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节水现状及优化路径探索
——评《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

2022-05-31 17:34周盼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节水型节水用水

书名:《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

作者:刘伊生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2222-2

出版时间:2015 年4 月

定价:35 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用水人口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其用水量也与日俱增。根据国家提出的节水行动,调动专业技术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到节水型高校建设之中,将成为我国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基于此,由刘伊生编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一书,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研究内容,从节水型社会的法规政策及建设理论、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监管体系以及建设模式等方面对其建设现状及潜在问题加以分析,另外还涉及到考核评价体系及水资源消耗计量等因素,并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既可供高等学校使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全书共包括六章。第一章阐述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及建设意义与现状。第二章探析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理论及相关法规政策,其基础理论涵盖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循环理论、水环境承载理论、水市场理论等。第三章分析并梳理我国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及监管经验,并对各参与主体的博弈机理展开探究,结合发达国家监管启示提出完善现有监管体系的建议。第四章基于国外先进技术和我国水资源及节水技术应用现状,从不同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加以完善。第五章以我国水资源消耗计量及其考核评价的现有问题为出发点,对企事业单位等的用水计量及其考核评价体系展开探究。第六章根据已有经验,探索城市社区、工业与服务企业、乡村、高等学校以及中小学的节水模式与实施路径。

参阅本书可知,节水型高校建设对于资源的环保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节水现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从积极层面来看,高校采用多种节水改造方法,包括生物性或工程性节水措施、更换节水器具及管材、建设线上检测系统、转换管理模式以及开展水平衡测试等,此类改造方法均属于高校节水工程中的基础措施,在提高学校节水率和大幅减少用水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节水工作的有序推进,高校充分利用课堂讲解、校园宣传栏的宣传功能以及举办节水讲座等方式开展大规模节水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从消极层面来看,高校在节水工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节水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节水意识培养有待提高等。一方面,高校内部节水管理体系在实施中存在管理人员技术不高、制度可操作性差、用水权责不够明确、单位用水定额未细化等问题,导致节水改造的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另一方面,高校外部节水管理体系的制度标准是由行业与政府共同制定的,旨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联合发力,有效推动高校节水改造工作。但高校外部管理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在高校合同节水模式中,存在节水项目招标及其文件制定、节能效益确定方法等不明晰的问题。同时,在建立产权转移机制以及清算项目的固定资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由于高校管理层缺乏节水培养意识,加之部分高校的改造规划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这些都导致节水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结合该书内容及以上问题现状,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探索高校节水的优化路径。一是坚持节水优化原则并设立专项资金。高校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基础性的节水改造,最大限度保证节水设施的功能性发挥,在不浪费现有用水的基础上挖掘高校自身的节水潜力,从中获取更多节水效益。而节水优化原则指在节水设施正常使用下,通过优化用水量(某段时间内用水量持续减少)而获取效益。二是引进合同节水管理等新模式。合同节水管理作为新型服务模式,指节水服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节水改造等服务。高校引进合同节水管理模式,能在解决节水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力量融入高校教育治理的生态环境,并以点带面促进合同节水管理制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三是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并提升节水意识。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配套的节水管理体系,明确不同时期或阶段的节水目标及任务,要求各参与主体按照目标有序开展节水工作。政府与行业也应不断完善相应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的节水改造工作有标准可约束和有据可循。

综上,高校需加强对节水培养意识的重视,通过探索新的节水宣传方式、加强节水校园建设等途径,将节水思想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中,以改善全校师生的节水意识和用水习惯。

猜你喜欢
节水型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节水型抽水马桶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