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作者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研究

2022-05-30 10:48陈竹君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

陈竹君

[摘要]编辑的情感劳动不仅作用于期刊的出版质量,还直接关系服务作者的质量。文章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认为编辑情感劳动在服务作者过程中可以起到促进高品质作品产生、树立良好期刊品牌形象、提升编辑工作满意度的正面作用,但也有可能导致编辑情绪衰竭。通过对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情感劳动现状进行研究,文章发现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年限越长,情感劳动付出程度越高;女性编辑相比男性编辑付出情感劳动更多。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得出编辑行业的情感劳动具有隐蔽性和缺乏约束性,并从情感劳动知觉、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动调节四个维度对情感劳动进行分解,据此从组织和个体两方面提出强化编辑情感劳动正向效能的路径。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服务作者;互动关系

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需要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主编等多种角色的参与和互动。在诸多互动关系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最为频繁,也最为关键[1]。编辑与作者的互动过程,不仅是一种脑力劳动,还是一种情感劳动。但目前众多学术期刊由于人手不足等,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提升稿件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上,对作者的沟通服务质量重视不够,对直接关系服务作者质量的编辑情感劳动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关注。基于此,文章通过实际调查,在分析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编辑情感劳动对服务作者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期刊产生的正向与负向影响,并从组织和个体两个方面提出强化编辑情感劳动正向效能的路径。

一、情感劳动理论及其研究概述

(一)情感劳动理论的提出

美国社会学学者霍克希尔德于1983年在《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一书中提出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个体为获取劳动报酬,对自身真实情感进行控制与管理,以展示出满足组织要求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2]。情感劳动被认为是区别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第三种劳动,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霍克希尔德进一步扩大情感劳动概念的外延,认为情感劳动不仅存在于服务行业,在其他领域及组织内部如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互动中均有表现。一般来说,情感劳动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情感劳动具有互动性,即个体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交流和沟通;二是个体出于获取工资报酬、满足专业规范、遵循职业道德等目的,遵守某些情感规则或表达规则;三是个体为保持恰当的情感而诱发或抑制自己的感受。结合情感劳动的内涵和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情境,文章认为编辑情感劳动指编辑为了完成期刊出版任务,在与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同事等沟通对象互动时,对自身内在情绪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以表达积极的情感,使沟通对象产生适宜的心理状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Emotional Labor翻译成中文为情绪劳动或者情感劳动。鉴于在中文语境中情感更能表达人的社会性功能,因此文章选用“情感劳动”的译法。国内最早以“情感劳动”為主题的研究为文书生的《西方情绪劳动研究综述》,他认为对情绪劳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解决组织中的工作分析、劳动管理之类的问题[3]。早期的情感劳动研究主要以空中乘务员、酒店服务员、收银员等服务人员为对象,后来逐渐扩展到教师、医生、警察、图书馆员等职业,且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框架、因果模型、扮演策略、管理路径等几个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有学者以互联网企业员工、主播等新兴职业主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情感劳动研究。但在编辑行业,学界对编辑情感劳动的研究很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仅检索到2篇以编辑情感劳动为主题的文献,其中,张雯婷对编辑在工作中存在的情绪劳动现象做了分类,认为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付出了大量的情绪劳动[4];石丽提出应重视学报编辑的情绪劳动培育和管理,建立以情绪劳动为导向的激励竞争机制[5]。

二、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的效用

情感劳动是一把双刃剑,学术期刊编辑在服务作者的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劳动,既会产生正面价值,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情感劳动的正面价值

1.促进高品质作品的产生

编辑在和作者共同打磨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脑力劳动,还包含情感劳动。这些情感因素对高品质作品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在组稿环节,编辑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参谋作用,激发作者的创作意愿,坚定其创作信心;在稿件修改环节,编辑需要耐心地向作者解读修改意见,当作者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诺丁斯指出:“关心他人既需要知识和技巧,也需要一定的个性态度等非智力因素。”[6]关心作者、服务作者、尊重作者,必然要求编辑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2.树立良好的期刊品牌形象

