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2-05-31 06:48王新红胡世伟冯若雯孙美娟刘幸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梯队陕西省指标

王新红 胡世伟 冯若雯 孙美娟 刘幸

摘 要:本文從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4方面构建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对比。研究发现,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幅度较大,在12个省级行政区中进步最大,但陕西省制造业整体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与最强的第一梯队相比,差距仍然显著。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能力存在较大问题,其中技术产出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技术投入创新能力方面不能满足需求。近几年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未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明显进步。基于此,提出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企业内部运作管理效率;持续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对策。关键词:可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社会可持续能力;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 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2)03-0259-11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of Shaanx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Xinhong,HU Shiwei,FENG Ruowen,SUN Meijuan,LIU 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management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market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oci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Th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spe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15 to 2019,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haanxi’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greatly improved,with the greatest progress among 12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However,the overal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haanxi’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t a medium level,and the gap is still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strongest first

echelon.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among which the technological output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on the rise year by year,

but the technological input innovation capability cannot meet the demand.In recent years,the

soci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 has maintained a certain stability,but it has not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such as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subjects,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ensuring innovation funds,accelera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technologic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soci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manufacturing industry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带动陕西省工业增长的支柱行业,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八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约占95%,2010—2020年八大支柱工业产值增长率呈现出先大幅下降,2015年后逐渐回升的趋势,说明陕西省产业发展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陕西省制造业仍存在大量低端低效问题,目前尚未完成从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的转换,技术附加值高、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高技术产业并未在陕西省制造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从持续发展能力来看,近年来陕西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整体上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起伏较大,说明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创新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本文构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开展对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使制造业企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一定认识,还能明确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获取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探究提升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更是促进陕西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学者们研究认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有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组织结构与特征、治理结构等方面。苏梽芳等认为企业规模、经营年限、资本密集度以及利润都是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1]。而

Peters发现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持续的影响只在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显著

[2]。RAYMOND认为高技术行业比低技术行业的创新持续性强,同时与新兴行业相比,成熟行业创新持续性更高[3]。乐怡婷等认为高管持股对企业持续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管过度自信会弱化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4]。段海艳强调公司规模、企业盈利能力、债权融资水平、股权结构和高管激励等都对企业持续创新产生重要影响[5]。

学者们研究认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有市场特征、政府支持等方面。NGELA等认为市场集中程度与企业可持续创新之间存在负效应[6]。

而PETERS认为市场集中程度对可持续创新没有影响[7]。

KHURANA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印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政府补贴和税收激励、信贷供应、地方当局的积极作用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企业最高管理层管理技能、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员工激励都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8]。

JEONG等重点考察了政府支持、研发投资和合作网络对韩国中型食品企业可持续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如何提高食品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提供创新策略[9]。

1.1.1 关于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关于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苏越良等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特性,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对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0]。吴琨等建立ANP结构模型,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指标的相互依赖关系[11]。许广永将可持续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3个方面进行衡量[12]。吴宇晨构建了兼顾企业短期和长期创新投入强度的二维分析模型,从创新投入强度及创新激励强度2个维度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给予分析和衡量[13]。

CATALDO等将高阶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应用于计算意大利不同地区可持续创新的综合指标和排名,并据此讨论了可持续创新对每个地区经济成果的影响[14]。

1.1.2 关于针对陕西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者们就陕西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技术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鲜见。段婕等基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进行评价[15]。张治河等構建基于财力投入、人力投入和技术成果,对陕西省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16]。党兴华等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opsis方法对其创新发展模式进行研究[17]。王琴梅等、谢立仁等、王新安等主要研究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问题[18-20]。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评价等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创新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从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到可持续创新能力是一个渐变式的演进过程。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现有文献对于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无论是从内涵还是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而且对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只有在可持续创新的驱动下,制造业才能从产业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因此,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可持续创新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关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HAUTAMKI[21],2010;FOXON等[22],2008)。可持续创新具有“不影响下一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满足目前需求”的特点。

