子可以。“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重点在神气不变上,无论人处在什么艰难处境中,都需要保持一种不变的姿态。险恶环境无处不在,你若怕了,就只能如蜩与学鸠般周而复始地“抢榆枋而止”,体会不到鱼化鹏,脱离海水,翱翔高空的快乐,虽然过程艰辛,但大鹏也见到了它心中的天空。除了环境,还有境界格局的变化。庄子在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中讲到了人的变化。人从出生,一步步走向死亡,面对这种变化,该如何做?像子舆、子来一样,安时处顺;像哀骀它一样,才全而德不形。无关乎生死、美丑、贫富,只是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不变的平和之心应万变的庞杂之物。

二、备写作特色

无论是与人的对话,还是寓言故事,庄子都有区别于诸子的独特性。下面,我们就整理出两条庄子写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

1.极致的夸张和想象

庄子的作品都有极致的夸张和想象,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细细品味,又能悟到其中真谛。

外在环境。当我们讲解列御寇射箭的故事时,即表达的是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多么恶劣,自身能够处变不惊的一种状态。还有任公子垂钓,那极大的饵与鱼,极高的山与浪,也是大志向的具体化表现。包括鹏徙南冥,大樽浮江湖,是对逍遥游的解析。鲁迅言:“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汪洋辟阖,正是这种夸大与想象赋予其文独特的气质,庄子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内在修养。庄子笔下的人或者物,各具特色。其中仙人和丑人是不得不提的特色人物。庄子笔下的仙人,浪漫神奇,肌肤洁白,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气定神凝,他们又怎会把人间的功名利禄放于心中呢?与之相比,《庄子·则阳》所载那汲汲于争夺蜗牛左角右角领地的触氏与蛮氏,岂不可笑?比之当世,像触氏蛮氏那样的人或国家或许也是不少的吧? 庄子笔下还有很多长相极丑的人,像子舆、子来、哀骀它,他们并不是像蜩与学鸠那样目光短浅、不求上进,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外表丑陋而自怨自艾。相反,他们敢于正视自身形体的残缺、外貌的丑陋,自得其乐,不改初衷,安时处顺,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我们肢体健全,体貌端正,更应当用一颗健康、平和的心来和世界交流。

2.无所不在的比喻和对比

庄子是写寓言故事的高手,也是运用比喻的行家。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等都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庄子的理论。对比手法更是无处不在,如郢人、宋元君,任公子、辁才讽说之徒,鹓鶵、鸱,鲲鹏、蜩与学鸠,河伯、海神,栎社树、匠石。正是因为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庄子精深的思想更加鲜活、具体地得以呈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练习运用这两种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要统筹规划,有整体意识。但是庄子可讲的太多,课时有限,笔者虽热爱庄子,却理解不够透彻,亦未能全解其意。仅以此文,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先秦诸子的敬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之论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