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救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01 05:47罗清芳卓雪芳林燕勤
当代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体征重症病情

罗清芳,卓雪芳,林燕勤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老年重症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高发危急重症之一,患者发病时常伴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减退,常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发生心力衰竭等疾病时,患者病情加重,预后效果不理想,且还会增加治疗难度[2]。因此,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期间,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全面、系统、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8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临床急救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8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男28例,女8例;年龄60~86岁,平均(73.46±4.14)岁;病程2~7 d,平均(3.52±1.07)d。观察组男29例,女7例;年龄60~85岁,平均(73.28±4.03)岁;病程为1~7 d,平均(3.45±1.05)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肺炎、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合并发生内分泌系统紊乱者;伴有严重神经系统障碍者;伴随发生支气管哮喘者;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加强基础性护理、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完善相关检查措施。给予患者心电监护,落实针对性治疗,如合理应用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类药物,纠正代谢紊乱,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急救护理,具体如下。①紧急护理:因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入院后需尽早给予急救措施,全面评估病情,尽早落实常规抢救处理措施。②输液护理:患者输液治疗过程中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合理调整输液量,观察患者用药期间是否存在不良反应。③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避免出现呛咳等现象。采取治疗措施前需进行吸痰处理,必要时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法、叩背,促进痰液排出。患者取间歇侧卧位,对于平卧位患者需垫起背部及颈部,以提升吸氧效果[4]。④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详细记录上述指标监测结果。调整患者体位,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特殊情况下按医嘱给予镇静处理。⑤吸氧治疗:分析评估患者病情状况,明确其是否符合输氧指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吸氧量及吸氧时间,明确患者是否可通过鼻导管吸氧,掌握患者面罩吸氧指征。⑥并发症预防:定期给患者按摩四肢、背部,及时更换患者的床单、被罩,保障皮肤组织处于干燥、干净状态,避免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5]。此外,确保患者治疗期间体位舒适,帮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床边准备雾化器及吸引器以及时清理患者咽喉部的黏稠分泌物,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⑦心理护理: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及治疗费用高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失去耐心及信心,影响预后及临床疗效。护理人员于工作期间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疏解患者不良情绪。此外,可通过详细介绍治疗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护理期间的配合度及治疗自信心[6]。⑧加强基础护理:保障病房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应遵守手卫生原则,定期更换医疗器械,避免引起医源性交叉感染。加强给予患者机体营养支持,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鼓励其多饮水。此外,需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清洁口腔组织,避免发生细菌下行感染;加强患者皮肤护理,预防护理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避免患者消极治疗。⑨运动指导:患者病情缓解及处于稳定状态后,为患者制订运动计划,如太极、散步等运动,缓解不良情绪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加强体能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告知患者避免去公共密集场所,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体征恢复正常时间。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体征恢复正常时间:体征包括发热、气促及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PaCO2、Sa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PaCO2低于护理前,SaO2、PaO2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注: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氧分压

?

2.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FVC、FEV1、FEV1/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FVC、FEV1、FEV1/FVC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

2.3 两组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气促、心力衰竭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d)

?

3 讨论

重症肺炎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是细菌性肺炎引起毒血症后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疾病类型,春季为多发季节,老年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少尿及面色苍白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难度大,加之病程时间长,具有发病急促的临床特点,该病的诱发因素与遗传、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密切相关,发病机制较为复杂[7]。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感染是导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病情发展初期缺乏典型症状,病情凶险且症状较为复杂,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等现象,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有效、安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PaCO 均低于护理前,SaO2、PaO2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VC、FEV1、FEV1/FVC 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气促、心力衰竭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临床急救护理,可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促进患者体征尽快恢复正常。分析原因为,有临床对照研究[9]表明,常规护理措施缺乏对预后效果的有效评估,因护理模式单一化,不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理想效果。临床急救护理措施一般根据患者病情,按医嘱控制静脉输液速度及用药剂量,可避免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10]。护理人员于临床急救护理工作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证呼吸道通畅,综合评估后给予吸氧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1]。护理期间落实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如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2]。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年龄较大,且治疗期间需长时间卧床,身体素质逐渐衰退,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定期翻身,能避免压疮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预后效果[13-14]。

综上所述,临床急救护理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征重症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听诊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