编辑的形象和期刊的形象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两者关系密切。编辑对作者的态度会影响作者如何看待和评价该期刊。如作者给编辑部投稿,编辑态度和蔼、与人为善,会使作者产生好感,为下一步在编辑加工中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即便是退稿,如果编辑态度诚恳,认真地向作者陈述不录用的理由,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作者也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编辑的意见。编辑的态度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如果编辑态度良好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作者对该期刊的认可度[7]。有学者专门对期刊的网络口碑进行研究并归纳出最受评价者关注的几个指标,分别是期刊质量、审稿速度、编辑态度、发稿速度[7]。其中,编辑态度和编辑的情感劳动相关联,编辑的情感劳动直接影响编辑面对作者表现的态度。

3.提升编辑工作满意度

编辑的情感劳动包含积极的情感劳动和消极的情感劳动。积极的情感劳动有助于提高编辑工作满意度,缓解职业倦怠。根据麦克杜格尔的情绪感染理论,积极的情感可以形成情感传递,如果编辑以积极的情感服务读者,能够引起读者内心与积极情感相匹配的情感体验[8]。比如编辑表现尊重、关怀、耐心、欣赏等情感状态,可以使作者产生愉悦、感激等心理,从而共同营造高度配合、互相信任的合作氛围。积极的情感劳动使编辑在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尊重,从而增强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在这种状态下,编辑会更愿意积极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情感劳动需要耗费心理资源,但积极的情感劳动能够促进编辑工作的积极开展,使编辑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补充心理资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编辑职业认同感。

(二)情感劳动的负面影响

已有文献表明,情感劳动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抑郁症、焦虑症、工作倦怠[9-10]、工作满意度降低[11],甚至产生离职意向[12]。编辑作为一种付出情感劳动较多的职业,需要编辑警惕情感劳动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编辑为了与作者良好沟通,需要调节自我情绪,并在调节的过程中调动一定的心理资源。编辑由于个人或情境原因,在负情绪状态下展现正情绪表象,即采用表层行为,会形成情绪不协调的状态。情绪不协调状态会给编辑带来心理压力,使其耗费更多的心理资源。如果编辑长期处于情绪不协调状态,并且心理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则会导致情绪衰竭、个人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状态不佳。

三、编辑情感劳动现状调研分析

(一)确定维度及问卷调查

第一,笔者对5位来自不同编辑部的编辑进行访谈,5位编辑平均工作年限为18年,职称为副编审及以上。基于对5位资深编辑访谈的原始文本,笔者通过理论驱动和资料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将编辑情感劳动分为情感劳动知觉、表层行为、深层行为、自动调节四个维度。第二,笔者在Diefendorff(2005)[13]量表、Grandey(2003)[14]量表的基础上,根据编辑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调整。调查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填写;第二部分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8个题项。其中,情感劳动知觉包含7个题项,典型题项有“作为一名编辑,应尽可能少的将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与作者互动是我工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等;表层行为包含4个题项,典型题项有“为了以恰当的形式服务作者,我会像演员一样,掩饰自己真实的感受”,“遇到作者经常询问审稿进度、发表进度、反复修改等情况时,我会掩盖负面情感”等;深层行为包含4个题项,典型题项有“我努力去体验我所需要向作者展示的情感”,“当在作者面前需要表现出恰当的情感时,我会设法让作者感受到我所表达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等;自动调节包含3个题项,典型题项有“当作者向我表达感谢时,我的工作热情增加了”。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笔者让被调查者按照“极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不确定(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进行打分,得分越高说明编辑情感劳动程度越高。

2022年2月6日至2022年2月16日,笔者通过网络向安徽省内的编辑部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并运用SPSS21.0进行相关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数据信度及效度分析

信度是数据分析的关键指标,信度分析主要用于研究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即参与调查者是否真实地回答了问卷问题,一般使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进行测量。Cronbach α系数如果在0.7以上表示可以接受,在0.8以上表明该量表的信度非常好。研究结果显示,本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为0.843,说明本量表数据具备较高的信度。

效度又称有效性,效度分析用于研究题目是否有效地表达了研究变量或维度的概念信息,即研究题目设计是否合理,一般通过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释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本量表的KMO值等于0.725,大于0.6;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4个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2.077%,大于50%,说明本量表数据具备较好的效度。

综上所述,调研中的样本数据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为编辑情感劳动研究提供依据。

(三)结果分析

1.编辑情感劳动整体分析

根据问卷调研资料,笔者运用SPSS21.0软件,分析得出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的整体表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期刊编辑情感劳动整体表现平均值为4.166,同时各个情感劳动维度得分都在3以上,说明期刊编辑在工作中的情感付出比较多。在情感劳动的四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为:自动调节>情感劳动知觉>深层行为>表层行为。在各维度中,情感劳动知觉得分较高,说明被调查的期刊编辑内心较为认同在工作中的情感劳动,并愿意付出情感劳动。

