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词句段评注及其教学价值

2022-06-04 14:19张建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味语段背影

张建芹

《背影》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品味的典范。透过背影,我们看到了时刻将儿子记挂在心中的老父亲,哪怕是为儿子买橘子也是不遗余力,尽管微胖的身子在爬栅栏时吃力也不漂亮,却能让朱自清先生深情落泪,定有感人之处。其实,本文的语言可谓是简朴无华,却也是精炼隽永,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用心品味和细细琢磨。这就是《背影》经久不衰的缘故,透过一词,让我们感受精炼,体味到情深;朗读一句让我们理解精准,体味到隽永;品析一段,让我们体味环环相扣。这就是《背影》的魅力,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领悟和探索的地方。本文以《背影》词句段为评述载体,围绕“父爱情深”主题,从词的精炼、句的精准和段的精确角度阐述评注的价值意义。结合语篇表达主旨,从情感体验和换位反思中评注“背影”,是深悟其道和深感其情的有益嘗试,为提升学生语言鉴别欣赏能力探路寻航。

一、点评词汇:情真语妙

语文表达的最高境界是“一字千金”。《背影》用词简朴,却能字字透出父爱的浓浓深情。“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叶圣陶语)。《背影》几乎没有使用修辞,通过白描的手法给人以质朴简洁之感,毫无造作之感。无论从朱自清对父亲的不理解,还是到背影的描述,无不透露出背影留给作者以及读者的无限遐想,让读者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情深,可谓是情到深处已无法表述。

学生可通过评词的方式琢磨文本内涵,能从其意境中找到可圈可点之处。面对家境的日益衰败,父亲没有气馁,而是告诉儿子“天无绝人之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和期盼。这种积极心态影响着作者不断奋力前行,让自己备受感动。在写父亲本不想送“我”去车站,用了再三“嘱咐”茶房……颇踌躇了……这其实是父亲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更好地照料自己,仍抽出时间送别儿子,可谓是用心良苦。有时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些用词其中的精妙。作者父亲的衣着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都是一些深色调,且是最为简朴的衣物,而作者是“紫色毛大衣”。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父亲将家中最好的衣物给了作者,父亲希望这种华丽的毛大衣能帮助儿子抵御北国的寒冷,也希望儿子活得体面些,蕴藏着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与呵护。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迂”的,认为他不合时令,总感觉与外面世界格格不入。作者在描述父亲帮自己在车站买橘子的背影时,用了“攀”“缩”“微倾”等动词,足以可见父亲仍对“我”不放心,还是将我当成小孩子,却是尽心尽力做着看似简单于己却困难的事情,可谓是关心之至。

往往看似寥寥数语,却能流露出作者的无限深情。作者在描述父亲越过栅栏帮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用了极为简约的白描手法,细致传神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作者用了“本来”“只好”“尚不”“可是”等带有一定的心理认知的词语,为更好展示父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值得揣摩和回味。

二、评析语句:画龙点睛

语句作为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载体,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和心声流露。读者可根据文章的主旨语句,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解读,定能在补白中不断深化理解。评析语句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我理解感知不断升华和延展的过程。

作者用“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写出了当时的家境,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基于这样的情感阅读语篇,定会增加读者阅读的沉重感。父亲在车站送别的时候,更是有“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等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慈父的关切。简短的语言却是深情力透纸背。再如,作者在全文中写了四次的“背影”,每次背影又有怎样的异同?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学生好好研读一番。为此,读者可运用批注的方式关注语句在前后文中的运用位置,洞察作者的描述心理,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和琢磨作者的心思,找出“背影”与朱自清先生的联系。作者在运用上述语句的时候,往往会层层推进,能让读者在阅读此句时就想阅读下一句,可谓是引人入胜。

从语句本身的韵味去探寻与之相应的内容,能培养学生随时随地思考的良好习惯,能够让文本充满生机活力。教师多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注解的方式,多评析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主动调整,最大限度绽放语句的魅力与精彩,让语句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批注语段:环环相扣

阅读文章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认知探索过程。对于语段的评注,更多从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的角度去理解。在《背影》中,作者选取了背影作为描述的对象,通过小切口大视野的方式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探知,能让学生从中挖掘出既深又广的意蕴,能使得我们从中发现浓浓的情深。为此,从批注语段的角度去深入解读文本,是教学中还原作者写作初衷和意图的最好方式。

批注语段,让学生从彼此之间的联系角度去理解,唤醒学生自觉探知的激情。《背影》中语段不多,一共有7段:第一段开门见山点题,引出“背影”;第二段是提出写作背影的缘由;第三段是与父亲车站送别,欲介绍背影;第四段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买橘子;第五段是作者描述背影;第六段是描述父亲爬栅栏买橘的背影,第七段是阅读父亲来信,眼前再现背影。这是段落层次所要表现的背影,也是读者需要认真解读之处。全文都是为了写背影,即便是前面五段的介绍,也都是为了背影的出现打基础埋下伏笔,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背影的价值意义。在第六段实写背影的时候,作者也是通过细节刻画的方式予以呈现,没有过多的情感宣泄,用了“眼泪流了出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第一段是点题,第二至五段是铺垫,第六段是实写,第七段是回应,每一段都在描述背影,只不过有的是虚写,有的是实写。虚实相间运用,也使得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批注和梳理语段的时候,学生更应关注语段与语段间的联系,多从相应的背影中找出可表达运用的切入点,进而在深切感受中获得灵感顿悟。无论怎样的批注,都应该将语段融入到语篇中理解,应该让语段为主题、为中心、为意义服务,找出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语段在呈现应有的活力时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透过批注语段来体味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使其跃然纸上。

一次背影,两行泪襟;再见背影,满眼婆娑。这是《背影》留给我们的震撼,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肥胖的身子努力爬栅栏”的父亲,也让我们感受到那场父爱如山的深沉,更让我们产生共鸣,催生感恩回报之情。从文本中发现可读元素,在点评中开阔视野思维,让自己的咬文嚼字越来越有味,应是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吧,需要好好圈点与评述。

猜你喜欢
体味语段背影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两个背影
背影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背影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体味细节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