RENNINGS,KEMP等认为可持续创新是企业为减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创新活动[23-24]。我国学者向刚认为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并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25]。EIKELENBOOM等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需要在实现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26]。本文认为可持续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开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项目(包含技术、工藝、产品、服务、市场、组织、制度创新等活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并且产生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的能力。

根据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其具体包括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4方面,以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从这4方面展开,同时借鉴杨志伟等[27]、张保仓等[28]、张文宇等[29]、王新红等[30]的文献,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可比性原则,参照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陕西省的实际省情,建立了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1个三级指标,主要从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来评价研究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现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1 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

技术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等)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政策、法律,组织区域内的一切可用资源和区域外的人、财、物,不断将知识、人才、技术、信息和先进的创新管理纳入社会生产过程协调并促进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选取技术创新投入能力(A1)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A2)2个指标进行评价,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反映主要反映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反映主要反映技术创新活

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能力。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由R&D内部经费支出(A11)、R&D人员投入(A12)和固定资产投资额(A13)3个指标组成。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由年专利申请量(A21)和新产品、新工艺销售收入(A22)2个指标构成。

2.2 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

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管理效率,称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B1),主要可以表现为创新主体为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各种措施与方法,决定着区域产业或企业创新的条件和效率。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指标难以量化,本文采用“总资产周转率(B11)、管理费用率(B12)和资本保值增值率(B13)”3个指标来测度企业内部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另一部分是与企业的创新资金的融资能力相关,称为创新资金融通能力(B2),主要由政府创新资金投入能力(B21)

和企业创新资金投入能力(B22)2个指标构成。

2.3 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

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创新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经营运转状况,且由于企业的本质是谋取经济利润,企业持续不断创新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与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本文中企业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主要从生产能力(C1)与营销能力(C2)2部分进行评价。其中生产能力用以反映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耗费状况以及各项资产的获利能力,由总资产贡献率(C11)成本费用利润率(C12)2项指标评价构成。营销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及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主要由出口交货值(C21)及新产品营业收入增长率(C22)2项指标评价构成。

2.4 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

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是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对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化、人民生活与生态保护提出的新发展要求,是衡量制造业整体可持续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鉴于选取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等原则,本文选取社会效益(D1)和环境效益(D2)2个指标进行评价,分别反映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在全省社会进步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影响程度。社会效益指标主要从就业和收入方面进行评价。环境效益指标主要从能源和环境角度进行评估。

3 构建熵值法的评价模型

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涉及多项指标,是一个多属性决策的问题,关键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熵值法能够根据各项指标的信息含量从而比较客观的确定指标权重,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干扰和偏差[31],较好地依据客观实际对评价体系做出公正的赋权,权重值可信度较高,确保了最终结果

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设多指标评价问题有m个待评价的对象,n个评价指标,原始指标数据为

4 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为全面地评价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本文从2个角度、运用2类数据分析其可持续创新能力。一是横向评价与对比,本文以陕西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广东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11个省份和直辖市作为参考对象,选用2019年12个省级行政区的截面数据来做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横向分析,对这12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排名,确定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现实情况。之所以选择上述11个省份和直辖市为参考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因:①就经济实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于西部地区,例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安徽省和湖南省,其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与其进行对比可以快速识别陕西省制造业存在的短板。②就地理位置而言,陕西省与周边省市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与其进行比较有助于各地区齐头并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二是纵向评价与比较,本文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动态演变趋势,选取陕西省制造业2015—2019年的数据,评价近5年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确定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本文根据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模型,结合指标原始数据,测算各项指标的熵值、权重以及得分情况来综合反映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其中,所有的指标数据均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2020)、《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6—2020)以及12个省级行政区2016—2020年的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1 横向评价与对比分析

