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共中央派驻新四军活动地区的代表机构田甜

2022-06-06 16:31田甜
铁军 2022年5期
关键词:华中东南中原

田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适应不同地区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特定地区建立派驻机构,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先后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中央地方局。主要有,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江局、南方局、中原局、东南局、西北局、华中局、华东局等。此文专述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活动地区的代表机构。这段时期,中共中央在新四军活动地区派驻的代表机构有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东南局与中原局、华中局、华中分局4个时期。与这4个时期有关联的有中共中央长江局、鄂豫皖中央局和华东局,此文一并简述。这些中央局或分局的设立,保证了这一地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从而使新四军与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的协议,共同抗战,双方同意改编南方游击队为新四军。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政治局会议,会议结束前专门讨论了南方游击队的编制工作,通过了《关于南方区游击工作》的决议。张闻天代表党中央宣布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作为中共中央驻东南地区的代表机构。同时宣布项英、曾山、陈毅、方方、涂振农为中共东南分局委员,项英为书记,全面负责东南分局工作。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迁入南昌后,东南分局正式成立。随后黄道、袁国平加入东南分局。东南分局机关驻南昌明德邨4号(现东书院街21号),对外统称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东南分局成立后,委员们积极动员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组织部队集中并开赴抗日前线,大力推动东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同年夏,东南分局移驻皖南泾县云岭。

东南分局在组织上受长江局领导,同时也受中共中央指示。这里简述一下长江局。193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在武汉成立。王明任书记,周恩来任副书记,委员有项英、博古、叶剑英、董必武和林伯渠。项英兼中共东南分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办公地址设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负责管辖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工作。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建立,成为新四军成立后在其活动范围内第一个负责实际党务工作的中共中央派驻代表机构。

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原局。1938年9月29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批评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全会决定撤销王明主持的中共中央长江局,并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一方面,长江局撤销后需要一个机构的衔接,另一方面,中央对新四军的重视和信任,因此会议决定改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为中共中央东南局,仍作为中央驻东南地区的代表机构。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0年下半年增补饶漱石为副书记),陈毅、袁国平、张云逸、邓子恢、黄道等人为委员。宣传部长为黄道,统战部长为涂振农,青年部长为陈丕显,妇女部长为李坚贞,秘书长为温仰春。东南局机关设在皖南泾县丁家山。管辖范围包括江西、浙江两省及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广东部分地区的党务工作。

在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局负责长江以北新四军活动地区的党务工作,以便在地理位置上衔接华北和东南。行政关系上,东南局与中原局并重,同时受中共中央领导。为了便于领导,同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中原局组成及管辖区的通知》,决定以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后增加了徐海东、张云逸、刘子久为委员),刘少奇为书记。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等抵达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

新四军活动地区的中共中央派驻代表机构由原来的东南分局(一个)变成了东南局和中原局(两个),这是抗战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务工作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东南局和中原局在管理新四军活动范围的划分上是有些变化的。基本上是长江以北的皖东北、鄂豫边和苏北等地归中原局领导,苏中、长江以南的苏南、皖南等地归东南局领导。双方在重大问题上也能互相协商、通告,盡力配合,这一点从双方来往的电报上即可反映出。从此进入了东南局和中原局共同领导时期,它们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使新四军活动地区党的各项工作得以发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东南局工作被迫停止。同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重建东南局。3月2日,中共中央取消重建东南局的决定,改派饶漱石、曾山参加中共中央中原局。

中共中央华中局。1940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和中原局,同意将东南局、中原局扩大为华中局的建议,华中局名单可由中原局与东南局共同拟定,电中央审查批准,由华中局领导华中及江南新四军活动地区的一切党政工作。

这期间存在着过渡,东南局、中原局仍各自独立工作。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发出的《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战略部署的指示》中,决定由中原局统一领导华中。这意味着中共中央东南局即将结束历史使命,过渡任务将由中共中央中原局独自来完成。

中共中央合并两局为一体的步骤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最终得以完成。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给中国共产党、新四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对皖南新四军和中共中央东南局。鉴于中共中央东南局基本上已不起作用,中央同意中原局建议,负责领导陇海路以南新四军活动地区党的工作。鉴于东南局书记项英已被害,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撤销东南局,原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委员曾山去苏北,加入中原局,原东南局的党务工作由中原局暂时管理。

