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思辨 演绎 延伸

2022-05-31 19:47马吉香
教育界·A 2022年7期
关键词:妙趣情趣文言文

【摘要】“趣教”文言文,是通过逐字逐句地品味文言文文字的妙趣,由浅入深地思辨文言文内容的旨趣,丰富多样地创生文言文形式的情趣,从不同角度感受文言文内涵的雅趣,让“趣教”文言文接地气、增底气、有生气,最终实现教学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文言文;“趣教”;妙趣;旨趣;情趣;雅趣

作者简介:马吉香(197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特征

(一)文言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它言简意赅,却寓意深刻;它语言灵动,能恰当地表情达意。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一席之地,中低年段的语文教材选编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等,高年段的语文教材选编了11篇文言文,有故事类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也有益智类的《两小儿辨日》《学弈》,还有神话类的《精卫填海》等。

(二)教材中文言文的语言特征

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汉语而发展的书面语言,行文简练,小短文往往蕴藏着大智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句式简单,生僻字和通假字较少。以《精卫填海》为例,全文仅35个字,共2个句子,第2个句子分为5个短句,以逗号隔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易于朗读和理解。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15篇文言文内容简单易懂,贴近孩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然而文言文毕竟和小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语言形态陌生、语法艰深、欠缺语用氛围,再加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模式,使本应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变成了字词的堆砌,让富有文学美和艺术美的文言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令学生望“文”生厌。更甚的是,有的教师直接将教辅用书上的解释抄给学生读背即完成了教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无任何趣味可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望“文”生畏。在此情况下,“趣教”文言文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提法和做法,当“乱花渐欲迷人眼”“趣止于形”的文言文教学现象愈演愈烈时,语文教师需要思考该如何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探寻以“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文言文。

三、“趣教”文言文的策略研究

“趣教”文言文要让“趣”字生长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场上。从文字层面,教师要挖掘其内涵,加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从文章层面,教师要学习古人的思维,滋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从文化层面,教师要挖掘并引领学生体味文言文所传递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延伸阅读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对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寻“趣教”小学文言文的策略,让文言文在学生心底真正实现“落地生根”。

(一)朗读—品文言之妙趣

文言文语言与白话文不同。白话文属于现代汉语,而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汉语有一个特点,即以单音节为主,通常为一个音节一个字,这为准确把握音顿节奏提供了方便。单音节能灵活组合,更便于遣词造句。这样的语言对习惯了白话文的学生来说,也许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但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全新的经历与体验。而朗读是贴近文言文的初体验和有效方式。

第一,读准字音,品味字形之趣。教材中的文言文从字形特点上看,存在通假字、异体字;从字音上看,单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更让人头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定位于让学生读准确、读熟练,更要用巧妙的方法指导学生识字,使其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杨氏之子》一文中的“禽”字笔画较多,教师可以先出示其金文、小篆、隶书的写法,并讲述“禽”字的演变过程。金文“禽”的上半部分就像是一个长柄的捕捉鸟兽的网状工具,后来不断演变就变成了现在的字形,意思也专指走兽和鸟类。教师通过对“禽”字进行字理溯源,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词义发展脉络,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此外,文言文中有很多多音字,要读准其字音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其义。如《杨氏之子》一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和“应声答曰”中的“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并选择字典中字义选项的方法来辨析词义,读准字音。每个汉字里都藏着故事和文化,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字读准确的同时,使其受到汉字魅力的熏陶。

第二,读对断句,读通词句之趣。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句,学生读懂了句子才能读正确断句,才能读通顺句子。如《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该如何断句?很多学生看到“家禽”一词都会理所当然地连在一起读。然而“家禽”一词是古今异义的词,其现代语义为人工豢养的鸟类,文中则指孔君平家的鸟。因此,正确的断句应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文言文如何断句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断句,读准节奏,对其理解文章内容十分重要,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第三,读准重音,体味古语之趣。文言文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字里行间里藏着强弱、高低、快慢、停连等节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发现其中的奥妙。读出重音、读好节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语之趣味。如朗读“此是君家果”一句时,“君家”一词要放缓语速重读,这样才能使孔君平戏谑的情感溢于言表。当然,朗读时的重读、延长字音或放慢语速,都得读得字字清晰、气断声连,不读破句,这样才能在吟哦与诵读中读懂文本并恰当地表现文本的意义与情韵。

(二)思辨—賞文言之旨趣

文言文短小精悍却又内涵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品读每一句话蕴藏的含义与道理,形成自己独特的领悟,增强文言文语感。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要努力突破单一的“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分析文本”的学习模式和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以思辨为载体,读懂文言文的内容,发现文言文内在的逻辑,将文章主旨连接生活,涵养精神成长。