以熵值法输出的各项指标得分为根据,按照“得分越高,能力越强,排名越前”的原则进行划分,本文将选择的12个样本省级行政区归纳为3个梯队,即指标得分排名前四位的省市代表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最强的省市,为第一梯队;排名居于5至8位省市的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但次于前四位省市,属于第二梯队;排名处于9至12位省市的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暂居后位,是第三梯隊。以2019年12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各要素得分以及综合得分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排序后,可依据排名先后,即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弱对3个梯队进行划分,具体见表2和表3。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9年12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后,可以发现,在12个省级行政区中,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排名为第7位,处于可持续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第二梯队;其中,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排名靠前,跻身第一梯队,但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省的总体排名。

从可持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来看,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总分数为0.057 2,位于第7名,与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的得分相近,四省份之间差距不大、水平相当,同属于第二梯队。陕西省落后于第一梯队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广东省的评价结果在2016年就达到了0.2,陕西省在2019年与第1名广东省的得分相差近4倍;与第2名江苏省的差距有3倍之多,可见省份之间能力对比悬殊,在12个样本省级行政区中,陕西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综合而言,陕西省制造业整体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虽稍领先于部分省市,但与可持续创新能力最强的第一梯队相比,差距仍然显著。目前,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不足并存,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图1所示)。

从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分来看,2019年陕西省得分为0.007 4,排名第9位,属于第三梯队,说明陕西省的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在12个省份中竞争力不强,陕西省的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远远弱于广东省,得分相差将近13倍。陕西省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需向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省份借鉴经验,针对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善(如图2所示)。

从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来看,陕西省的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在2019年排名位于第7名次,属于中等的水平,隶属于第二梯队,落后于处于第一梯队的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同为第二梯队的河南省(第6名)在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上的排名位于第十名,陕西省在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这一方面和第一梯队的省份还有很远的距离,需要从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内部出发,提高陕西省的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

从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分看,2019年陕西省以0.021 9分处于第4位,属于第一梯队,说明陕西省制造业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发展动力较强,且其对于可持续创新综合能力的贡献程度较大。但仍与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得分相差较大,其约为陕西省的2.35倍,说明陕西省制造业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从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来看,陕西省处于第三梯队的首位,与处于第二梯队末位的河南省相比,两者的综合得分相差无几,而在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陕西省则略高于河南省;与综合排名处于第三梯队第二位的湖南省相比,两者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分却相差甚远,说明陕西省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为其综合排名带来优质的竞争力。

从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分看,2019年陕西省以0.013 6分处于第11位,排名远低于其可持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排名(第7名),说明陕西省制造业的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发展动力不足,属于12个省级行政区中较为落后的第三梯队。居于首位的广东省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得分约为陕西省的3.25倍,两省分数差距巨大。河南省与陕西省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基本相同,说明两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相近,但在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河南省保持在第6名,明显优于陕西省。就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下属的三级指标而言,社会效益的得分为0.004 03,排名第10;环境效益的得分为0.009 53,排名第7;对于提升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贡献较小。综上可知,陕西省制造业在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与第一、二梯队的省市相比尚有差距,表明陕西省制造业在就业问题解决、节能减排等方面有待改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如图3所示)。

4.2 纵向评价与比较分析

选择12个省级行政区2015—2019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出5年来样本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通过一段连续时间的对比,进一步了解12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2015—2019年各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4。

总体来看,2015—2019年12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态势较不明显,发展较不均衡,部分省市之间差距较大。5年间,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余10个省市,浙江省和上海市紧随其后,4个省市的排名稳居前四位,属于能力强大、势头强劲的第一梯队。广东省是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主体,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区优势;江苏省是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坚力量,其国际化程度和利用外资发展态势正不断提升;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上颇具特色,一度出现“浙江现象”,其产业发展也有着“一镇一产品”的区域性发展特点;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中心,拥有强大的开放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对区域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这四省市的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基础强劲,成功经验丰富,对其他省级行政区而言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在其余8个省市中,湖北省和河南省得分较为接近,排名在5、6名交替;安徽省的得分变化不大,排名在7、9名浮动;陕西省在2015—2019年期间有所进步,得分和名次均有显著提升;而重庆市、天津市和山西省,排名长居后位,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发展缓慢,相对落后。

