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问题设计

2022-05-30 10:48涂洁
语文建设·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

涂洁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问题设计,阅读交流

读整本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更是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怎样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入手,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提示中有明确建议:“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自主阅读和交流讨论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十分重要。众所周知,兴趣是阅读的前提,然而现在很多中学生都缺乏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真正阅读,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课,在问题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笔者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在交流课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比如精读批注、制作表格、绘制导图、制作手抄报,鼓励学生在交流课上完成阅读任务、学习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还安排每日打卡、课堂测试等学习活动。学生不仅确实阅读了整本书,而且在讨论、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可以说切实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训练了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一、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全员阅读思考

针对整本书阅读提出开放性问题,能够让人人有话说,减轻学生对提问、检测的压力。利用开放性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交流课氛围,让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都有的说,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创设公平的机会,能够激发每位学生思考,也就不会有学生神游于外。

在阅读《骆驼祥子》时,笔者让学生梳理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设计了如下问题:

骆驼背上一起一落的驼峰,仿佛是祥子人生的缩影。文中祥子共经历了几次命运的起落?请参照示例,找出起落的关键节点,概括相应故事情节,将方框补充完整。

示例:

这样的梳理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祥子,进而理解小说主题。在阅读交流课上,可以据此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祥子是一个好车夫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

孤立思考问题的学生,会结合祥子的某件事进行分析。能够全面思考的学生,会结合祥子的几件事思考。运用联系辩证思维的学生,则会在全面回答的基础上,找出祥子是好车夫或不是好车夫的依据。还有运用批判质疑思维的学生,不仅会思考祥子是不是好车夫,更会先思考什么是好车夫,然后再根据“好车夫”的定义,结合祥子的经历辩证看待,最终会提出问题:为什么祥子起初是一个好车夫,而在小说结尾不是好车夫了呢?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书中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了解学生对于人物的评价,更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最为关键的是,在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不同阅读层次、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有表达的内容。这样便缓解了学生的畏惧情绪,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定了基础。

阅读《四世同堂》时提问:你最欣赏小羊圈胡同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阅读《西游记》时提问: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阅读《呐喊》时提问:几篇小说中,最令你痛心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让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机会。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学生对于阅读检测的恐惧,又满足了学生表达交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用情境化问题呈现个性化阅读感受

鲜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设置情境化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让每个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感受是基于学生的深层理解,能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

阅读《四世同堂》时,可以设计情境化问题:你是生活在小羊圈胡同的小朋友,你要给胡同里不讨人喜欢的人编个歌谣(或者顺口溜),表达对这些品质败坏的人的愤恨,并告诫人们不要向他们学习。编好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感知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类名著的重点。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学生单调、刻板地理解人物形象,调动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

写歌谣或顺口溜去讽刺小说中品质败坏的人,这个小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阅读小说后,对其中的人物都有一個基本的价值判断,讽刺对象容易确定。但是具体要写哪些内容,学生需要在对人物相关事件整体把握、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确定。愤恨的情绪正是学生内心需要表达的感受,这符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创作歌谣、顺口溜时要进行语言建构,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还可以展现自己的创意。在这个情境化问题引领下,学生阅读兴趣倍增。

在交流环节,读歌谣的学生自信满满,听歌谣的学生认真思考,读到有趣处全班拍手称好。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作得到了认可,阅读的兴趣自然会提升。

阅读《四世同堂》时还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展开联想,如果你是小羊圈胡同的街道办主任,抗战终于结束了,你要在胡同口装上一块匾额,你会在匾额上题写什么内容?请说说你的理由。这个情境化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了恰切的思考方向、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个性的展示舞台。

阅读《呐喊》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请你送一份礼物给其中一个人物,你会送给谁?送什么?为什么?部分学生要给孔乙己送礼物:有的要送长衫,满足他的体面;有的要送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希望他被人认可;还有的想送他一张高考准考证,希望他在新社会里努力学习,靠实力成就自己。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在新情境中展开思考,调动自己的阅读感受,给出的答案也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交流课就是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促进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三、用启发性问题促进高层次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获得自己独特、新颖的发现或感受,无形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阅读兴趣。

《西游记》是人们熟知的名著,在阅读交流课上,启发学生思考师徒四人通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教師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困难重重,但最终取得真经。结合原文说说他们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是在开放性中又隐藏着唯一的答案。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探寻这个答案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起初学生提出了很多因素,比如勇气、智慧、团结、乐观、法术、忠诚、信念、目标、机智、好胜、坚持、合作、孙悟空、芭蕉扇、火眼金睛……随着提出的因素越来越多,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归类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兴致勃勃地搜索,哪些是同义、雷同的因素。接着教师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然后利用排除的方法,去掉那些并非每一次遇到困难都需要的因素。这时学生发现,之前满黑板的词语只剩下不多的几个。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梳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一定要回归小说找到依据。

例如,学生阅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梳理出了其中的人物语言:

孙悟空:“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唐僧:“岂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难!几时得会你们,脱了大难,早赴灵山!”

白龙马:“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休矣!”

猪八戒:“你挣得动,便挣下海去罢。把行李等老猪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呀。”

猪八戒:“也罢也罢,你倒这等尽心,我若不去,显得我不尽心了。我这一去,果然行者肯来,我就与他一路来了;他若不来,你却也不要望我,我也不来了。”

孙悟空:“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人物语言中的联系,悟空被驱逐和被劝回时强调“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取经回东土”“功成”,唐僧一心“早赴灵山”,白龙马也强调“功果”,只有八戒一直动摇,想要各奔东西。最后看在白龙马信念坚定,猪八戒才尝试劝回孙悟空。可见,一路上勇气、智慧、团结……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哪一个都很重要,但都服务于信念。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找到相关的依据?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四圣试禅心》就是对猪八戒信念的考验。最后拓展影视作品插曲《看我跃马扬鞭》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分层,明确信念的重要性。

涉过大河 翻过高山

一路艰辛 一路惊险

才见妖魔当道 又遇神仙发难

才遭风枪雪戟 又逢霜刀雨箭

谁知何年何月 何日能到西天

一片诚心 一往无前

不到灵山 不回不还

任他长路漫漫 看我跃马扬鞭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学生的阅读是深入的。

教师一步步启发,传授着阅读的技巧和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有序、有法的路径,获得了此前不具备的认识,体会到了阅读中探究的乐趣。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探究
问题设计在美术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