2.从事编辑工作年限对情感劳动的影响

以从事编辑工作的年限作为分类项,笔者对上述4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从事编辑工作1—2年的新编辑在情感劳动知觉、深层行为、自动调节中的得分较高,但在表层行为中得分最低,说明新编辑在情感劳动中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服务作者,这可能是因为其刚接触编辑工作,所以热情较高;从事编辑工作3—5年的编辑在表层行为中得分最高,同时情感劳动总分较高,说明这一阶段的编辑较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即内心感受和表现的情感不一致;从事编辑工作11年及以上的编辑,在自动调节、情感劳动总分中的得分都是最高,这说明从事编辑工作年限越长,其情感劳动付出程度越高,越认同编辑这个职业。

3.性别对情感劳动的影响

以性别作为分类项,笔者对4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女性编辑的情感劳动总分高于男性编辑,且女性编辑采用表层行为更多,而男性编辑采用深层行为更多。这说明情感劳动在性别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样本分布中,女性编辑占据的比例也较高,相比于男性其产生更多的情感劳动。

四、学术期刊编辑情感劳动的综合分析

(一)编辑行业的情感劳动特点

1.具有隐蔽性

本研究通过访谈并收集相关信息,发现多数出版单位缺乏关于服务作者行为规范的具体规定。涉及编辑服务读者的情感规则仅在一些出版专业教材中有所体现,如“编辑要在与作者进行思想、智慧交流的同时,辅以真诚、热情的服务”。人们一般认为编辑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属于一种脑力劳动。但调研发现,情感劳动在编辑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制定、2001年修订、2011年再次修订)第三条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对此,编辑往往本着为作者服务、尊重作者的理念,在与作者交流时自发地遵循诸如真诚、热情、耐心等情感交流规则。

2.缺乏约束性

在缺少对情感规则明文规定的同时,出版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也缺少对编辑服务作者的具体考核。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绩效考核一般体现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上,往往不包括对作者的服务质量。尤其在现实中,作者的投稿数量远远大于期刊的用稿数量,一些期刊社很容易产生“店大欺客”[15]的现象,例如,有编辑对作者持居高临下的态度,服务意识淡化[16];有读者反映编辑态度差[17]。

(二)编辑情感劳动的维度分解

1.情感劳动知觉

情感劳动知觉指个体意识到编辑工作中有进行情感调节的需要,包括对情感劳动作用的知觉、表达积极情绪为主的情感规则的知觉、与作者接触强度的知觉。编辑整合上述三种知觉信息,继而推动情感劳动的产生,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以及处理稿件经验的积累,其情感劳动又发展为不同的水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题项“恰当的情感表达有利于和作者建立和谐的关系,树立期刊良好的品牌形象”中,有53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45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可以看出80%以上的编辑认可情感劳动的重要效用;在题项“和作者交流时,我尽力展现礼貌、热情、耐心等积极情感”中,有79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38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可以看出编辑对情感规则具有较高的知觉;在题项“与作者互动是我工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中,有72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34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因此可认为服务作者是编辑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编辑认可情感劳动的重要性。

2.表层行为

表层行为指编辑在工作时,通过调节说话的语气、声调、措辞等外部可直接感知的方式,使外在表现的情绪符合情感规则,但此时个体的内心感受并未发生改变。调查结果表明,在题项“为了以恰当的形式服务作者,我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有23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35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即有将近半数的编辑明确自身有表层行为;在题项“很多情况下,我面对作者时表现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中,有23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受访者36位选择符合,有34位受访者选择不确定,即有将近半数的编辑存在表层行为,选择不确定的编辑有可能是因为面对作者的境况不同,存在有时需要采取表层行为、有时不需要采取的情形。总的来说,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采用表层行为来开展工作。有研究表明,表层行为是一个情感消耗的过程,具有消极性,容易使个体产生耗竭感。

