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志愿者心理调适

2022-06-01 02:41杨蕊
民族文汇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突发事件志愿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救援志愿者作为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主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除志愿者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外,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一线志愿者的心理干预,同时要加强事前培训和事后的心理康复。

关键词:突发事件;志愿者;心理调适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志愿者心理调适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城市中的突发事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突发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负面事件,它一般具有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以及其后果对主体与社会具有危害性等特征。[1]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需要进行应急处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疫工作中,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参与社区防疫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区防疫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参与抗疫的过程中,志愿者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如何对志愿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压力缓解和心理干预,是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环节。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对志愿者的心理关怀和后期的心理重建,构建强大的志愿者支持系统,这也是培养壮大专业志愿者队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经历考验的志愿者队伍,会在未来的乡村振兴、社区服务、公益慈善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志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志愿者在下沉一线参与防控救助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疫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患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志愿者下沉一线会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会产生生理不适和心理健康损害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救助人员产生心理压力:与家庭和家人等支持系统分离、感觉在工作地点缺乏支持、面对无法为受灾者提供足够的帮助而感到力不从心、遭受受灾者的愤怒或者完全没有感激之情、不充分不清楚的督导,以及由于自己享受到的食物、住所和其他资源而感到内疚等心理因素。

常见的压力反应主要有以下5个层面的表现形式:

1.身体层面:会产生如疲劳但难以入睡、激动、身体异样、食欲的增强或减弱、易受惊、烟酒药物依赖、头昏眼花或四肢无力感。2.情绪层面:可能产生愤怒、狂躁、怨恨、焦虑、恐惧、沮丧、绝望、木讷、冷淡、易受惊、负罪感、悲伤、无助以及失控感等情绪。3.行为层面:会出现易伤感流泪、突然暴怒、逃避特定的人地情境等,好与人争辩、课业或工作出现问题、不修边幅或可能产生危险行为等。4.思维层面:有可能产生难以集中精神、难以做决定、健忘或时间混乱感、困惑、自尊心受伤、自责、出现侵入性的思维和回忆、对生活的担忧、脱离现实感以及有自我伤害的倾向。5.精神层面:有可能会出现改变以前的信仰,拒绝他人帮助,受生命意义、公正、公平、来世等问题的困扰,失去以往的精神支柱或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三、如何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一线志愿者进行心理调适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将心理干预工作做好,要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更好维护社会稳定。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要对遭遇压力、需要支持的志愿者提供人性化、支持性的应对行动,及时开展心理调适和压力纾解。

1.志愿者应当接纳和认可负面情绪,并进行正念减压和情绪平复。短期内的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通过开展情绪宣泄和表达类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手工、纸质阅读、烹饪等。还可进行精细化的动作练习和肢体运动,如打球、跑步、做瑜伽、广播体操等自我引导和放松,以及写日记进行情绪的安抚。还可进行冥想、艾灸、睡眠管理、呼吸放松等方法平复情绪。在具体工作中,志愿者还应当注重精神健康和自我保护,避免单独工作以及夜以继日的工作,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或者强化失败及无能的情绪。不一味压抑和隐藏负面情绪,如需帮助要及时寻求专业意见。在工作中志愿者要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状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完美主义,对自己有过高的压力和期待。

2. 心理调适不仅要用于疫情爆发期,更应该伴随疫情的全过程。[2]在服务前期,在招募阶段要开展志愿者心理健康检测,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将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预先让志愿者进行了解和认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准备和情绪处理。在服务中期,做好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情绪跟踪,建立心理疏导团队,了解最新心理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组织,对志愿者心理情况进行建档立卡,做到精准化疏导和干预,提高心理援助的有效性。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志愿者应特别注意了解区域文化差异:要尊重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充分尊重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居民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受教育程度和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当事人的认知能力和感受,避免触犯禁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问题。在服务后期,要征集志愿者的意见建议并给予志愿者及管理部门及时反馈,通过问题回顾和经验总结,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参考,形成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3. 给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一是在一线服务过程中,要建立完善支持性的机制,如建立心理互助小组,方便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开短会或线上交流的方式,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工作问题。二是由于志愿者可能会出现烦躁倦怠情绪,所以在一线一定要建立轮岗制度,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三是由于长时间处于复杂的危机和灾难情境之中,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一线救援志愿者可能由于身体上的倦怠和精神上的疲惫,导致处理工作产生困难。社区或相应机构可邀请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心理咨询师、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指导师等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做心理压力释放的讲座和压力管理指导,有效给予心理支持和健康培训。

参考文献

[1]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2]李超民,张仁鹏.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社会心理调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21(6).

作者简介:杨蕊(1984—),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讲师,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安市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基层建设765344E7-8418-41C7-B97C-4E6D5A94A1AE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突发事件志愿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