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碛口:九曲黄河岸边“活着的古镇”

2022-05-31 11:21王高岩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口镇古镇黄河

王高岩

碛,在晋陕一带专指黄河上随地形起伏变化形成的一段激流浅滩。碛口镇因其距仅次于壶口的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不到600米而得名,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镇,如今小镇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活着的古镇”“人生必去的十座小城之一”。

碛口镇早在战国时期便成为黄河上一个军事要塞,而它真正兴盛起来是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至上个世纪30年代是碛口镇发展的鼎盛时期,万把人的小镇竟遍布大小商号300余家,经济繁荣,民生安逸,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一个地处西北黄河边上的小镇之所以能繁华一时,赢得美名,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滚滚黄河流經碛口镇旁的卧虎山前大同碛时,由于当地湫水河在此汇入其中,致使水量大增,原本400多米宽的河道瞬间收窄到不足百米,陡然变窄的河道与大同碛起伏的地貌一下形成了10米左右落差,这一变化,导致刚刚还静静流淌的黄河顿时奔腾咆哮、浊浪滔天,险象环生,黄河上往来运送货物的船只,经常在大同碛发生船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于是运送货物的船舶行至大同碛前的碛口镇,便纷纷停船卸货改走旱路,用骡马、骆驼转运到各地,久而久之,碛口镇就成了西北物资外运的中转站,大批商贾云集于此,每天码头上停靠的船只,少时几十艘,多时一二百艘。商贸活动的繁荣很快带动小镇发展起来,各种店铺、钱庄、客栈、酒肆等业态应运而生,小镇整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和描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船筏在黄河中穿梭,驼铃在碛口里回荡”,从这些民谚和描述中,不难看出碛口镇当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京包复线的通车,黄河水运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碛口镇就此完成了它商品中转站的历史使命,被人遗忘在晋陕峡谷中。

1989年秋,我国著名美术大师吴冠中来到碛口,他慧眼识珠,从镇中斑驳陆离的老建筑中,发现了它的文化价值,称碛口是一颗“被世人遗落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他评价说: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宅院,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小镇,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再难找到!此后,随着吴冠中的宣传介绍,各路专家学者、美术家、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许多影视剧组也慕名而至,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以独有的古韵土风吸引着四海宾朋,繁华起来。2006年 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6处遗址榜上有名,碛口镇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碛口镇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像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一样,碛口也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它建在卧龙山半山腰,是一座附近百姓每年祈祷龙王降雨河神保佑的宗教活动场所。据清乾隆21年增修钟鼓楼碑记载:黑龙庙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两侧耳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黑龙庙山门由三道石拱门组成,拱门前是一座两层外门楼,造型精美、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山门上方高悬一块“神宫宝界”匾额,笔法苍劲有力、气韵生动,一语描绘出黑龙庙胜景。史料记载,这四个大字是明末清初我国山西太原籍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游览黑龙庙时所题。山门两旁镶嵌着两副楹联,一副是清举人、曾任新宁知州的崔炳文撰书——“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这幅楹联形象地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盛,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另一副是道光27年清进士、曾任永宁知州的王继贤撰书——“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此联大赞碛口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之地,用词精到、书写遒劲,被称为少有的书法精品。

碛口镇颇具传奇色彩的前缘今世、古韵悠悠历久弥新的风貌、承载着美丽传说的黑龙庙,这洗净铅华仍古意盎然的景象,凡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过目不忘。

猜你喜欢
口镇古镇黄河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人参果 脱贫果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