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清”融学课程:内涵、理念与实践路径

2022-06-06 09:26陈欣
江苏教育 2022年10期

编者按:江苏省清江中学以“德清智明,博学笃行”为校训,秉承“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倡导“以文化人、立己为人”的办学方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旨在办成理念先进、内涵丰厚、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学校。

【摘 要】江苏省清江中学秉承“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实施“益清”融学课程。“益清”是课程改革宏观层面的方向统领,“融学”是课程改革中观层面的实施手段。学校坚持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的课程理念,形成了基础扎根型、社会实践型、综合拓展型三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专家引领;在课程实施方面,坚持立足校本;在课程评价方面,坚持基于素养,全面客观;在课程拓展方面,坚持基地建设,多元赋能。

【关键词】“益清”融学课程;学校课程体系;学生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4-0063-03

【作者简介】陈欣,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清江中学(以下简称“清江中学”)秉承“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以文化人、立己为人”办学方略的引领下,更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举措,拓展课程实施路径,推进实施“益清”融学课程。[1]

一、“益清”融学课程的基本内涵

构建课程体系需注重学校教育哲学的引领,坚持以办学理念凝聚课程主体的价值共识,以办学目标勾勒课程建设的理想追求,以培养目标指引课程建设的达成目标。[2]“益清”融学课程是清江中学“以文化人、立己为人”办学方略的主要载体,以“益清”为课程改革宏观层面的方向统领,以“融学”为课程改革中观层面的实施手段。

“益清”出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一句,旨在以“清正”的校风、“清新”的教风和“清涌”的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融学”,指向“五育融通”“资源融汇”“学教融和”。“五育融通”是实践导向,即关注五育并举、协同育人;“资源融汇”是实践路径,即注重传统资源、数字资源和时空资源的有机整合;“学教融和”是实践基准,即强调情境同创、问题共探、角色体验。

“益清”既指向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又指向学生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明确、学科素养的持续内化、关键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备知识的日益充实。同时,“益清”也意味着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学校在课程改革创新实践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融学”的核心要义是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课程改革的协同一致、融洽共生。“益清”是“融学”的上位建构,“融学”是“益清”的拓展深化。

二、“益清”融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融合育人

课程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融合育人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融合育人,要求学校充分理解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实施,推动价值融合、学科融合、资源融合和评价融合。价值融合,强调将五育中每一育的独特教育价值进行有机融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学科融合,即让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资源融合,注重利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评价融合,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串联,实现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的和谐统一。

2.协同育人

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莱特曾指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3]学校在育人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积极发挥课外和校外活动的作用,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這其中,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至关重要。家庭是学生养成习惯的首要环境,学校是学生发展智力、提升素养的主要场所,社会是学生施展能力、完善人格的重要平台。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推进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

3.学生为本

学校进行课程设计和推动课程实施时要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学生为本,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益清”融学课程立足时代发展、区域特色和学校情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发展的思路,强调情境同创、问题共探、角色体验,推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益清”融学课程要求教师的“教”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基于可量化的评价,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情境创设、问题共探、角色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优化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在持续不断的教与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体系因吸收新的理论而逐步完善,教师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而得到专业成长,学生因学习而获得学科素养,实现了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也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了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校风由此更加“清正”。

三、“益清”融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1.课程设计:专家引领,精准定位

课程设计应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学校课程实施的多维途径,落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学校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汇集名师力量,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主要思路、具体任务、保障条件,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蓝图”和“规划先行、整体推进、持续优化”的课程改革路径。[4]由此,清江中学的“益清”融学课程形成了基础扎根型、社会实践型、综合拓展型三种类型的课程(见图1)。学校还确立“E学习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方向和“任务单”的课程设计方向,对“益清”融学课程加以补充与完善。

2.课程实施:立足校本,有机生成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纲要、教材等学习资源转化落实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学校以核心素养为轴心和主线,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构建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体系,以此实现课程的不断创新与生成;形成了支持合作交流学习、个性化学习、角色体验学习等多种课堂学习模式。

3.课程评价:基于素养,全面客观

课程评价旨在基于课程的计划,考查实施和结果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育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等功能。学校应坚持“评价可视”,落实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清江中学先后构建了“档案袋评价”“立德树人+学科评价”的课程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读书工程”“‘小水珠’品格提升工程”“四个‘十佳’评选”“周恩来班创建”等活动,落实综合性评价,保证评价效果。

4.课程拓展:基地建设,多元赋能

课程基地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加体验活动、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发掘学生潜能特长。清江中学先后建设外语课程基地、国防课程基地、“摆渡人”心育课程基地、劳动课程基地,积极发挥学校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编写国防教育校本学习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实境学习,邀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从而以多元方式为学生赋能。

【参考文献】

[1]陈欣.指向社会责任素养的“立己为人”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9(31):47-52.

[2]樊亚峤.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发展的灵魂[J].现代教育管理,2009(7):20-23.

[3]莱特.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哈佛大学生成功访谈录[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9.

[4]贾建国.区域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机制与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2(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