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新课标之“新”中取真经(上)

2022-05-30 10:48陈万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新课标

陈万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标准是指引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深入研读,抓住关键,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吃透其精神,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

拥抱变化,接纳新概念

学习新课标,首先要破除认识的障碍。现实中,不少一线教师对课标的修订有误解,认为专家就是喜欢“瞎折腾”“玩概念”。这种心理的产生可以理解,因为新的变化必然带来新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舒适区,但这也恰恰反映出了一些教师在教育理念、认识上的偏差。事实上,时代的变化让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教育内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管是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还是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新解读,都要求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和完善。否则,教育就会存在滞后性,最终会拖累社会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每隔10年左右,国家都会组织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课标进行新一轮的修订。面对课程标准的迭代更新,我们只有摒弃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积极拥抱变化,才能静下心来学习,从变化的“新”中取得真经。那么新课标究竟“新”在何处?

一是新在认识,二是新在举措。从本质上说,应该新在概念。每一个新概念的诞生,背后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次突破。课程标准同样如此,修订后的核心成果往往都会以新概念的面貌出现。以“教育目标”为例,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基”概念(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了对蘇联“基本的知识”这一概念的突破;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对“双基”的吸纳与发展;2022年出台的课程标准则引入了“核心素养”,实现了对“三维课程目标”的传承与创新。由此可见,新概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认知思维的升级,要想深入领会新课标,就必须从接纳新概念开始。

(摘自2022年8月5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