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文言津梁

2022-06-06 20:50钟伟建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窦娥王道文言

钟伟建

学习文言文要“文”“言”并举,不仅要训文字读文章,还要赏文学传文化,这一观点已得到语文界的极大认同。那么,如何才能品味到经典“文”“言”之“膏粱”?笔者以为“寻觅文言津梁”即一好方法。何谓津梁?渡口桥梁是也,喻指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文言津梁,可以是文章工处奇处,也可以是平处常处;可以是简处易处,也可以是繁处难处……借助一双慧眼,找到文言津梁,借此引渡,可达经典的别样洞天,更为写作技法借鉴之良道。现择其一二来说。

一、于工处品妙

工处,指作者花了心力且文中比较出彩的地方,读者一般能看出此处是与众不同或非同寻常的。此等津梁定要仔细理会,且定会读出丰富的内蕴,也为作文之参考。

杜牧《阿房宫赋》有一段文字:“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此句极尽铺排,多项对比一“多”和一“少”:多的是柱、椽、钉头、瓦缝、栏槛、管弦,少的是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显而易见,“多”指向阿房宫及居于内的统治者,显示了阿房宫工程之浩大,统治者生活之穷奢极欲;“少”指向国家及生于斯的老百姓,暗示了国家人口之寥落,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中。六个对比句相似度极高,是否意味着可把多者或少者各自的六处进行调位呢?对比的六组对象,同组间有着高度形似性,只不过前者较直观,而后者稍显抽象,原来每组都是一对本体和喻体。如作者没有视通细物之微眼力和思接广宇之大神力,无法写出此等文字。这六“多”间和六“少”间处处不能换。

大家作文必求文质兼美,六个喻体还有深刻内蕴。农夫、工女,社會生产劳动者,是农业社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夫、工女之少,劳动力不够,势必带来粟粒、帛缕之少。粟粒、帛缕,象征温饱,百姓温饱这一基本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家怎能安定?城郭、城墙,可借指城市,是百姓生活场所,城市景象折射出经济发展程度;按古义,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郭在冷兵器时代有着重要的战略防御作用,所以城郭坚固与否还折射出国家军事实力之大小。言语为人之心声。统治者从善如流,百姓才敢发声。本应嘈杂的集市上少人言语,那是迫于政治高压百姓惶恐终日、口不敢言所致。市人之言语折射舆情民意,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情况。总之,这六个喻体,还具有象征性:暴秦统治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言而吞声。这六个比喻句处处不能删。

本句从“使”字以下,句式工整,语义连贯,“使”字可删否?“使”,使令义,以下情况非天使然,秦使然也!前有连年征伐,暴秦烧杀坑埋无辜,秦统一六国,爱纷奢,兴土木,征徭役,藏美女,缺农夫少工女,必然也。六个分句层层推进,揭露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兵连祸结,民劳财伤;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国力衰颓,民居不安;政治高压,民意不达。联系全文,此句是本赋由“体物”转入“写志”的一处过渡性语句。六个出句与前文对阿房宫的描写相呼应,六个对句引入思想内核,可自然过渡到函谷被举、阿房被烧的下场,为后文进一步写志做足铺垫。本句不仅分句间层层推进,而且在全文有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此句处处不能改。

文言之工处,可是精妙之炼字,精巧之结构,精辟之思想……学文言者,不嫌其微,不避其大,凡有精彩处,皆可成津梁。

二、于异点归本

所谓异,即文中异常悖拗但能自洽处,读者按惯性思维常生惑也易出错。雾里望月,拨开云雾见月明;异点迷眼,归本探源可得事理之始然。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孟子如此表述仁政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异点一: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第一条“不违农时”与第六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都属农田耕作,有重复之嫌。这得从彼时井田制说起。按井田制,田地被划为许多方块,形似“井”字,故名。“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公田私田都得到耕种,意味私囤公仓充足,社会已较富足。“不违农时”是“王道之始”的必要条件,“王道之成”则需“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无疑。

异点二:“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属“王道之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属“王道之成”,似不符常理。原来战国时期仍以捕捞天然水产资源为主,而家庭式畜禽养殖已普及,“六畜兴旺”之说古已有之可证。前者同“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表明人类还靠天吃饭;后者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表明劳动人民已能动养培动植物。《荀子·天论》有言,“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其次,根据史料,春秋战国人均寿命三十一岁,五十已老,七十古稀。农耕时代人类靠体力获取生活资料,老人丧失劳动力,自然难以优先享用稀有物资。老人衣帛食肉,说明社会不仅物质充足,且道德水平极高。“五十者”“七十者”和“颁白者”,一线而下,都关注老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成了孟子心中理想社会的写照。结合异点一可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都信奉“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但后者社会粮食在量和质上都有很大提升,由有吃到吃好,由普通人拥有到老人可享用,由少数人吃饱到大家庭无饥。七条主张措辞谨严,逻辑缜密,充分体现孟子较为成熟的为政思想。

