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公编辑生涯

2022-05-30 19:27洪鸿
北京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学报编外人员龙山

洪鸿

掐指一算,我的非公编辑生涯,已经历了40个春秋。为何说是非公编辑生涯?因为三十多年前,在中国,从事编辑这个职业,必须是科班出身分配到体制内的公职人员,而我却是一个初中未毕业就被迫辍学的回城待业知青。

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平反后,将我安排进一家大集体企业知青车间当学徒工。那个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伤痕文学风起云涌。在那个文学狂热的年代,我不甘于在集体企業平庸地过一辈子,决心用文学创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一边学习文学创作,一边与一群有共同爱好和人生理想的文学青年自发组织起了龙山文学社,先后在县内外发展会员数百人,通过自筹资金创办起了《龙山文学报》,在会员之间进行文学交流,文学社几个骨干成员一致推举我为报纸的主编。从那时开始,我的非公编辑生涯便开始了。

《龙山文学报》一开始是用刻蜡纸油印,后来在县文联及县文化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将文学社更名为龙山文学青年联谊会,并到县民政局正式注册备案,也将油印报纸改成了铅印、激光照排,所需经费全部自筹。县文化馆还专门为《龙山文学报》编辑部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使我们有了正式的办公场所。小报一月一期,由几个骨干成员轮流负责,轮到谁,谁就利用业余时间组稿、编校、印刷,最后骑上自行车,无偿地送给有关领导、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当然,每个文学社会员也能得到一份。在刻写、油印的时候,我和几个文友因常年握笔,食指和无名指的指头都起了厚厚的老茧,变了形。后来小报越办越好,质量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投稿的作者也越来越多,一些经过我主编发表出来的作品还被当时的《安庆报》《安徽日报》《人民民主报》《安徽青年报》《农村青年》等省内外多家报刊选载。从那时开始,我就沉浸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领略着文学的魅力……

在编编写写的同时,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像专业校对符号、报纸版面拼版、画版,那时还没有电脑,这些活儿都是用手工完成。在编辑改稿过程中,我边干边学,活学活用,把以前零散的知识都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那时小县城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而《龙山文学报》却吸引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为丰富当时小县城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的精神生活过得很充实,人生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光阴荏苒,一转眼我已到而立之年,我在而立之年却没有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文学狂热渐趋退潮,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文学只能自娱自乐而不能养家糊口,加之我所在的企业在经济转型中不景气,面临下岗,那时在小县城要想靠文学改变命运,进入体制内吃上财政饭,就像到天上去摘月亮。面对现实,我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只能暂时放弃理想,很自然地想到利用在主编《龙山文学报》时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到外面去闯一闯。

记得那是在1997年的5月份,我来到伟大的首都北京城。那时北京的报刊市场已经放开,各大行业报刊纷纷改版扩版,报纸有周末版、周末特刊、经济特刊、生活特刊等等;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旬刊甚至周刊,这些改扩版的报刊社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大量招聘人才。我就是在这股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应聘到《中国合作经济报》成为一名报纸采编人员。在编辑部我轻车熟路,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到半年时间,便被提升为编辑部主任。在我的提议下,报纸开设了文学副刊版面,刊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在行业内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文学作者。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后因种种原因,报纸停刊,因我不属于体制内人员,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1998年10月份,经过严格考试,我又被招聘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机关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新世纪周刊》编辑部,成了一名副刊编辑。进入到部委机关报成为一名编辑,这在当年一起参与创办《龙山文学报》的一些文友看来,我好像已经是一步登天了。可他们哪里知道我仅仅只是一个编外人员。那时,虽然报刊社实行市场化管理,但却是双轨制,在工资、职称评定、劳保福利等待遇方面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旦报社有个风吹草动,首先解聘的就是编外人员,而在编人员可以调到其他单位继续工作。

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编外人员的身份,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折磨,降临到了我的身上。命运又是那样多情,正是它用苦难造就了我的刚毅和坚韧;正是因它为我设置了沉甸甸的黑夜,才使我的智慧之火、灵感之光、悟性之波,汇聚一起,像燃烧的玛瑙一样,在黎明前鲜艳地飞腾……

我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新世纪周刊》编辑部工作5年后,《新世纪周刊》被迫停刊,我又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杂志《建筑》做起了副主编。其时,正逢《建筑》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我全程参与了《建筑》杂志下半月刊的创刊及改版工作。由于我对文学的执着,我在《建筑》杂志开辟了文学专栏,在差不多又一个5年的时间里,编辑并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有自己的,但更多的是别人的。他们像人生的又一种花朵,一并在我耕耘的田野里开放,别是一种景致。

如今,我已面临退休,可我仍然坚守在中直系统的一家杂志社,坚守在非公编辑的岗位上。当一篇篇文章经由我的修改而得以发表时,我比作者更开心,更有成就感。正因为自己是编辑的缘故,我结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个文学话题,一起愤世嫉俗,一起挥斥方遒,一起畅想未来,那种感觉,那种境界,真是难以跨越。这一切都缘于我热爱文学,我对文学编辑这份职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文学帮助我修心,让我学会了拥有一颗平常心和追寻真善美,尽管有些身心疲惫,但是倍觉充实。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一个“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时代。

猜你喜欢
文学报编外人员龙山
龙山塔
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制度创新与管理瓶颈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
探讨市级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文学报》通知
《文学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