3.深层行为

深层行为指当个体的真实感受与角色情感的要求不一致时,其通过调节感受、注意分配、改变认知,以压抑或者唤起某种情感,使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工作要求相符合,此时无论是个体的情感表达还是其内心感受都发生了改变[18]。深层行为和表层行为根本的区别在于:表层行为作用于可被他人感知的外在表达,深层行为作用于个体调节内心感受到的情感。根据调查结果,在题项“我努力去体验我所需要向作者展示的情感”中,有33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49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占受访人数的近7成;在题项“当在作者面前需要表现出恰当的情感时,我会设法让作者感受到我所表达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中,有35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60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占受访人数的近8成。总的来说,编辑在工作中普遍采用深层行为。

4.自动调节

自动调节指情感劳动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与需要表现的情感相一致,情感表现自然,虽然不需要意识努力,但是也耗费精力。编辑在工作中的投入、成就感、专业发展的收获、作者向编辑表达感谢所带来的情感满足,符合编辑工作中的情感要求,同时也是编辑内心真实的体验。在题项“当作者向我表达感谢时,我的工作热情增加了”中,有76位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有38位受访者选择符合,只有4人选择不确定,1人选择极不符合。这反映出编辑的情感劳动在受到正向人际互动时能够促使编辑自身产生高满意度。Adelmann(1995)[19]在研究中提出,高满意度会鼓励员工继续执行情感劳动。自动调节具有积极意义的原因在于个体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其在情感劳动过程中会获得资源补充,所以个体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情绪资源,但是不会导致情绪资源枯竭。

(三)编辑情感劳动的前因后果变量

Grandey将情感劳动的工作机制分为前因、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20]。

1.前因变量

前因变量指可能诱发情绪产生变化的各种条件,一般包括正向、负向的情感事件,情绪表达的频率、持久性,互动期望等因素。在工作中,容易引起编辑负向情绪变化的事件有作者要求撤稿、要求提前发表、反复询问审稿和发表进度、反复修改信息、更换单位和基金项目等。在与作者互动中,作者态度不端正、不友好、使用指责的语气,以及修改不认真,寻找各种理由不修改稿件等,也容易使编辑产生消极情绪。有受访者表示,消极情绪会影响与作者的沟通效果,降低工作效率。在编辑情感劳动的频率和强度方面,90%的受访者认为“与作者互动是工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受访者表示“编辑工作量大,回家是换个地方继续编辑”。

2.情感調节过程

编辑选择情感调节策略受到个体差异、组织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包括性别、年龄、人格差异,个体对情感表达、控制的能力都会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情感劳动知觉、表层行为、自动调节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性编辑;随着编辑年龄的增长,编辑选用深层行为、自动调节策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选用表层行为策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组织因素中,编辑是否得到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工作环境中的自主性氛围都制约情感调节策略的选用。

3.长期后果

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组织的绩效和活力是情感劳动的结果变量[21]。一般来说,编辑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内心感受与外在表达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低,工作的满意度就会越高;反之,编辑在工作中情感卷入的频率越高则越有可能导致职业倦怠。调查结果表明,59%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情况下,自己面对作者时表现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需要警惕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

五、强化编辑情感劳动正向效能的路径

(一)组织支持

1.重视编辑情感劳动,加强对编辑情感劳动的规范管理

出版单位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虽然编辑情感劳动对服务作者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也耗费编辑的心理资源,所以出版单位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对编辑情感劳动的规范管理。编辑情感劳动需要遵循一定的情感规则,出版单位可以将服务作者、读者的情感规则明确化、具体化,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编辑服务作者、读者的能力和水平。如果编辑遵循相应的情感规则,在工作中投入积极的情感,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处理审稿、退稿、稿件修改以节约作者时间,提出专业的意见让作者有所收获,则可以既完成出版任务,又提高服务质量。

2.把握情感劳动规律,开展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有研究显示,采用表层行为的编辑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不同步,处于情绪不协调状态,会感到工作有压力。编辑采用深层行为和自动调节则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此,出版单位应关注编辑在工作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对采用表层行为的编辑进行培训,引导编辑多采用深层行为和自动调节行为,如采用“情绪ABC”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NLP理论等,引导编辑接纳情绪、管理情绪、体会情绪变化,使编辑更能发自内心地开展情感劳动,减少情感劳动带来的压力。

