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三维六级教学解读

2022-05-30 23:23张嘎莫先武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爱莲说

张嘎 莫先武

【关键词】《爱莲说》,三维六级教学解读,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

《爱莲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经典状物散文,统编教材将其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以《短文两篇》为题,编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根据文本层级理论与深度学习理论,文学文本教学解读有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三个基本维度,文本取向的阅读分为形象层、主题层、文化层、艺术层,对话取向的阅读为评鉴层,读者取向的阅读为建构层。本文试从这六个基本层级对《爱莲说》加以解读。

一、形象层:莲之美

《爱莲说》的阅读从显性的形象层开始。这是一篇经典状物散文,莲是描写对象,其形态特征、气味特征与给人的感受构成了课文的描写内容,也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形象层阅读就是要弄清楚莲的外在特征,并通过想象还原莲的景物形象。

周敦颐笔下的莲具有“三美”:形态之美、气味之美、特性之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亭亭凈植”描写莲的形态之美,即通、直、净;“香远益清”描写莲的气味之美,“香远”是指气味香且飘得远,“益清”指香味清淡,其气味可以概括为香、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的特性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指从污泥中长出来但没有沾染上污泥,依然保持着洁净,“濯清涟而不妖”指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依然保持着自然纯朴本性,其特性可以概括为洁身自好、纯朴自然。根据形态之美、气味之美与特性之美,莲之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通、直、净、香、淡、洁净与纯朴自然,用文中的一个比喻性的词语来说就是“君子”。对于作为反衬物的牡丹与正衬物的菊花,作者并没有对其形态特征展开具体描写,而只是将其比喻成“隐逸者”与“富贵者”,本意是指菊花的花期与众花并不一致,不与其他花争奇斗艳,牡丹非常妖艳显眼,引人注目。

《爱莲说》的形象层阅读,还要运用想象力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具体的莲之形象。作者创作的过程是象言转化,即将眼前或脑海中想象的莲之具体形象转化成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阅读则是言象转化的过程,即通过想象将语言文字符号指向的景物形象还原出来。比如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能想象出莲不横生藤蔓、笔直挺立在水中的视觉形象;读到“香远益清”,能想象出莲散发淡淡的清香,并且香味四溢、传播得很远的嗅觉形象。对莲的形象的想象还原,还要能将莲的形象碎片整合,将莲不横生藤蔓、笔直挺立在水中的视觉形象,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四处传播的嗅觉形象,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依然保持洁净、经受清水洗涤依然纯朴自然的特性,整合成莲的整体形象;同理,还要将莲之君子形象与菊之隐逸者形象、牡丹之富贵者形象形成对照,构成正衬与反衬的立体画面。《教师教学用书》在“ 素养提升”部分中指出“ 要引导学生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借助丰富的联想仔细寻味”[1],已经涉及阅读过程中的言象转化问题,但可惜没有在这方面作深入研究。

形象层的莲之形象,是课文直接呈现的显性内容,指向文本说了什么。这是本文阅读的起点,也是最基础的阅读。

二、主题层:莲之品与“我”之志

阅读《爱莲说》,还需要解读出莲所隐喻或象征的君子品质,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人生志向,这就进入了情感主题层的阅读。

《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读”部分具体解读了莲的隐喻或象征的君子品质:“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2]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出淤泥而不染”是指虽然经历污浊的世俗而能不同流合污,近于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濯清涟而不妖”是指虽然经历清涟一样的富贵但依然保持初心而不炫耀骄横,依然保有纯朴自然的品质,近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除了莲,阅读时还要解读菊与牡丹的隐喻或象征意义。菊象征逃避现实的隐士,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3]。牡丹则象征“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4]的人,这样的人以身份的贵贱、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即是追求名利并炫耀自己的身份、权力、财富的世俗之人。

周敦颐写《爱莲说》,不仅是通过莲来隐喻或象征君子的品质,更是借莲自况,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生活情趣。他其实是以花喻人,爱莲就是爱君子之德、行君子之德。周敦颐倡导并践行君子之品,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宋代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他少年经历较为坎坷,喜爱读书,后得到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的赏识和栽培而步入仕途。出仕期间,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创立了理学的重要流派——“濂溪学派”。周敦颐一生挚爱莲花,在“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5]。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来看,他爱莲、赏莲,不仅因为莲花之清姿丽容,而且因为它代表着高洁、清廉等美德,他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6]。周敦颐喜爱莲花,还因为莲的许多特性与他主张的“主静”“无欲”等理学思想一致。周敦颐笔下的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呈现的也是“静”的美,不受世俗侵扰的高洁的美,这符合周敦颐的审美情趣,也与他提倡的君子修养方式相合。

