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2-06-01 00:47杨霞
种子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作物改革措施

杨霞

摘    要:我国在很早以前便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的说法,农业作为人口大国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市场经济受工业化和互联网影响,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行业形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幅下降,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村内留守老人,受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影响,可供种田的土地越来越少。只有重视农作物种子的保存和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切实提高国家粮食产量。文章分析了目前农作物种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管理;改革;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8-012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4.6       文献标志码:A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没有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就无法生产出产量和品质均有保障的粮食。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出台,我国人口数量将会大幅提升,同时对农作物的需求量将会大大提高,所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做好农作物种子的保存和管理工作,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及农作物管理的政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多数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指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农作物种子管理政策,在农作物管理方面予以帮助[1]。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意识到管理农作物种子的重要性,为当前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作物种子的管理意识不高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市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较少,且大多是年纪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他们没有管理农作物种子的意识,缺乏农作物种子保存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讲解与培训,只能依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基业”,从事最原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个体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花费时间较长、农作物质量与产量有待提高。

当代年轻人大多向往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方法,他们认为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是“丢脸”“没出息”的表现。所以其宁愿去发展欠佳的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在家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认为农业生产是一项“靠天吃饭”的行当,将农作物生产欠佳归罪于“老天不帮忙”,未意识到农作物种子保存和管理的重要性。

1.2 当地政府对农作物管理不够重视

政府机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将大部分精力和关注点聚焦于能够快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行业,并将很多优惠政策和经济扶持向这类行业倾斜。

在政府看来,虽然农业生产是无法舍弃的一部分,但也不愿意继续增加扶持成本。原因是农业的投资和扶持成本较高,但见效慢,不能在短期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政府的工作业绩。

一方面导致有些投机倒把之人利用市场及政府管理漏洞,破坏种子管理工作,增加种子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足,农作物种子管理所用到的检测设施设备无法有效区分优劣品种,且存放农作物种子的环境较差,无法有效检测温湿度等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无法为种子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2]。

政府的不重视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成效,同时还会影响执法人员对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权限,导致执法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农作物种子市场中不良运行和管理现象,无法及时有效予以制止。

1.3 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方式不健全

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市场管理方式众多,管理的漏失容易使投机倒把之人趁机作乱。对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市场而言,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例如管理机制不一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导致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模式出现漏洞,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第一,农村和城市的市场管理存在差异。一方面农村缺乏对采购方和代销商的统一管理机制,农民对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且可供选择的农作物种类较多,多数农民在购买农作物时面对的卖家可能是三四级经销商,市场竞争较大,导致农作物的种子卖价大幅提升。大多数农民没有鉴别种子的能力,无法保证种子质量,增加了粮食收成较差的概率,最终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多数卖家对农作物种子了解甚少,他们大多是为了赚取中间差价的“生意人”,这也使得农作物的种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二,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种子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运输工具不得当、运输时间长以及运输过程天气恶劣等问题。受不可控因素影响,待种子到达农民手里时质量可能已经受到影响。较差的运输条件会造成农作物种子价格不稳定,从而逐渐降低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2 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作物种子质量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从经济利益、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综合分析后决定。就农作物种植而言,并不是市场经济对土地评估的最优选择。一方面农作物种植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但其经济效益的回收速度远不及其他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会加重土壤的水土流失,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可供农作物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

近年来,全球的空气环境和土壤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越来越差,加之水土流失、降水量猛然增多或骤然减少、土地酸碱不均衡等各种问题,农作物种植的环境越来越差。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一系列问题迫使相关部门找寻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法,以满足市场发展对农作物的需求。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

在农业生产领域,既要做到用最少的土地生产最多的农作物,还要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对土地资源善加利用。最根本、最经济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提升农作物种子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农作物种子的质量越高,收成越好;农作物种子价格越低,农民就更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这种理念下,将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发展循环圈。因此,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提升农作物种子质量,能切实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

2.2 转变农民的农业种植观念,提高市场就业率

当前,农民仍未使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分析与革新旧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仍采用较为原始的方式从事农作物生产劳动。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轨,农作物的收成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选择离开农村,多数农村的父母长辈希望孩子靠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摆脱农民身份。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作岗位已处于过度饱和状态,很多人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应不断优化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工作,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改善农作物种子的交通运输渠道,抑制市场的恶意竞争,确保种子价格的合理性,让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筛选合格的农作物种子,使农民以较快的速度、惠民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农作物种子。使得农作物种子在市场管理的各环节中都有阳光政策的扶持,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保障,从而改变人们对农业种植的旧有思想观念,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此外,应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将先进的科技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尤其运用于农作物种子管理中,采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保存和种植种子。这样一方面能确保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开拓全新的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整体市场就业率,为社会减轻经济负担[3]。

