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108 天孕龄背膘厚度、胎次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2-06-01 23:37孙艳梅赵云翔
猪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断奶厚度母猪

陈 莹,孙艳梅,周 玉,赵云翔,*

(1.广西贵港秀博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近几年非洲猪瘟的入侵导致我国生猪存栏的大幅度减少,因此,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猪行业的大势所趋。但母猪的繁殖性能受其背膘厚度、胎次等多种因素影响,母猪妊娠前期和中期是胚胎生长和乳腺分泌细胞增殖的关键时期,胎儿的迅速长大、体重的绝大部分增加以及产后的泌乳能力都是在妊娠后期完成的。背膘厚度反映了母猪体内脂肪沉积的水平,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增加饲喂量,同时也要提高饲料中的能量和相应的蛋白质。有研究表明,母猪合适的108 d孕龄的背膘厚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初生重,同时还可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的断奶重。现阶段,大多数养殖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饲喂量、饲喂次数来人为干预母猪的背膘厚度,从而可以避免因膘情过肥或过瘦造成的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本试验通过对丹系猪的分娩数据和相应的背膘厚度进行统计,分析丹系母猪的胎次、背膘厚度与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猪场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朱琳等(2015)在《妊娠105天背膘厚对大白母猪初产产仔性能的影响》选用895头母猪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母猪背膘厚度和产仔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背膘厚在12~16 mm母猪繁殖能力最高。李私丞等(2019)研究结果表明第3~4胎母猪产仔性能较高,第4胎产总仔数最多。赵云翔等(2020)在《胎次和分娩季节对长白和陆川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和长白猪在第2~6胎繁殖性能稳定,第4胎总仔数、活仔数最高,从第8胎开始产仔数明显下降。李虹仪等(2016)在福建一养猪场进行研究,得到1 245窝母猪的繁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母猪初次生产的总仔数最少,而第6胎次母猪的总产仔数最多,从第9胎开始每胎产仔数量有所下降,且死胎数量有所增加;其研究中显示临产母猪背膘厚度在17~19 mm产仔数量最多。孙彩霞等(2016)对江苏某繁殖场的1 400头母猪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产前背膘厚度在19 mm的母猪产仔最多,产前背膘厚为17~19 mm的母猪生产成绩都较好。于佳琦等(2019)研究表明,第1~3胎次母猪的总产仔数、活仔数以及健仔数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第3胎次窝均产仔最高,第3胎之后的母猪生产的总仔数和成活仔数逐渐缓慢下降;在其研究中,背膘厚度为19 mm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试验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广西某种猪场2 866头生产母猪在2020年5月-2020年7月的分娩数据。背膘厚度的测量采用超声波背膘仪,测量母猪最后一根肋骨垂直向上距离背中线4~6 cm处的P2点,以mm为单位进行统计。弱仔、畸形仔、死胎、木乃伊胎均不能作为健仔留养,将其统归为无效仔。母猪所分娩仔猪的总数、有效和无效仔猪数均以头为统计单位。

1.2 饲养管理

试验对象所在猪场具备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配备有隔离舍、后备舍、配怀舍和分娩舍。为了方便母猪的养殖管理,分娩舍配有限位栏、全封闭自动投喂器、自动饮水器、通风设备、仔猪保温设备。试验猪群健康状态均良好,均在相同的饲养环境和管理方式下饲喂,不同妊娠阶段饲喂的饲料均能满足母猪自身维持需要及胎儿生长的营养需要。

1.3 数据分组及统计分析

本试验对象为1-12胎次的分娩母猪,共划分为12个组。母猪108 d。

孕龄背膘厚度分为5组,Ⅰ组(背膘厚<13 mm)、Ⅱ组(背膘厚13~15 mm)、Ⅲ组(背膘厚16~18 mm)、Ⅳ组(背膘厚19~21 mm)、Ⅴ组(背膘厚>21 mm),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Ducan多重比较,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分娩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结果如表1所示,第2胎次的窝断奶重(71.87±23.1)最高,其窝均断奶重显著高于第10胎次(P<0.05);在窝均总产仔数方面,第11胎(16.25±6.50)的窝均总产仔数最高,显著高于第6胎和第10胎(P<0.05),第2胎窝均总产仔数(14.85±4.16)仅次于第11胎,但与其余胎次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窝均活产仔数方面,第2胎的活产仔数最高,第10胎活产仔数最低,且极显著低于第2胎次(P<0.01);当母猪达到11、12胎龄时,所分娩的死胎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余胎次(P<0.05)。

表1 分娩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2 108 d孕龄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现有数据中,从初生窝均重比较,第Ⅰ组初生窝重最低,且初生窝均重随背膘厚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Ⅳ组母猪所分娩仔猪的窝均断奶重均显著高于第V组(P<0.01);Ⅳ组母猪总仔数(14.59±3.69)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Ⅳ组产活仔数(13.63±3.78)最高,且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Ⅳ组母猪所产无效仔比例显著高于Ⅰ组、Ⅱ组、Ⅲ组(P<0.05),并与Ⅴ组差异不显著。

