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低碳节能“绿意”盎然

2022-06-02 10:18冯为为
节能与环保 2022年5期
关键词:绿意中心绿色

文-本刊记者-冯为为

形似“粮仓”的剧院、状如“赤印”的图书馆、样是“帆船”的博物馆——独具特色的三大建筑,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的示范,也是城市副中心绿色低碳的典范。

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三大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与北京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并开放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以及北京市推动社会教育、推动文化传播、实现产业落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窗口。

依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大建筑100%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并按计划在2022年底基本完工,力争在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届时,供能面积在38.83万平方米的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3800吨。

绿色发展理念全生命周期融入

为了让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活力新地标真正地“绿”起来,设计者与建设者们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一次又一次地创新尝试,将绿色发展理念全生命周期地融入到三大建筑,让其“绿”的彻底、“绿”的通透。

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剧院外观幕墙呈褶皱感,“折幕”的设计象征着演出前大幕缓缓拉开、好戏登场,采用4000多块不一样的三角穿孔铝折板拼装,在阳光下呈现出微妙的曲面反光效果,生动诠释了建筑之美。剧院内部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围合舞台、观众厅与后台区域,外部遮罩大跨度钢结构网壳,使前厅宽敞高大,内外部空间均呈现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点,舞台区域由厚度500~700毫米的剪力墙围合,隔声、隔震功能好,让艺术在此生根发扬光大。

造型别致,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增进了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超高玻璃幕墙组成的外立面以及144片形如银杏叶的屋顶,为读者营造出了置身“森林书苑”之感。银杏叶片屋顶采用了金属屋面加采光顶的设计构造,自然光可直接照射到图书馆大厅,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物日间照明所需用电量,采光顶上的玻璃还能根据光线强弱调整透光率,不仅能让读者收获柔和光线,还能降低建筑物的空调能耗。

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的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结构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设施和文物安全。博物馆投入使用后,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千年运河文脉的传播中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

全力以赴交出耀眼的减碳成绩

三大建筑饱含东方韵味、焕发时代气息,积极营造出了建筑之美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的美好景象,充分体现出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建设理念。而这高标准的建设理念,也正是三大建筑实现年超万吨减碳量的强劲支撑。

打破以往建筑封闭管理的惯性思维,让建筑实现开放共享,从而减少用能时间和空间,达到节能目标,同时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便利,三大建筑在围合交汇处的地下部分建设30万平方米的共享配套空间,与各个建筑相连。步入三大建筑围合汇聚处的共享空间,不仅可以自由通达到任何一个建筑,还可逛商业街、看电影、品美食、进行各种文化体验。此外,为了减碳,共享配套空间隧道,都采用浅层地热能作为主供能源,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率达到40%的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大建筑不仅在共享区域发力,各个建筑本身也奋发有为。如,位于三大建筑“C位”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每一块玻璃幕墙的表面都镀了膜,可以有效隔绝室外的强烈光线,中间还有2厘米的真空层,起到隔绝热量传递的作用。在银杏叶片屋顶上装设有光伏玻璃及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在23万千瓦时左右。据测算,相比同类面积的公共建筑,图书馆项目全年可降低能耗约8%,投入运行后的实际碳排放约每年每平方米78.5千克,减碳比例约33%。

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在三大建筑里面都得到了实现,让三大建筑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实至名归的绿色低碳标杆。日前,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组织委员、专家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实地调研起步区三大建筑节能减排情况。起步区采用“地源热泵+水蓄能+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的复合式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高达冬季供热总量的60%,实际运行阶段预计可达80%以上。因此,在还未建成阶段,三大建筑就已交出亮眼的减碳答卷,期待它们建成使用后更加耀眼的减碳成绩。

内外兼修让“绿意”芬芳迷人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三大建筑散发出的“绿意”芬芳迷人。为让100%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早日屹立在千年运河畔、绿心公园旁。三大建筑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指导意见》,严格执行72项绿色施工措施。统筹安排,从人员的进场、材料的供应及现场安全质量把关,确保三大建筑工程项目按时间节点、按照质量要求全面完成任务。

尽职尽责、不辞辛劳,从2019年10月28日开工至今,千余名工人不分酷暑严寒在三大建筑施工建设现场挥汗如雨、争分夺秒地紧张忙碌;林立的塔吊、耸立的钢柱,全力拔节生长的三大建筑,经过两年多的加速建设,建筑外立面成功亮相。城市副中心剧院、大运河博物馆项目已于今年4月20日和30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于6月8日实现钢结构封顶,进一步展现了“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质量”。同时,二次机构、机电、暖通等工程也将于年底基本完成交付布展。

开放投运后的三大建筑“颜值”与“内秀”最终几何?答案将在2023年底初步揭晓。按照计划,2022年,三大建筑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及幕墙工程,机电工程、区域内小市政基本完工,精装修工程完成90%,并配合使用单位运营布展,力争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未来5年,将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因此,2023年底不仅是揭晓三大建筑内外全貌的时间,也将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之一。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27个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项目中,三大建筑作为率先落地的绿色低碳标杆,不仅加快了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也拉开了副中心城市建设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序幕。未来,随着更多绿色建筑的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规模化、品质化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现代综合城市建设体系将会加快实现,呈现出主要功能区块相互支撑、主要景观和主要建筑风貌相得益彰的城市新气象。

猜你喜欢
绿意中心绿色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绿野仙踪
春芽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三月的风
像爱自己一样爱上自然
先定中心后搭配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