2.3 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经营的基础。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分析,市场中各式各样的经营方式都以获取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以优胜劣汰的方式,筛选以最少资源、最快速度获取最高收益的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市场和政府在农业种植领域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较少,尤其在农作物种子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方式。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作物种子的管理直接决定农业产量,因此要发展当地经济,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机制,确保农业种植产量稳步提高,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从家庭角度分析,个人从事的工作除了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外,还要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丰富个人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所以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对于农民而言,农作物种植是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不当,就无法保障农民收入,农民就会失去对农业种植的信心,从而导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只有做好对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工作,才会提升农作物收成,保障农民经济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带动当地其他经济消费,使市场运行实现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市场对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农业发展,增加对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投入

相对于其他市场经济而言,农业的发展比较特殊。在农业种植领域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当前的农业种植方式比较陈旧,种子质量直接决定农作物产量,但因农作物市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种子质量良莠不齐,农民缺乏识别农作物种子质量的能力,所以无法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达到预期效果。发展农业经济,政府必须提高对农作物种子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加在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为农民建立可靠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使农民无后顾之忧地从事农业生产[4]。

只有强化了政府支持的服务意识,农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政府要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可从以下3方面考虑。

第一, 通过发布健全的农作物种子管理政策条文,制定关于种子管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规范市场上农作物种子管理的违法乱纪行为。

第二, 给予执法人员适当的管理权利,提升执法人员对农作物种子的识别能力,开展相关市场经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使执法人员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中农作物种子的错误管理和销售行为。

第三, 增加在农作物种子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种子质量测量设施设备,通过资金吸引专业人才研究和管理当地农业种子的相关事务。

3.2 完善农作物种子市场,强化种子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农作物种子管理仍不成熟,市场状况良莠不齐。因此要想提升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方式,建立良好的农作物种子管理市场体系及作业办法,确保管理的标准化,正确传达种子管理的思想原则、科学制定种子管理标准、严格按标准执行。

当执行与规定不相符时,要确保有据可循,需找到市场管理中对应的标准进行纠正;当执行效果不满意时,可通过对市场规则的复盘总结进行改善。通过在实践中改善、在改善后再应用于实践的方式,推动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机制愈发完善[5]。

此外,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种子管理队伍。种子管理并不是靠想象和努力就能实现,需要专业人员担起重担,引导农作物种子管理机制趋于完善。管理团队要定期开展培訓活动,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之间的经验分享,拓宽管理方法,革新思路,聘请专家讲解关于种子及其检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团队的专业技能,以科学的方法完善市场管理机制[6]。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

3.3 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种子档案管理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传承的国家,在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工作中亦是如此。人们常说要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种子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相关部门要建立关于种子档案保存的机制和流程,档案的建立要从种子的分类、查询的便捷性、存放的环境等方面考虑[7-8]。

此外,随着农作物种子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一种类的档案也会越来越详细,如果只是单纯地靠纸档保存,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同时查询的便捷性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要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其不仅能将种子的档案永久性保存,还能随时随地查询学习,也可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在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种子管理的过程中,要对负责档案建立和监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对种子的管理产生深入认识,确保档案建立的准确性及完善性[9]。

4 结束语

工业时代带来的城市化发展,使可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壤质量越来越差,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幅减少。我国人口基数大,对农业的需求量较大,种子质量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性因素,要想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和最精简的人力资源使农作物产量达到最大化,就必须重视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管理。然而,当前的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仍不完善,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市场环境准入的约束条件,还是农民农业生产的意识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就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整体观念意识、加大政府部门对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作物种子的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种子档案管理等,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作物种子市场环境,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盼盼.新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对现代种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6(12):43-44.

[2]徐振萍.论如何强化农作物种子档案管理及完善种子质量可追溯机制[J].种子科技,2016,34(10):39-40.

[3]陈永.浅谈市級种子管理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实行有效监管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6,33(6):225.

[4]孙瑞建,杨桂甲,李燕.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种子世界,2014(2):8-10.

[5]吴秀婷.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72.

[6]李春亮,朱穆君,何泽霞,等.宜宾市农作物种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种业,2021(3):36-38.

[7]黄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8]杨蕾.宁夏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13.

[9]汤传喜.湖南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编辑:王雨荷)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

猜你喜欢
农作物改革措施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