续表1 分娩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表2 108 d孕龄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续表2 108 d孕龄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分娩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第2胎和第3胎的总产仔数最高,随着胎龄增加,母猪产活仔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整体趋势,这与李私丞等(2019)、于佳琦等(2019)研究中总仔数随胎次数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规律相符,但本研究中出现总产仔数峰值的胎次为第2胎的结果与前两者研究中出现总产仔数峰值的胎次为第3胎的结果有些许出入,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品种、饲养环境等不同有关系。在产仔数方面,同样在1-9胎次中,母猪在第2胎生产的活仔数最多。由于第10、11、12胎次的样本数量较少,分析得出的数据具有非正态分布性和特殊性,并不可信。因此综合在1-9胎次中第2胎的窝断奶重最高,总产仔数最高及产活仔数最高的生产表现,可得出第2胎母猪的繁殖性能最为优秀;从第1胎到第5胎,母猪的繁殖性能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显著,从第6胎开始母猪繁殖性能下降明显,第6胎相较于第1~5胎,平均每胎仔猪初生窝均重减少0.02 kg,断奶窝均重减少11.04 kg,窝均总产仔数减少1.9头,窝均产活仔数减少1.68头。

3.2 108 d孕龄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背膘是反应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中,108 d孕龄背膘厚度对母猪产弱仔数、死胎数、畸形仔数、木乃伊胎数的影响不显著;Ⅳ组母猪分娩的仔猪初生窝均重、断奶窝均重、总产仔数、活仔数与其他4组相比均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与Zhou等(2018)研究中,临产母猪最佳背膘厚度19~20 mm的结论相似,但与邹爽等(2021)研究中临产背膘厚度为≤13 mm的母猪生产成绩最佳的结论有些许出入,这也许与母猪饲养环境、品种等有差异有关。综合各项指标,可得出Ⅳ组的产仔性能最好,生产成绩最佳;Ⅰ、Ⅱ、Ⅲ组产仔性能次之,相较于Ⅳ组,平均每窝断奶重减少3.83 kg,总产仔数减少0.86头,活仔数减少0.5头;Ⅴ组母猪生产成绩最差,窝均总产仔数减少1.33头,活仔数减少0.78头。Ison等(2016)研究发现母猪膘情过肥会引起繁殖性能的明显下降,母猪产无效仔数的概率增加。若妊娠期母猪体况过肥,其卵巢会出现脂肪性浸润以及卵泡上皮脂肪变性,而卵巢又是妊娠期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重要器官,雌激素能使子宫内壁增厚,对受精卵的着床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孕激素能抑制子宫收缩,维持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另外,孕激素能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为分娩后泌乳做准备,因此过肥母猪的卵巢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及母猪泌乳功能,最终导致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同时,母猪若体况过肥,其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脂肪积压卵巢及子宫体壁,阻碍子宫壁血液循环,影响胚胎的营养供应,最后导致母猪所产无效仔数的上升,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后,在生产过程中,妊娠母猪体况过肥极易出现产道过于狭窄或分娩无力的情况,尤其在通风不良、室内温度过高的夏季,仔猪极易因产道狭窄或母猪分娩无力而窒息死亡;如果母猪妊娠后期摄入的营养不足,会导致母猪背膘过薄,从而影响生产性能。因此母猪妊娠期的体况管理至关重要,要注意测量母猪的背膘厚度,在饲喂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及时改善母猪的膘情情况,尽可能将母猪膘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母猪生产达到最佳状态。

4 结论

本研究中,母猪在第2胎的生产性能表现最好,母猪前5胎的繁殖能力较为平稳,第6胎次之后的母猪生产成绩下降较明显,第10胎生产成绩最差,因此从养殖效益的角度建议养殖场对于5胎次以上的母猪应逐渐淘汰,将母猪利用胎次控制在10胎次以内,胎龄结构以1-5胎母猪占比最多为佳,利用母猪此阶段相对较高的繁殖性能以保证猪场获得最高的养殖收益。在背膘厚方面,108 d孕龄背膘厚度为19~21 mm的母猪产仔性能最好,生产成绩最佳,因此建议养殖场在妊娠母猪的管理中密切关注母猪体况,及时调整饲喂量以进行调膘,将108 d孕龄背膘控制在19~21mm最佳,确保母猪不过肥从而发挥最大的繁殖性能,该体况也有利于母猪后续的哺乳仔猪、断奶后的发情配种。

猜你喜欢
断奶厚度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母猪产后乏情不同处理方法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Hunter—Gatherers
脸皮究竟有多厚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母猪产后发情异常的原因及其对策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