主题层的莲所隐喻的君子品质,以及作者借莲自况,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生活情趣,这是作者没有直接言说的隐性内容,指向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属于深层次的内容。

三、文化层:君子文化

《爱莲说》的深度阅读,还需要从隐性情感与志向的主题层解读,推进至无意识的文化层阐释,揭示作者的人格理想或生活趣味形成的文化基因。

周敦颐把莲比作“ 花之君子”,塑造了莲的君子形象,明显受到历史悠久的君子文化的影响。君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魂,梳理其内涵和嬗变规律,将有助于理解周敦颐人格理想的文化基因。“君子”的内涵形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从社会身份到道德品格的蜕变过程。“君子”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泰誓下》中的“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7],这是对统治者、贵族的尊称。春秋时期周王朝式微,礼崩乐坏,君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德作为“君子”的首要标准,“君子”由原来主要指称“有位者”变成了更多指代“ 有德者”。孔子整理并阐释《诗》《书》等上古文化成果,“将君子之德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君子饰身润德的修习资料”。[8]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论语》,也是君子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经典著作直接推动了君子精神的传播。

当先秦君子精神融入文学作品时,文人墨客感悟着大自然的意象,“把自然物的某些特点拟人化为人的精神品格,引申出仁人君子所应有的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9],塑造了一系列的君子形象,久之便形成了君子文化传统,“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便是典型代表。比如,菊花开放于秋天肃杀之时,郑肖恩《画菊》所绘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临难而不屈从,展现了君子的坚毅品格。《爱莲说》中作为“花之隐逸者”的菊,是“古今隐士之宗”陶渊明的最爱,不惧苦寒,保持独立个性,是隐居避世的君子。周敦颐对陶渊明出世君子的做法也并非完全赞同,他理想中的“君子”是儒家入世的君子,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和仁义。周敦颐曰:“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10]他认为,君子最重要的品格是道德的充实和身心的安宁,高官厚禄、金银财物无足轻重,所以他选择清圆、雅致的莲花意象作为君子形象的载体,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作为其精神内核,以“独爱”表达自己的情感取向,阐明自己作为理学家的君子观。

四、艺术层:揭示文本艺术奥妙

形象层与主题层研究状物散文“ 说什么”,文化层研究“为什么”,都属外部研究。《爱莲说》的阅读更需要关注“如何说”,研究其言语表达智慧的艺术奥妙,揭示本文与众不同的篇章个性特征。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型的状物散文。所谓托物言志,指不以物的形态特征描写为主要目的,而是借物之特性隐喻或象征人的品质,或自己的生活志向与情操。《爱莲说》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描摹莲之“三美”,而是隐喻或象征君子的品质。从这个角度说,《爱莲说》之“ 说”与《马说》等之“ 说”不同,后者才是真正的议论性的“说”,而本文其实是抒情性的“说”,即借莲之物象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生活情趣。

此外,《爱莲说》还综合运用了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技巧。本文对莲花的描写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但作者不是孤立地描写莲花,而是在与牡丹和菊花的对比衬托中彰显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花型饱满、颜色鲜艳、香味浓郁,颇具声名,与人的身份尊贵、地位显赫、财富充裕相似,这些都是世俗的功名与利益,喜欢牡丹之人也就是世俗的庸俗功利之人,这与莲的高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描写牡丹及爱牡丹之人,正是为了反衬莲及爱莲之人。菊花及菊之爱有点特殊,与大多数花在春天开放不同,菊花的花期在秋天,这与不从众的隐士类似。陶渊明等喜爱菊花之人,他们一方面远离世俗,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莲花及爱莲之人有相似之处,这是作者认同的;但他们另一方面又逃避现实,对此作者并非完全赞同。对于作者以菊来烘托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大可不必管它。其实,菊花与菊之爱已经是美好的品质,只不过还不是作者理想的人格,以好襯好当然是正衬,也就是说出世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11]。

形象层、主题层、文化层属外部研究,研究文学表达与非文学表达的共性特征;艺术层属内部研究,研究文学表达区别于非文学表达的独特性,这是真正专业的解读。

五、评鉴层:对话交流与判断评价

上述四个方面都是研究《爱莲说》各层级内容“是什么”,所以称之为文本取向的阅读。阅读《爱莲说》还需要在理解这四个层级内容“是什么”的基础上,对其独特性、优劣性等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这就进入了读者与文本平等交流对话的评鉴层。