4月27日,中原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会决定与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为委员、刘、饶为正副书记,管辖陇海路以南地区党的组织和各项工作,原东南局管辖地区也正式划归华中局领导。5月1日,刘少奇等4人向中共中央报告了中原局已与东南局合并,改称华中局。5月20日,中共中央批复4人报告,正式批准中原局改成中共中央华中局,作为中共中央驻华中的代表机构。华中局委员为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刘少奇担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担任华中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曾山任组织部长。华中局驻地在江苏盐城,领导苏中、淮海、盐阜、鄂豫边、皖东北等9个区党委,全面负责大江南北新四军活动地区的党务工作。

1945年8月中旬,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此时,中国共产党却面临着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危险。从战略地位上来看,新四军五师活动的鄂豫皖地区越发重要。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加强中原地区的力量,8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鄂豫边区党委并通知华中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局,独立于华中局之外,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五师活动范围之内的党政军及河南区党委与河南军区的工作,并决定派徐向前任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局书记。因徐向前患病,“中央指定郑位三为副书记,在徐向前未到之前代理书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时,中共中央华中局改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受中共中央华东局指挥。

从1941年4月到1945年9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存在了4年之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的领导下,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逐步加深扩大。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和实际领导机关,华中局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抗战胜利后,为加强党的领导,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在各大解放区党的领导机构上作出重大调整。说华中分局前,先述一下中共中央华东局。1945年9月,中共中央出于战略上“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进一步考虑,有令将“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受华东局指挥。”华东局成了中共中央驻华东的代表机构。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后,书记为饶漱石,副书记为陈毅、第二副书记为黎玉。饶漱石、陈毅、黎玉、张云逸、舒同组成华东局常委会,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的党政军工作。从此,华东地区实现了政治上统一领导、军事上统一指挥,临沂城一时成为华东地区党、政、军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华东局成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山东的实际情况,对五大战略区党政军领导干部进行了充实调整,强化了山东、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稳定了干部队伍,对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华中地区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946年7月下旬,为防止敌人空袭,华东局机关疏散到城南高都(今属罗庄)一带办公。8月1日,华东局发出《告同胞同志书》,号召全体军民紧急动员起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保卫解放区,保卫和平和民主,争取二次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9月份开始,华东局又接连发出了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九一”指示以及坚持边沿斗争、巩固后方、开展城市工作和敌军工作等指示。由于战事需要,1946年12月,华东局迁往临沂县前河湾村,随后于1947年2月15日主动撤离临沂城,转移到诸城、五莲一带。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45年10月3日,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为华中局撤销后,中共中央驻华中地区的代表机构,受华东局领导。邓子恢任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张鼎丞、曾山、粟裕、刘晓为常委。虽然在组织上由华中局降为分局,但实际管辖范围并没有缩小,仍主要负责领导苏皖等原新四军活动地区党的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党组织以及江南苏浙皖边的秘密党组织。华中分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城工部、联络部等机构,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地委。

华中分局一成立,就立即加强对苏皖边区的统一领导,对苏皖边区党组织作了全面调整,决定撤销苏北、苏中、淮北3个区党委,淮南因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近,为应对紧急事变的需要,淮南区党委暂予以保留,把原4个区党委所辖党组织调整为8个地委,除第三、第四地委屬淮南区党委和华中分局双重领导外,其余6个地委加清江市归华中分局直接领导。同时,又成立了8个军分区和8个行政专员公署。

当时在华中地区,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个解放区共53个县,除苏中高邮县有残存日伪盘踞外,其余地区都已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500多万人口的大解放区,亦称为苏皖解放区(苏皖边区)。继华中分局成立后,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宣告成立,由华中分局委员、宣传部长李一氓任主席。

在这期间,对苏皖边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及争取自卫战争胜利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皖解放区,华中分局北移山东。1947年11月,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成立,华中分局撤销。(责任编辑 孙月红)

猜你喜欢
华中东南中原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母亲在,家就在!”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简介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认识方向》教学案例
东南DX7荣耀版山东区域限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