异点三:语段每句都用句末语气词,但“也”“矣”混杂,觉无甚章法。这不妨从两词的意义和用法入手。作为古文中的句末语气词,“也”有表判断这一特殊用法,而“矣”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未之有也”,都是判断句,当用“也”。“也”在句末还可表陈述、疑问(或反诘)、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但以肯定或判断为主。“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用语气词“也”传达出物资充足之感。而“矣”相当于现代汉语“了”,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已完成。“王道之成”阶段用语气词“矣”,表明百姓已经丰衣足食了,社会已经普兴教化了。一字差别,理固宜然。D5A7ECD6-87F6-4B1F-8490-E498944D9EC6

经典之异点,有违读者阅读经验,诸如用语突兀,情节突转,人物言行不一等,以“异”为津梁,通过解惑纠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于误中得真

误,指文本矛盾、纰缪之处,非作者有意为之且无法自洽者。经典中错误罕见,然弥足珍贵,可成解锁文章之密码。

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情节矛盾,人物让人生疑,连时地交代都前后不一,其中窦娥奇冤得昭之关目,更是破绽百出。

窦娥昭雪首要条件,亲爹是窦天章,然这绝无可能。窦天章,一穷书生,科举及第,后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有势剑金牌加持,身居台省,位正三品。两淮指淮东、淮西(又有淮南、淮北之说),下辖天章老家楚州(今江苏淮安)。一落魄书生成两淮司法长官,可全权处理所有案件,何其难哉!此外,这亲爹,恰管着老家,巧接手女儿案件,概率几何?故天下“窦娥”有,“窦天章”难有,“窦娥”亲爹是“窦天章”绝无仅有,试问“窦娥”冤案由亲爹“窦天章”昭雪有无可能?

窦天章仕途通达,因其“廉能清正,节操坚刚”,事实绝非如此。张驴儿诡辩儿子不会药死老子,窦天章只能让冤魂自来折辩,其断案能力堪忧!寻找女儿,邻里街坊不知蔡婆所踪,窦天章束手无策,窦娥与窦端云名不同,便断定非己之女,迂腐呆愚之极!窦娥案已结便固执不再查看,忘己职责就是“审囚刷卷”。窦天章渎职无疑!同姓之人犯法,心生厌恶,不看案卷,这是玩忽职守!父女相认后,不问青红皂白,呵责女儿辱没祖宗世德,连累自己清名,自私冷血之极!如此父亲主动替女伸冤不太可能,窦娥昭雪主要靠自己冤魂能力。窦娥冤魂可托梦父亲,可让门神户尉放行,可多次施计拿案卷。生前大喊“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无人理会,换作冤魂折辩则全被取信,再加上张驴儿施咒对窦娥冤魂不起作用,足见以窦娥冤魂之力,无须窦天章,亦能伸冤,何必多此窦天章!

诚如王国维所言,元杂剧初创“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审读“拙劣”“矛盾”,可知悟作者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窥见文字背后的真相,从而发现作品的别样价值。首先,本作品满足了读者需求。元杂剧,娱乐为先,审美主体多为平民百姓。中国百姓一贯追求大团圆结局,窦娥冤屈昭雪正符合这一审美传统。大众娱乐常带猎奇心理求新奇满足,三桩誓愿和冤魂加入无疑达成这一功用。其次,本作品实现了文学价值。《窦娥冤》诸多错误固然表明当时戏曲不够成熟的真相,然浪漫主义手法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戏曲表达形式。窦娥的悲惨命运还深刻揭示了元朝社会现实,实现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现实功用。此外,本作品折射了社会期待。文学误点最能反映普罗大众和作者期待,进而暴露生活真相。窦天章一角是百姓缺少清明官吏的期待,暴露元朝官府之黑暗,司法制度之弊陋;也是作者关汉卿这类穷书生仕途和志向的期待,即有朝一日平步青云,仕途通达。人物的苍白无力诉说现实人物原型之缺失。然正因对缺失的期待,才促使人类不断变革现實,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经典之误处,诸如技法粗糙,观念陈旧,思想局限,因经典作品固然能“超前”,然无法绝对“越后”,以误为津梁,可得文字后隐秘的真相。

阅读文言经典,寻津梁,品“膏粱”,犹悟写作之道。D5A7ECD6-87F6-4B1F-8490-E498944D9EC6

猜你喜欢
窦娥王道文言
窦娥冤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