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中描写人物生动形象的几种方法

2022-06-06 20:02崔英祝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罗敷外貌试卷

崔英祝

记叙文写作除了记事,也常常写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性。然而,在很多初中生的作文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

有这样一段描写人物外貌的文字:“他身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满头的黑发,眉毛下面嵌着一双大眼睛,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身上穿着一套蓝色的运动服,脚穿一双白色旅游鞋。”我们看到这段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语言比较乏味,不够生动形象。而在很多初中生的作文当中都有类似的问题。那么在作文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写才能使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呢?

一、学习经典作品,抓住人物特征來描写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头发浓密,有的人头发稀少;有的人双眼有神,有的人两眼无光:这是外貌的差异。有的人成熟稳重,有的人活泼好动:这是性格的不同。要想写好一个人物,首先就要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外貌描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段对猪八戒的外貌描写中抓住了八戒的耳朵、獠牙及嘴的特征来写,一个肥头大耳、长嘴獠牙的八戒形象跃然纸上。

让我们再看一下《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描写抓住了黛玉的外貌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思细腻、体弱多病的黛玉形象。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写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这一段描写:“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写刘姥姥抓住了她的语言特征,她喜欢说一些俏皮话。而作者写其他人物的笑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特征来写,让我们看到这个场面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及地位身份也通过动作的特征而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发现写人物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征来写。

二、心理描写出真情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项基本功,深刻的心理刻画,能够充分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使其更加丰满真实,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人。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种,主要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描写、巧用修辞、神态描摹、动作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

(一)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就是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反映着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表达出来,就可以清晰地凸现那一时刻人物平静的外表掩盖下的内心活动。其标志词语如“心想、心里念叨、我对自己说”等。我们来看这一段心理描写: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一段心理描写不具体,语言不生动。我们将这一段心理描写变成内心独白的形式。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我们将这一段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那种对考试成绩担忧的心理。

(二)梦境幻觉

梦境则是作者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进入梦境,而传达一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意念。人在梦里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但这也更能反映作者现实中迫切的心理活动。幻觉是指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魏巍《我的老师》的“梦中寻师”一段。

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干什么去?”“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吗?”哦,我这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

通过这一段梦境的描绘,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就跃然纸上,这是现实中作者情感的一种迫切宣泄,浓厚、强烈的师生情一目了然!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幻觉描写: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小作者运用幻觉描写产生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对考试成绩担忧的心理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幻象叠加,使眼前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容量,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三)巧用修辞

突出人物的心理,同样可以使用修辞手法。比如下面这一段:“我极想打开试卷,可又怕自己看见可怕的结果,就像一个渴睡的人,极想揭开床上的毛毯,又怕钻出一条响尾蛇一样。”我们从这一段的比喻修辞中看到小作者既想看到成绩又害怕看到试卷打开时的可怕结果那种矛盾又担忧的心理。2207F6A8-CA3C-4BE2-BF1F-3FA6AF6630A2

(四)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提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历程,从而达到人物形象的立体化效果。例如:“我的鼻梁上沁出了汗珠,只觉手心里‘呼呼地往外冒汗,手心里的汗在裤子上怎么蹭也蹭不干,心也‘怦怦地跳得厉害。快了,老师快走到我这里了,此刻,我已不敢抬头。‘某某,作业做完了吗?老师笑眯眯地望着我。顿时,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已从我耳边消失,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浑身触电一般‘嘭地站了起来,倒把老师吓了一跳,老师示意我坐下,‘嗯,嗯……我應着,天哪,我该怎么办?此时如果有人看我的脸,我的脸上肯定是通红通红的,我感觉脸在发烧。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上帝啊, 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绝对痛改前非,只求老师这次别检查我的作业。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头,发现老师已经走了,低头看时,手中的作业本早已被我手心的汗水浸湿了!我也长舒了一口气,可内疚又袭上了我的心头,唉,在老师眼中一贯听话的我竟也辜负了老师的信任,但同时也暗暗发誓,绝对不会有下次!”这一段精彩的心理刻画,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神态描写,如“沁出了汗珠”、“通红通红的”脸、“长舒了一口气”,多感觉(听觉、触觉)多层次(老师过来前、老师过来时、老师走过后)地表达了作者紧张、侥幸而后又陷入矛盾的多重心理。

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可以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至于语言描写在这里就毋庸赘言,古话说“言为心声”嘛!而人在紧张状态下的行动却会与平时不同。写作时只要抓住这些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例:“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 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桌上。”这一段中“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手一抖”“一咬牙”“用力一翻”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无声的语言,作者那种紧张、担忧的心理一览无余!

(五)环境描写

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相同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等等。把这些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这是一个阴雨的日子,凹凸不平的路上积蓄着汪汪雨水。昏暗的天空布满了惶恐而又不知所措的云朵。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仿佛一片空白,只是手中紧握着一张冷冷的成绩单。又来了一阵细雨打在脸上,虽然清凉,却深深地刺痛了我。”雨,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寄托感情的所爱之物,汪国真在《雨的随想》里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即我们常说的“心雨”,小作者也不例外,以景衬情,这淅沥的小雨,这“惶恐而又不知所措的云朵”,与作者心中隐隐的痛像极了。

三、借助写作手法表现人物

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等。我们就来说一说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

(一)对比

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邓稼先》一文,作者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能够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衬托

画花总要画绿叶作陪衬。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时,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作衬托。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我呆呆地望着黑板上张老师写下的作文题目,捧着脑袋苦思冥想,哎呀呀,真应了妈妈那句话,我是个没有心事的孩子,别人认为难过的事啊到我这就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了,看看大家,有的开始‘唰唰地写起来,有的一拍脑袋,一脸的轻松,看样子知道写什么了呗!就连平时写作文最困难的王世彪也开始动笔了,咳,唯独我的纸上空空如也。”这里小作者用其他同学来衬托他自己的冥思苦想。

以人衬人中最典型的就是写罗敷的这首诗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首诗作者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及锄者看到罗敷之后的不同表现从侧面来衬托罗敷的美丽。

2.以景衬人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因此,特定的环境描写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特定的心态。

四、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左拉的:“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左拉的外貌之后,对他进行了评价,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地点出左拉的性格特征。再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一课,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作者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将伟大的母爱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感动。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除非圣灵能够秘而不宣,常人的双唇即使缄默不语,他抖动的手指也在喋喋不休,他的每一个毛孔也都在叙说着心中的秘密。”所以只有仔细地观察,多角度、多感觉、多层次地描写人物,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写出来,才能让作文中的人物鲜活起来。2207F6A8-CA3C-4BE2-BF1F-3FA6AF6630A2

猜你喜欢
罗敷外貌试卷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陌上桑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陌上桑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