就陕西省的发展趋势而言,2015—2019年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大幅提升,涨幅达55.73%,在12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列第一,进步最大;可持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排名上升明显,2015—2016年居于第三梯队;2017年快速上升,跻身第二梯队;2018年稍有波动,降至第9名;2019年再次升至第7名。5年间,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2015年基础得分较低的情况下,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成长速度,呈现出持续追赶的态势,于2019年再次跃居第二梯队,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从分项指标来看,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的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排名靠后,得分的波动性较大,始终处于第三梯队;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得分有所起伏,排名保持在中游水平;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变化显著,5年间排名上升7位(见表5)。

从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来看,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在第10名左右波动,始终位于第三梯队。其中,下属指标技术投入创新能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0.008 9,2018年得分有大幅度下降,得分为0.006 0,2019年与2018年相比得分持平;技术产出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在5年时间增幅达到40%,说明技术产出创新能力在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综上所述,陕西省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整体上在2015—2019年期间并没有显著提升,在技术投入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这可能是导致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排名没有明显上升的原因。但是技术产出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未来可能会成为提升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图4)。

从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来看,陕西省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得分从2015年到2019年围绕着0.011上下波动,最高不超过0.015,具体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创新资金融通能力而言,从2015—2019年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创新资金融通能力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则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但是整体来看,陕西省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排名在2015到2019年之间仍然在第七或第八名徘徊,属于第二梯队的水平,和第一梯队的省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从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来看,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的得分存在明显波动,其综合排名自2016、2017年得到明显提升后便一直稳居第一梯队。其中,三级指标营销能力的得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0.005 6,2019年又稍有降低,得分为0.005 2,但相对于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总体指标来看还是较为稳定;生产能力得分变动更为明显,且与市场可持续创新综合能力指标变动趋同。具体来说,其得分在2015—2017年及2018—2019年间呈增长态势,虽在2017—2018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仍高于

2015年的最低得分0.002 6,2017年的得分0.005 2为最高,说明陕西省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仍有较大的可塑性。综上,陕西省制造业近5年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实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成长,但从构成来看,其中营销能力的贡献力仍相对较弱,需要各制造业企业重点关注并进行相应改善,从而促使陕西省制造业的市场可持续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来看,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该项指标的得分有所波动,大致呈M型发展趋势,但始终处于第三梯队。其中,三级指标社会效益的得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增幅为-10.82%;环境效益得分的变化较大,在2017年达最小值0.007 9,2019年达最大值0.009 5。此外,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这一指标的排名在研究期间内一直维持在11位,在12个省级行政区中处于落后位置。上述评价结果表明,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未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明显进步,导致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较差,处于下游水平(图5)。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与评价可知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在12个样本省级行政区中处于中下游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2015—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的技术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排名靠后,得分的波动性较大,始终处于第三梯队。影响陕西省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研发人员的配置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不高、产业竞争优势不显著、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控制问题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保障可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资源是提升制造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从评价结果来看,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是制约陕西省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从R&D投入来看,陕西省的R&D投入额相比广东省、浙江省等可持续创新能力较高的省份来说差距较大,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投入能力近5年都排在第11名,属于靠后的排名,不能对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研发人员的配置来看,陕西省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数量还存在较大缺口,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制造业总职工的占比较低,可知陕西省相对于广东省等经济发达省份来说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不足,难以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应从创新资金资源、创新人力资源以及创新物力资源3方面对创新资源的投入金额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企业持续创新关键是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缺乏问题,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现有职工中搞好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最大效能,同时可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以提升陕西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制造业企业内部运作管理的效率,提高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可以提升创新有效性,创造大量的创新成果。从评价结果来看,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较差,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指标由总资产周转率、管理费用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构成,其中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周转率都严重偏低。说明陕西省制造业的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中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存在严重的“拉后腿”問题。因此,建议陕西省制造业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有效性,优化内部管理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可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可持续创新能力。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三废排放能够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是集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于一体的有益举措。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到了全省面积的25%,是我国能源供给重要基地之一,其依赖于化石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耗总量将继续增长。与2018年相比,2019年陕西省除工业废气排放量有小幅减少外,电力、煤炭消费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其他环境效益得分高的省市相比仍差距甚远。因此本文提出:

