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2022-05-30 10:48杨凤城
学习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

[摘要] 道路决定命运。党领导人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鲜明地联系起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 D23;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2-0018-05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伟大功业离不开伟大道路——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系统总结。其中,中国道路构成浓墨重彩的一笔。道路决定命运,再次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所证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自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回顾历史,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推进的重要原因、密码所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走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还是另辟新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决定革命成败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2正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集中体现于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被辱为“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新生机由此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为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并最终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历史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道路有了新的含义,这首先是指社会制度意义上的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从这样的视野出发,我们就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高度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包括确立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强大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等;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走上自主发展道路而不是依附性发展,从而提供了民族复兴的初步且必需的生产力基础。

当然,由于缺乏国家建设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照抄照搬苏联的做法。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暴露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1956年开始高频率谈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问题,指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1正是遵循这一思想原则,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此,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但大量的社会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制保障国家建设。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学术自由。这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支持。

当然,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这其中就包括探索中的曲折和失误。从道路探索的角度看,邓小平不止一次地谈到“文化大革命”的“作用就是教育我们要改革开放”,2“我们改革的内容为什么那么广泛深刻呢?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3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直接源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当然又远远超越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深刻思考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和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成就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制度等,其中首要的是道路。实际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首先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此后,我们党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最早最鲜明提出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后来又逐步加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内容。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新中国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十条原则,便冠以“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找到这条道路的意义,强调指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日趋凸显。199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总结了2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首要的就是“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以來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权威解释,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讲话,在重申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结论的同时,指出:“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带领人民战胜来自自然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挑战,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更鲜明地联系起来,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取得历史性成就,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展开的,是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主要内涵的,是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焕发出空前的历史主动精神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等为实践成果标志的。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道路的认识更为深刻、视野更加宏阔、信念信心更为坚定不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充满历史自信和道路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鲜明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4“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5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6

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更适于在国际话语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历史地看,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在内忧外患中筚路蓝缕、艰难起航的,是后起者、学习者。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前车之鉴,可以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再创造,有机会弯道超车;另一方面,面临现代化先行者、领跑者的垄断、围堵、霸凌主义打压等风险,面临依附性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且是人口规模超大的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伴随贫富两极分化截然不同,与人口百万级、千万级国家的现代化也极为不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多为人口不足1亿的经济体,迄今从未有一个人口规模超过10亿的经济体实现现代化。而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6亿人口到今天拥有14亿人口,始终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且在共同富裕中进入现代化,将创造新的世界历史纪录。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着侵略他国、势力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走侵略扩张助力现代化的道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相反,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事实上,今日的中国正在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其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涵。这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等弊端,摒弃了为了发展牺牲环境的老路,走的是精神境界、道德水准与物质现代化同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美丽共生的新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于中国实际而进行的探索,是中国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回首百年,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主题研究”〈项目编号:21&ZD02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義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