《爱莲说》评鉴阅读的第一个层次,是与其他文本互文阅读,揭示本文的独特性。课后练习一要求比较《陋室铭》与《爱莲说》“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12],就是对语言风格的评鉴阅读。《爱莲说》与叶圣陶的《荷花》同属状物散文,且描写对象也都是花,但通过互文阅读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异很明显:从情感上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荷花》只表达了这种共性情感,写作目的就是因为喜爱而赞美它的形态之美,是怡情型的状物散文;《爱莲说》重在托物言志,用莲花隐喻或象征君子高贵的品质,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情趣,是托物言志型的状物散文。同是托物言志型的状物散文,《爱莲说》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也有差异:《爱莲说》全文字数不多,作者在描绘莲之美的同时,用意品评菊、牡丹、莲三种花卉之优劣,暗含褒贬,以莲自勉,体现作者的高洁志向,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清塘荷韵》重在写荷花的情韵、风韵和神韵,扣住荷花“坚强”的特点,表现自己的生命体验,两文虽然都是托物言志,但所托之“志”并不相同。

《爱莲说》评鉴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互文阅读比较文本的优劣,研究文本写得究竟好不好,以及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将叶圣陶的《荷花》与《爱莲说》互文阅读,可以发现:从写作内容看,《荷花》重在对荷花的外形特征进行描绘,《爱莲说》不仅有形态特征描写,而且还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描写,对这一特性的体认显然要比视觉上的形态描写深入得多;在情感表达上,《荷花》只有赞美与喜爱的共性情感,《爱莲说》除了表达共性情感,还用莲象征或隐喻君子的品质,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志向与情趣,显然要比前者深刻得多。

从前面四个层级内容“是什么”的文本取向阅读,推进至这个层级内容的“怎么样”的判断与评价的对话取向阅读,这是真正独立阅读的开始,也是深度阅读与学习的体现。

六、建构层:吸收内化与迁移运用

从文本取向阅读的理解与解码到对话取向阅读的评鉴,最终要来到读者取向的建构层,追问阅读这篇课文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从而实现阅读的内化吸收与迁移运用,以及实现自我成长。

一是知识建构。阅读《爱莲说》,可以了解到文本承载的以及与文本关联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首先,可以了解莲的形态特征,知道它的茎苗条直立,中间有孔,不会生长枝杈与藤蔓等外形特征,知道它会散发出清淡的香味,是水生植物,尽管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会沾染污秽。其次,可以了解状物散文的文体知识,知道状物散文以物为描写对象,特定的某一具体的物或某一类物皆可,主要内容是描写物的外形、特性之美,并且采用连续性的工笔细描的方法进行描写,主要有怡情型、寄情型与言志型等类型。最后,可以了解文学史的知识,知道《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所写,知道他是宋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知道这篇课文传达的君子之品就是他的儒家入世思想的浓缩。

二是阅读建构。阅读《爱莲说》,可以学习如何閱读托物言志型的状物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需要从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三个基本维度,形象层、主题层、文化层、艺术层、评鉴层、建构层六个基本层级逐层深入,只不过各个文本的三个维度、六个层级的内容有所差异而已,阅读的过程就是找到文本取向四个层级的不同内容并对其作出不同的评价,根据评价鉴别进行吸收内化和积极建构;可以学习这类散文各个层级的具体解读与鉴赏方法,比如形象层的形态特征归类梳理法、言象转化法,主题层的所托之志的物之特性与人之品质的相似性关联解读法,文化层的情感母题与原型意象形成过程的文化阐释法,评鉴层的独特性与优劣性视角,建构层的知识、阅读、写作、精神、文化视角,并能将其运用于其他托物言志型状物散文的阅读。

三是写作建构。阅读《爱莲说》,可以学习本文的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等艺术技巧,将其迁移运用于托物言志型状物散文的创作。进行写作建构,要能发现物性与人品之间的相似性,并基于这种相似性写作托物言志型状物散文;还要能够发现与所状之物相反或相似特性的其他物体,并将其引进文本进行正衬与反衬;写作过程中要加强对物的特性的描写,并且要聚焦于所托之志的特性。

四是情感与文化建构。阅读《爱莲说》,解读出莲隐喻或象征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与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向情趣以后,可以学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当然也要指出,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具有传统儒家的家国情怀,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但也有忠君报国,不敢追求现代民主政治的弊病,阅读时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

本文对《爱莲说》的三维六级教学解读,试图构建一个从理解课文到评鉴课文再到通过课文学习而主动建构的拾阶而上的阅读框架,给《爱莲说》及同类课文的深度阅读与阅读教学探索一条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爱莲说》在民国的传播与接受
李开岭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硬坛新秀
爱莲说
古典舞《爱莲说》的艺术特征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军旅书画家张毅敏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