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航天员,为何这么少?

2022-05-30 10:48王源
今日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亚平航天员空间站

王源

自从中国宇航员王亚平执行航天任务,去往中国空间站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追剧”的过程,隔几天就会看到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生活的新番。

2021年11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官方微博发布了“托尼老师”叶光富为王亚平理发的视频,网友开玩笑道,这是“美发界最高技能:太空洗剪吹”!

在空间站的日子里,除了理发,我们还看到了她跑步、追剧;拍照片——航天员的例行动作;参加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录制;当然,还有她作为中国的女性航天员,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自2021年10月16日她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后,王亚平无疑成了当下最著名,关注度最高的中国女性。

人们恨不得能架起直播,观看她在空间站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估计发一张她发呆的照片,都会有无数人观看、点赞。

毕竟,女性航天员,还是太少了。据统计,从2003年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始,到现在,一共有13位航天员上天,但女性只有两位,占比15.38461538%——低到我们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不舍得省略掉。

只是,放眼全球,中国女性航天员升空的比例,仍已经算高了。

被忽视的群体

目前,全世界共有人口77亿,截至2021年3月,整个人类历史上有565个人进入了太空。可以说,能上天的,绝对是人类中的佼佼者。这其中,女性就更少了——只有65名航天员是女性,占了总数的约11.50442478%。

包括王亚平在内,只有16名女性航天员进行过舱外行走。

说到女性航天员数量稀少的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航天工作需要力量更强的男性。

女航天员为上天,确实会经历强度非常高的力量训练。据媒体报道,上天前,王亚平等人每天要经历4小时的高强度水下失重模拟训练,以致她在训练结束后,“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了”。

而且,在太空中,人体会经历肌肉萎缩、骨骼钙质流失。航天员在执行航天任务前,需要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上肢力量几乎会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在太空中,他们也要每天锻炼,以保证肌肉的强度。

除此之外,航天员还要接受很多其他的考验。

比如,要在高速离心机中,承受8G的过载训练;在低压实验舱测试1万米高空环境的耐低氧能力;测试下体负压和头倒位等各种耐力等等。

能经受住所有这些测试和训练、脱颖而出的人,无论男女,都堪称是“天赋异禀”、人类中的绝对精英了。

不过,很多女性航天员,都到不了这些训练关口——筛选阶段,可能就被淘汰了。

以中国航天员筛选为例,中国航天员需要有理工学科学历,还要通过各种生理心理机能测验,最重要的是,还需有1500小时以上的驾驶喷气式飞机的飞行经验。

而据澎湃新闻报道,直到2018年,中国女性飞行员仅占比1.3%。

因此,女性想上天,从根源上看就很难。

王亚平得以成为航天员,也是结合了天时与人和。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在高考之际,刚好赶上国家招募女飛行员。她从上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37名合格者之一。毕业时,王亚平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可以说,她一步一个脚印,穿越了重重困难,才成了今天创造历史的中国女航天员。

就算女性航天员通过了层层选拔,并在力量和耐力上达到了执行任务所需的标准,她们也还面临着另一棘手的困难:人类对女性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知之甚少。

太空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如今,因为上天的男性航天员更多,人类针对男性航天员身体变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对女性身体变化的研究却远远不足。

这意味着,女性航天员要承担更高风险。

◎2021年3月14日,王亚平参加人船联试。

于是,过去女性航天员太少,造成了现在女性航天员太少的局面。

化妆、围裙和太空服

1983年,萨莉·莱德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像王亚平一样,她也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密切关注。

从太空出差回来后的一次采访中,萨莉吐槽说:人们从来不关心我是怎样操纵航天飞机,或者部署通信设施的,他们只关心我在太空用什么化妆品。

那个时代,女性受到的歧视要更重一些。

1964年,甚至有科学家在研究中写道,女性的激素变化和月经症状会让她们无法操作航天仪器。

美国NASA曾面向民间招收女航天员,她们在训练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但由于社会质疑,NASA不得不在1963年放弃培训女性航天员。

直到1983年,美国才第一次送萨莉进入太空。

不过,这依然没有改变社会主流对女性航天员的态度。

19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减少对NASA的拨款,NASA选择停止生产小号的宇航服——既然“大多数”航天员能穿进去大号的,那属于少数的女性的需求自然而然就被放弃了。

这之后想让女性上太空,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女性连适合自己穿的太空服都不好找了。

无独有偶,虽然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第一”的需要,早在1963年就把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但第二位女性航天员出现,已经是1982年的事情了。

萨维茨卡娅,苏联航天员,1982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但就是这位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女性,还曾收到过男同事“送”给她的一条围裙,暗示她牢记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滚回家去”。

我们需要女性航天员吗?

随着上天的女性越来越多,科学家对女性航天员的研究也越来越充分,人们竟然发现,和男性相比,女性进入太空后,反而有很多潜在优势。

比如,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鎂的代谢方面优于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和产生的废物也较低,所以不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紊乱等问题,更适合长期载人航天任务。”

已经有研究证明,受雌激素影响,女性比男性更不容易得心血管疾病。而这,也会如上面专家所说,在太空中帮助女性减少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女性的视力和眼球受太空失重环境影响较小。比如,女性航天员较少患眼部疾病。

NASA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开玩笑说:“如果科学家找不到太空对眼球影响的原因,我们最好选择一个全女性的阵容去进行火星探险。”

斯科特在太空中累计生活了520天,深受眼部病痛的折磨。

另外,女性身材相对较小,所需的氧气和能量也比男性更少(女性每天所需的卡路里比男性少了15%-25%),这些都可以减轻空间站的装载压力。

对于远程或长期的航天任务,这一点身体上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甚至有科学家提出,探索火星应该更多考虑女性航天员。

当然,太空对女性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受辐射影响,女性航天员也有更高的癌症风险(大部分是卵巢和乳腺癌)。此外,女性的泌尿系统也容易受到感染,这会很影响太空生活。

总结来说,女性航天员在身体层面与男性航天员相比,其实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

2019年,NASA的两位女性航天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女性出舱行走。女性航天员也因此证明了她们能独立完成任务。试想,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自由穿行于太空,甚至如马斯克设想的最终移民火星,怎么能少得了女性呢?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如何制作女性需要的装备,研究女性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以此来积累更多女性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经验——像这一次中国航天行动中,就为王亚平专门定制了宇航服、座椅、女性专用卫生间。

只有打破性别限制,才能更好地帮助人类准备更久、更远的太空旅行,更好地准备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太空旅行的未来。

(石雯荐自《看天下》)

猜你喜欢
亚平航天员空间站
空间站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