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2022-06-03 14:01李拥琼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巧借方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巧搭支架,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巧设活动,培养思维的创新性。教師应通过刻意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4-0013-03

引  言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终身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建构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学生搭建思维训练的平台,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一)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的。没有语言,思维活动的成果就无法存储和表达;没有思维,语言就成为“空洞的声音”,失去了存在的必要[1]。可见,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需要培养的,只需要把语言能力训练到位即可,语言能力提高了,其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殊不知,一味地强调语言能力训练,忽视思维的点拨,会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因理性认识的不足而越来越弱。

(二)重视思维结果的正确性,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思维结果的正确性,期待学生能有更多合理且独特的想法,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有的同学这样想,有的同学那样想?两者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区别?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思维过程,不让学生反思、总结思维方式,学生就很难学会思考,思维能力的改进、提升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巧借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称为思维的灵活性。其本质特点是不偏执于从某一个角度或采用某一种方式去处理问题,而是善于运用新的观点看待事物,从多角度、多层面灵活思考,归纳出合理的结论,促进问题的解决[2]。此外,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概括事物特点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思维的灵活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培养。小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一阶段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良好时机。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结构清晰,其中描写小壁虎借尾巴的三个段落结构相同,情节反复,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小壁虎第一次借尾巴的经历,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学习内容(见表1)。

第二次、第三次的借尾巴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把学习成果填入表格中,最后再交流汇报。通过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学生不仅能实现学以致用,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二)巧搭支架,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水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殊不知,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逻辑性思维有助于其运用概括、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深刻、理性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此外,在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逻辑性思维有助于其把收集到的零散杂乱的信息整理提炼成有条理性的信息,然后完整、正确、有序地进行表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

1.挖掘文本留白,构建推理模式

推理是一种思维方式,能由已知事物或现象推测出新的事物或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问题的核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入选的文章在行文布局中都具有逻辑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深度解读。围绕关键语句,挖掘文本留白,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常用途径之一。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穷人》一课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桑娜的内心独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忐忑不安”一词进行解读,并通过感叹号、问号及省略号来感悟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推想省略号蕴含的意思,想象安娜丰富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又会有怎样的神态?挖掘文本的艺术留白,进行合理的推理想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2.凭借教材特点,掌握概括方法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阅读学习中,概括能力表现为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进行提取、总结、缩略。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解析题意,提取信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从文章的叙述顺序入手,提取中心句,概括文章大意;还可以是先分别概括出每段段意,再把各段的段意进行综合,这样就能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按照季节顺序描写了作者所见到的四季景致。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阅读课文。读是概括的基础,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能够感受景物的变化和作者的审美情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段意,再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进行取舍或补充,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概括训练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与层次性。

3.结合写作训练,促进有序表达

学生语言表达有两种主要方式——“说”和“写”,它们是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言”,在说之前先要明确自己要讲述的事件(观点)是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要表达的逻辑顺序拟好,再清晰流畅地进行表达。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说”是“写”的基础,在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指导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谋篇布局,把写作思路条理化、结构化。例如,在指导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作文“这儿真美”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构思,再画思维导图。学生画出的导图各不相同,有的是树形图,有的是泡泡图,有的是鱼骨图等。这些导图呈现的是习作的骨架,第一层级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地点,如花园、田野等,第二层级是景物,第三层级是景物的特点。学生巧用思维导图来谋篇布局,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写作过程,使写作内容的层次感更鲜明,作文结构更加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巧设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它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具备探索性、开拓性与创新性等。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未来接班人是时代的使命,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其质疑的意识。其次是营造氛围,使学生敢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重视师生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质疑教材内容,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最后是教给方法,使学生会疑。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教师要打破这一思维定式,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于课题处质疑。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的关键字眼“小画家”来质疑: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它们是怎么画画的?为什么称它们小画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词语处质疑,或在文本的矛盾处质疑。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编排了一首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这首诗以喻明理,理喻象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古诗的内容与题目的联系。学生发现题目与内容似乎没有关联性,纷纷质疑:诗歌的内容都在写池塘和池塘中的水,并没有写到读书,为什么题目叫“观书有感”?学生打破常规,反诘诗题,在疑问中辩驳,在辩驳中感受诗的理趣,从而激发了探究思索的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丰富表象,激发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描绘”画面的一种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小学生想象奇特、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明确引导目的,植入想象意识。小学生虽然具备想象潜能,但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确保想象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其次,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潜能。课堂气氛融洽、活泼,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此外,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遵循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感知具体形象事物入手丰富表象,虚实结合积极进行想象思维活动。例如,教学完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用荷花的视角来感受见闻是学生从未有过的经历,他们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播放音视频,也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荷花,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打破定式,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多向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时从不拘泥于某一个方向,而是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结构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沿着不同的角度、方向、途径、层面大胆假设,自由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小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思维定式严重,习惯从固定单一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常受單向思维的束缚。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寻找能够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激发求异思维。例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安排了一道这样的课后习题:看看课文插图,仿造例句“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说一说。有了课文插图的辅助,学生都能把句子补充完整,比如,“山坡上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房子旁边有一棵棵高大的树。”课文的插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移步换景:“除了山坡上、房子旁边有美景外,我们还可以去田野、果园、森林里逛逛,看看那里有什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思路拓宽了,说话的素材丰富了,内容具体而有趣,如“苹果树上有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松树上有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拓宽观察的视角:“我们如果抬头仰望天空、低头俯瞰海洋,又能看到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说话练习,如“蓝蓝的天空中有一团团雪白的云朵。”“辽阔的大海里有一只只可爱的鱼儿。”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突破固有模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引导其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层次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发散性思维的

形成。

结  语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发展与创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挖掘文本内容,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思辨。

[参考文献]

王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13(07):63.

陈春玲.谈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10-11.

作者简介:李拥琼(1973.1-),女,福建厦门人,

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厦门市市级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