1)继续推进陕西省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遏制制造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遵循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针。

2)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陕西省继续扩大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规模。优化煤电发展规模和布局,持续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煤电机组节能和超低排放升级改造。

3)强化陕西省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环境效率,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约束性排放政策,倒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环境监控。

参考文献:

[1] 苏梽芳,胡彬,王海成.企业创新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37-44+224.

[2]PETERS B.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stylised facts and panel data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02):226-243.

[3]RAYMOND W,MOHNEN P,PALM F,et al.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in dutch manufacturing:Is it spuriou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0,92(03):495-504.

[4]乐怡婷,李慧慧,李健.高管持股对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兼论高管过度自信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2):139-146.

[5]段海艳.企业持续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5):87-93.

[6]NGELA T,CRCOLES D.Understanding innovation:An analysis of persistence for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2013,42(02):340-352.

[7]PETERS B.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stylised facts and panel data evidenc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02):226-243.

[8]KHURANA S,HALEEM A,MANNAN B.Determinants for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with innov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Empirical evidence in MSM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9):374-386.

[9]JEONG H,SHIN K.Exploring factors affect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ood firms:a case of korean food industry[J].Sustainability,2020,12(23):10157.

[10]苏越良,何海燕,尹金龙.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0):139-142.

[11]吴琨,赵顺龙.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ANP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3-8.

[12]许广永.“政用产学研”互动对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奇瑞汽车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0):175-182.

[13]吴宇晨.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分析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97-99.

[14]CATALDO R,CROCETTA C,GRASSIA M G,et al.Sustainable innovation:the italian scenario studied through higher-order partial least squares-path modeling[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1:1-25.

[15]段婕,梁绮琪.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4):53-57.

[16]张治河,王艳伟,阎亮,等.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来自陕西省4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J].科研管理,2016,37(03):81-92.

[17]党兴华,李全升.基于熵權改进TOPSIS的陕西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3):75-83.

[18]王琴梅,刘海蓉.基于SCP范式和灰色关联的装备制造业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30(02):17-22.

[19]谢立仁,陈俊美,张明亲.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演化轨迹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2):75-77.

[20]王新安,尹纪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国内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4):68-75.

[21]HAUTAMKI A.Sustainable innovation:a new age of innovation and Finland’s innovation policy[M].Sitra,2010.

[22]FOXON T,PEARSON P.Overcoming barriers to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cleaner technologies:some features of a sustainable innovation policy regim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01):S148-S161.

[23]RENNINGS K.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02):319-332.

[24]KEMP R,FOXON T.Typology of eco-innovation[J].Project Paper:Measuring Eco-Innovation,2007,5(10):10-23.

[25]向剛.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01):134-138.

[26]EIKELENBOOM M,JONG D G.The impa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th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of SM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35):1360-1370.

[27]杨志伟,范昊.服务经济视角下央企创新力模型构建及其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9(05):151-159.

[28]张保仓,任浩.虚拟组织知识资源获取对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07):1009-1017.

[29]张文宇,于琦,杨风霞,等.创新驱动战略下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基于30个地区数据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08):86-94.

[30]王新红,押榕,李世婷.基于创新驱动的中国区域产业升级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3):245-253.

[31]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运用[J].财贸研究,1994(06):56-61.

(责任编辑:严 焱)

收稿日期:2021-09-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GL060);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20KRM08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R033)

作者简介:王新红(1966—),女,陕西西安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梯队陕西省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政策评析
太阳第一家
海上阅兵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123的几种说法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探索青年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成才之路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