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情境创设策略

2022-06-02 13:24王淑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包身工琵琶创设

王淑敏

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方式,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浓郁氛围,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知、理解、领悟。高中语文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常见的学习方式,很显然这是指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需要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助力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情境呢?

一、导入环节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上,如果教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陡增。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需要巧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中。在导入环节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导入、诗词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注意灵活变化,同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不可连续运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是老一套了。

如教学《鸿门宴》,用什么来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有的教师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句开始,虽然能够起到引出故事关键情节的作用,但与宏大叙事比,显得过于小气。有位教师精选双方主帅创作的诗歌《垓下歌》(项羽)和《大风歌》(刘邦)导入,用课件出示后,让学生在读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说说从诗歌中读出的作者不同的内心感慨,并讨论这种感慨所预示的人生境遇。从项羽在《垓下歌》中所表达的内容看,“气盖世”显示的是无人能敌的英雄气概,但到后来竟然是“奈若何”,无形之中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衰弱之态。刘邦的《大风歌》则呈现另一种气势,从“云飞扬”到“威加海内”体现的是豪气冲天、乘势而上,与《垓下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此,教师话锋一转:“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败给了看上去很平实的刘邦,带来双方变化的转折点,就出现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中!”学生受这种导入的驱使,急于深入文本阅读,一探究竟。这样在创设情境中导入,带领学生直击文本核心,催生的是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精选媒体合理创设情境,营造理解氛围

以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之外进行艺术欣赏,而是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合适的背景音乐、图片、动漫视频等都能助力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学习语文。

如教学《琵琶行并序》,在这首长诗中,白居易于着力塑造琵琶女的形象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的情怀。诗歌表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表达艺术,尤其是琵琶女演奏技巧的精妙与诗人的感受水乳交融,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学生对于琵琶演奏毕竟是外行,诗中的许多专业性的术语学生难以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有效理解,还有背诵时觉得很长,不容易记住。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这样的学习难点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诗句,找出借助注释自己仍然不理解的琵琶演奏方面的专业术语,如“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等,然后播放从电视连续剧《白居易》第16集中剪辑的琵琶女演奏的部分内容,适时运用定格的手法让学生领略诗中出现的琵琶的演奏技巧。学生通过对照真切感受、体会诗中涉及的琵琶演奏技巧与方法。再在朗读时选择配乐,以古琵琶曲《西江月》辅助学生诵读,有效帮助学生完成背诵任务。这样借助多媒体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艺术的氛围中理解、记忆长诗《琵琶行并序》。

三、借助表演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参与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适宜借助表演来进行深度学习。尤其是戏剧或情节冲突感强的课文,让学生直接进行以人物对白为主的排演,就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表达情境,催生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依靠人物语言传达情感和内心世界中,把握人物性格,体验人物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把书面语言以口头的形式进行演绎,使静态的语言转换成与神态、动作、表情相匹配的综合性表达,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如教学《雷雨(节选)》,对于戏剧的学习,教师先可指定重点场景如课文节选部分开头的对话,让同桌分别选择剧中的周朴园和鲁侍萍进行表演。在熟记角色台词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演员对台词的合练,逐渐推敲、感悟人物在对话中使用的语句里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微妙的内心活动,使剧中的情境得以真实再现。之后,还可以让表演同一角色的学生组成研讨小组,专门讨论如何借助节奏、语气、重音等准确地呈现角色的每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具体场景和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尝试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每个学生重新进入小组合演时的水平,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表演中真正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完成话剧相关内容的学习。在学生积极投入表演时,教师适时引入互动评价机制,让学生借助互相点评提高表演能力和水平,并推荐最佳角色表演者,为班级排演戏剧积累经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戏剧,远胜单调、枯燥地阅读剧本的学习效果。同时,表演还可以借助动作、神态等来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使表演追求神似。

四、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重要的教学路径,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这样的问题教学,不是简单的碎问碎答,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自主提出教学主问题,以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探索文本的深刻内蕴和表达艺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秘妙的欲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包身工》的学习,不是要求学生从文本内容中了解包身工所经历的苦难,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是什么造成包身工這样的悲惨命运。教师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提出深入理解的问题,作为深度学习的抓手。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以“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影响怎样?”等系列问题为深入研读的主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与日本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尤其是农村农民灾荒后无法维持生计,只好让未成年的孩子到上海当包身工;这些包身工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人生自由,工作环境与外界隔绝,报酬低廉,日本资本家觉得可靠、安全、廉价,因而很快发展起来;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30家工厂中包身工占到50%。这样的探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者的残酷压榨。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需要教师以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为前提,以促进学生活学活用为出发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巧妙组合,合理建构,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抓手。

作者简介:河北孟村回民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包身工琵琶创设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自由与权利
窈窕淑女琵琶妹
一群沉默的羔羊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