3.将情感劳动纳入考核范围,丰富激励手段

出版单位应在重视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同时,将情感劳动纳入编辑的业务考核,把情感实践的结果作为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这不仅是对编辑情感劳动的认可,也能促进编辑开展更加积极的情感劳动,提高服务作者、读者的能力。出版单位的激励措施不仅可以采用物质奖励手段,还可以结合非物质手段,虽然获取物质报酬是劳动者工作的主要动力,但是物质报酬本身无法抵消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情感资源,并不能给予劳动者足够的劳动成就感。因此,要想在情感劳动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劳动者需要获得一定的情感补偿。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试图达到最小化的资源损失,而维持有价值的资源,以达到资源平衡[22]。出版单位的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包括情感能量的注入,也包括适当的精神奖励,如“优秀编辑”“情感劳动突出个人”等。

(二)个人调适

1.做好职业规划,坚守初心使命

编辑职业既有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有对人格、心理的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既专又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高度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个人在选择编辑职业时,应对编辑的职业特征和自身能力有一定的评估和考量,也可进行人格测试,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在选择编辑职业后,编辑应做好职业规划,坚守办刊人的初心使命。学术期刊编辑的定位不仅是文字加工,更是服务作者、服务读者、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编辑的情感劳动具有自主性,如果编辑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编辑职业、认可编辑的服务精神,就可以在情感劳动的过程中与作者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

2.做好心理调适,及时疏解不良情绪

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快,编校质量要求高,编辑工作量大。编辑在审编校过程中,需要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其也经常遇到诸多困难,如作者不理解、不配合,原定的工作计划进展不顺利,因此难免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服务作者、读者的效能降低。因此,编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及时疏解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例如,加强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编辑的外在资源获得有效补充;通过言语倾诉、体育运动、丰富文化生活等方式合理宣泄心理压力,提高编辑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多角度看待问题等方法,调整自我认知,改善心理状况,都是行之有效的调节方法。

六、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是一种需要投入较多情感劳动的职业,其劳动绩效不仅关乎出版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关乎新时代编辑的职业形象和人民至上的职业操守。文章通过问卷调研,从学术期刊编辑服务作者的日常工作切入,针对当前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现状,从编辑情感劳动的策略选择、劳动价值、提升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编辑的情感劳动付出处于较高水平,且随着工作年限增加,编辑投入的情感劳动呈上升趋势,并且女性相比于男性承担更多的情感劳动。未来的情感劳动研究可以更加丰富、深入,一是扩大编辑人员的研究范围,如图书编辑、新媒体编辑;二是探析情感劳动作为中介变量与各个资源变量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各种关联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编辑情感劳动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岩.基于作者群分析的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3):277-281.

[2]Hochschild A R.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3]文書生.西方情绪劳动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4):13-15,19.

[4]张雯婷.浅谈编辑的情绪劳动[J].企业技术开发,2015(06):138,141.

[5]石丽.情绪劳动视角下学报编辑管理[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04):111-113.

[6]Morris J A,Feldman D C.The dimensions,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04):986-1010.

[7]周二翠.网络口碑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8]张奇勇,卢家楣.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09):1596-1604.

[9]Totterdell P,Holman D.Emotion regulation in customer service roles: testing a model of emotional labo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3(01):55-73.

[10]Jeung D Y,Lee H O,Chung W G,et al.Associ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Self-efficacy,and Type A Personality with Burnout in Korean Dental Hygienists[J].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17(09):1423-1430.

[11]Grandey A A,Gabriel A S.Emotional Labor at a Crossroads: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5(02):323-349.

[12]Xu S,Martinez L R,Lv Q.Communication is Key:The Interaction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on Hotel Supervisors Turnover Intentions in China[J].Tourism Analysis,2017(02):125-137.

[13]Diefendorff J M,Croyle M H,Gosserand R H.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02):339-357.

[14]Grander A A.When“The Show Must Go On”:Surface Acting and Deep Acting as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er-Rated Service Delive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01):86-96.

[15]靳香玲.高校學报编辑如何控制“人情稿”[J].出版广角,2010(04):65-66.

[16]李冬利.浅谈编辑如何更好地为作者服务[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05):479-480.

[17]刘瑛.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应用[J].今传媒,2017(07):19-20.

[18]汪义贵,彭聪,吴国来.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研究,2012(04):63-72.

[19]Adelmann P K.Emotional Labor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Job Stress[G]//SAUTER S L,MURPHY L R.Organiz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job stress.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5(24):371-381.

[20]Grandey A A.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A New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0(01):95-110.

[21]高晓文,于伟.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教育研究,2018(03):94-102.

[22]Brotheridge C M,Grandey A A.Emotional Labor and Burnout:Comparing Two Perspectives of“People Work”[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2(01):17-39.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刍议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
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