第一,从表层思辨悟文义。以“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这一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工具书、注释、插图、扩词(组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理解等方式,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杨氏之子》一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杨氏子“甚聪惠”,初步对杨氏子形成一个聪明有礼的学生形象。当学生能依靠自己的阅读经验读懂古文,了解文言文的中心旨趣,他们对古文学习就会筑起高高的“自信之墙”,从而摆脱谈“古文”色变的现状。

第二,从篇章思辨建逻辑。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均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这种逻辑思维的建构来自语言深处的思想,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在思辨中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自相矛盾》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前文卖家和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围观者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前后说法不一致,出现了矛盾,才有了“其人弗能应也”的结果。而课文最后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明了什么?此时教师应点出,这句话阐明了文章主旨,即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矛盾。抓住关键句子,通过思辨,学生就会去思考故事的逻辑性,找到故事的前因后果,从而理解故事旨趣。

第三,从情境思辨连生活。文言文虽然距离现在较久远,但是不少文言文都耐人寻味,蕴含言外之意。如何让文言文中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打破时空的界限,引领学生置身其中,使文言文连接学生的生活,引发思辨使其感同身受。如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那个楚国人,你会怎样卖矛和盾?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自相矛盾的人和事?你會怎样劝说他们?教师引导的思辨不仅要深谙文言文的主旨,更要将这一主旨融入学生的生活。

(三)演绎—创文言之情趣

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解读文章大意,一字不落地点对点翻译,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千年进入故事发生的场景,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展开想象,演绎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幽默与智慧,创生出学习文言文的新情趣。演绎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组织实践活动,或立足于语言文字迁移表达,或聚焦于将书本语言“活化”成口头语言,让学生在文言文中生发语言的智慧。

第一,改:文字的演绎。一是仿写改结局。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适合小学生尝试简单的模仿。如《杨氏之子》一文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处戛然而止,那么孔君平听后会有什么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文言文仿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结尾。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孔拊掌笑曰:‘此子聪慧,名不虚传!’”,“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此小儿日后必成大器!”等佳句。二是扩写丰故事。文言文语言凝练,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故事。如《精卫填海》一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句就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精卫是如何不顾严寒酷暑、不畏电闪雷鸣、不怕单调寂寞地一次次寻木石、衔木石、投木石的?面对这些,她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句话扩写故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丰富了对精卫填海精神的认识。三是绘制改形式。故事类文言文画面感强,往往一句话就是一幅画。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解故事,扣住最有画面感的词语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插图,并用有特色的字体配上文字,将课文绘制成一本小人书。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演:故事的演绎。教师可利用复述、讲故事和演绎课本剧等形式改变学生“头埋课本”的状态,跳出课本的束缚。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司马光、失足落水的学生、围观的学生等不同角色,从各自的视角复述当时的情形。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排练,再择优集中展演,使学生增强文言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延伸—享文言之雅趣

适度拓展文言文阅读,能够丰富学生文言文语言的积累,助其发掘文言文蕴藏的智慧与哲理,更能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滋养,延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使其享受文言文的博雅之趣。

第一,横向阅读延伸。引导学生对话文本,让文言文学习的外延不断扩大。教师可以关联文言文主题,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如益智类课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教师可以推荐延伸阅读《文彦博树洞取球》《徐孺子赏月》《鹬蚌相争》等文;勤学类课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古人谈读书》《学弈》,教师可以推荐延伸阅读《凿壁偷光》《程门立雪》《读书有三到》等文;友谊类课文《伯牙鼓琴》,教师可以推荐延伸阅读《管鲍之交》《荀巨伯探友》《包惊几笃于友谊》等文。此外,教师还可以关联同体裁文言文,如寓言《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可让学生延伸阅读《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文;神话《精卫填海》,可让学生延伸阅读同类神话文章,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文。

第二,纵向阅读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话编者,从不同角度加深其对文言文的认识,让文言文教学更有深度。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部编版教材的编委,你会推荐《孔融被收》与《徐孺子赏月》中的哪一篇入选教材?说说理由。”经过师生之间一番思想的碰撞,双方形成共识,认为将《徐孺子赏月》作为教材补充更为合适。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徐孺子赏月》是赞扬古代儿童智慧的文言文,与《杨氏之子》的主题一脉相承,符合单元的人文主题。从文学表达角度考虑,《杨氏之子》和《徐孺子赏月》都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文章的谋篇布局,利于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综上所述,“趣教”文言文,教师可从品文言之妙趣、赏文言之旨趣、创文言之情趣和享文言之雅趣四大方面进行延伸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自内心地爱上文言文,让小学文言文教学接地气、增底气、有生气,最终实现“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焦利莉.以“趣”为核心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赜[J].新课程研究,2020(31):99-100.

[2]谈永康.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指要[J].语文建设,2019(02):44-47.

猜你喜欢
妙趣情趣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爱情趣数字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奇趣搭配
情趣
妙趣加油站
妙趣加油站
给生活点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