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技能,品鉴明诗情

2022-06-06 23:31王静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亲人延安意象

王静雯

《回延安》,是贺敬之阔别10年之后回到延安写的抒情诗。诗里有重回延安的激动,有回忆延安往昔的感激,有与延安乡亲团聚的兴奋,有对延安巨变的欣喜,有对延安功绩的歌颂。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情感氛围。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本文,可从“情”字入手,提高学生读诗技能,明白诗中表达的情感,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重视朗读,揣摩诗中情

朗读是诗歌传情的重要一环,教师可在引领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再指导朗读技巧,如音准、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平仄和情感基调。朗读时教师先要示范,然后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读中揣摩诗人情感,读出诗人情感。

如诗中开头句节奏,可划分为“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莫要”可作重音,略拖尾音,断句也要做到意连情连。“一头扑在亲人怀”,“扑”字音调可高扬,“亲人怀”三字音速稍慢,音调可逐渐高扬。“亲人迎过黄河来”这节诗,应读出诗人的喜悦和激动,语调要激昂,节奏略快。“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此句要读出热爱和赞美语气,“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作用,读时音调略高,有个音顿;“延河滚滚”音速略快,“喊”字有很强的动感和号召力,音调提高,稍作停顿。“前进”要读得高亢一些,读出气势和力量。总之,要根据情感表达需要灵活地确定朗读方式。读得好,诗中情就自然把握了。

二、品析词语,领悟诗中情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尤其用词,作家往往千锤百炼,我们要引领学生品析有表现力的关键词,体味词语的情感色彩,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诗中开头句用的是祈使语气,句中两个副词“莫”,写出诗人重回延安时情绪激动难以抑制。语气助词“呀”加强了这种恳求,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接着,诗人写自己一踏上延安土地,就用手“抓”住生养自己的黄土,并“贴在心窝”。“抓”是手指聚拢固定物体,有紧紧不放之意,“贴”有紧挨之意,作者用“抓”不用“捧”,用“贴”不用“放”,热爱延安土地之情溢于言表,并用“不放”“紧紧”在句中强化了这种深沉情感。诗人写梦回延安时“双手搂定宝塔山”,“搂”比“抱”动作幅度大,更显力度和亲切感,突出了诗人激动的心情,表现出对延安梦牵魂萦的思想情感。回延安见到亲人后,满肚子话一时无从说起,便“一头扑在亲人怀”,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一个无声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语言干净利落,表达了诗人见到亲人格外兴奋。抓住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就能领悟到诗中的情感。

三、欣赏修辞,体味诗中情

作家写诗,为了突出语言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情感色彩,打动读者,总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篇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我们可指导学生认真欣赏,从精美的语句中,体味诗中表达的深厚情感。

如诗人回延安,杜甫川在唱,柳林铺在笑,飘动的红旗仿佛在招手示意,在作家看来,故地一切景物都在表达对亲人热烈的欢迎。拟人修辞的运用,渲染了热烈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这句用比兴之法,作者借密不可分的树梢、树枝、树根,比喻自己与延安亲人水乳交融。“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句,突出延安美景数不胜数,强化了延安十年来变化巨大。再如排比句“条条街道”“座座楼房”“盏盏电灯”“排排绿树”,生动地描绘了延安建筑整齐美观、事业发达昌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赞美。“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此句是借代手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服饰代替延安群众,表现了他们迎接亲人的热情,借代句使内容表达简练形象。

这些修辞手法,或描写热烈的场景,或突出亲密的关系,或描摹面貌的变化,使诗歌描写的情境更加鲜明,加强了诗歌的抒情力量,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鉴赏意象,感悟诗中情

诗人抒情不用浅露的语言来直呼,常借助某些意象来含蓄地表达。意象是詩人传达情感的媒介,指导学生鉴赏意象,能进一步感悟诗中情。

这首诗的意象界域很广阔,这里选几例说明。如,用滋养自己成长的“黄土”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宝塔山”“延河”,这是红色延安标志性符号,作者借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热爱之情。“羊羔羔”“妈”的意象,前者指诗人,后者指延安,形象地写出了延安对诗人成长的滋养和培育,流露出诗人无限感激之情。“糜子”“谷”“红旗”“书”,这是代表延安大生产运动成果和个人成长精神食粮的意象,透露出作者为曾参与其中的自豪感。“米酒油馍木炭火”写的是延安乡亲热情招待客人,这些意象有渲染欢快氛围之功效,还借“窑洞”的意象烘托亲人蜂拥团聚的特定场面。

从诗人选择的意象看,都具高原特色,因为这里,每寸土地都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每根草木都是陪伴他成长的亲密伙伴,每种体验和感受都显得那样真切和美好。因而,他信手拈来的一个个意象都凝聚着诗人深深的情感。

学习这篇诗,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研读和感受诗中情,不能将个人感受强加给学生。注重培养鉴赏现代诗的能力,学生阅读品位就会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亲人延安意象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走进延安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