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與「滯留」行業如何突圍缺工困境?

2022-06-06 08:34許曉楠
台商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陸經濟市場

許曉楠

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製造業已成為全球製造的重要一環;而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建設雙循環格局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製造業還是建築業,都面臨著較大的人力缺口。

一方面,無奈滯留的高齡農民工們,終究都會陸續離開建築工地;而年輕力量後繼無人,未來建築業用工荒現象將愈加顯著。另一方面,整天面對著車床機器、老舊廠房、油污手套、滿地鐵屑……年輕人同樣選擇了「逃離工廠」。

年輕人的就業取向有哪些?怎樣才能留住他們離去的腳步?行業缺工難題究竟如何破解?

逃離工廠

年輕人為何用腳投票?

外賣員每天在路上奔忙,但看到的是藍天白雲;而在製造業工廠裏,工人們面對的則是老舊廠房、油污手套、滿地鐵屑,整天面對著車床機器、一勺白菜加一勺辣椒下飯的夥食、快到連上廁所都沒有時間的流水線。年輕人用行動表達了「逃離」工廠的決心。

上世紀70、80年代,「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歌聲紅遍大街小巷,人們以進工廠成為工人為榮,認為這是一份驕傲而體面的工作。

而如今,年輕人的思想觀念變了,工廠不再是就業的「香餑餑」,製造業工廠似乎成為了就業市場被遺忘的角落。與之對應的是,早在2019年,快遞員從業人數就已突破1000萬人,餐飲外賣員總數突破700萬。某平台曾公開表示,疫情期間兩個月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40%來自製造業工人。

前不久,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關於「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的建議,引發網友熱議。

逃離工廠的年輕人

剛從工廠辭職轉去送外賣的小彭說:「工廠招不到人、工人跑路的原因無非是開的工資低,待遇差,管理不人性化。」

小彭原來在一家無錫的工廠工作,一天八小時,包吃包住,夥食非常好,宿舍的熱水和空調都是免費的,逢年過節就發購物卡,一個月下來工資可以到手5000元(人民幣,下同),他覺得幹得美滋滋的。

但好景不長,工廠因為一些原因被大企業收購,工資降了,原來的福利都取消了,工作時長也從8小時變成了15個小時,所以他才辭去工廠的工作跑去送外賣。

「你在外賣的路上風雨無阻,我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憂鬱哀愁;你看到的是藍天白雲,我看到的是鐵壁銅牆。」一位青年工人網友的留言一時間獲得贊同之聲,道出了不少同齡打工者的心裏話,也折射出青年勞動者擇業觀的新變化。

廣州市總工會公佈的一則行業薪酬報告顯示,大部分外賣員年薪達10萬以上,月收入在8000~10000元的占比人數高達71.5%。還有很大一部分兼職騎手有其他收入來源,比如工廠工人、企事業單位、自己做小生意或創業等。

反觀製造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製造業2020年年平均工資82783元,折算下來平均月薪僅6899元左右,不敵外賣行業。

收入,是年輕人選擇就業崗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待遇好不好,也是招工單位能否留住人的關鍵。

從待遇上看,雖然大多數外賣員每天工作時長也高達9~12個小時,但時間上更為自由。美團的調查報告顯示,3.8萬份問卷中,有32%選擇做美團騎手的原因是時間靈活。

外賣員每天在路上奔忙,但看到的是藍天白雲;而在製造業工廠裏,工人們面對的則是老舊廠房、油污手套、滿地鐵屑,整天面對著車床機器、一勺白菜加一勺辣椒下飯的夥食、快到連上廁所都沒有時間的流水線。年輕人用行動表達了「逃離」工廠的決心。

外賣並不美好

送外賣真的有年輕人想象中的那麼好嗎?事實並非如此。

鄭廣懷研究團隊將外賣騎手的勞動特征概括為強吸引、弱契約、高監管以及低反抗。

強吸引即媒體和平臺宣傳外賣騎手低准入門檻、高薪酬、勞動自由度高的優勢給年輕人造夢,對年輕人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弱契約即外賣行業存在勞動關係高度不穩定、頻繁跳槽、崗前培訓隨意而速成的問題;高監管即外賣騎手要面臨平台、商家、消費者的三重制約;低反抗即外賣騎手面對平台的高度集中而嚴密的監管,更多的是採取無力的矛盾轉移和自我消化。

工作時間過長導致過勞問題是全職外賣騎手面臨的普遍問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馮向楠研究發現,84%的外賣員每日工作時長超過10小時,平均日工作時長11.4小時,超過11小時的國家標準。這導致外賣員的過勞問題很嚴重,存在職業病的風險。

有全職騎手留言稱,每個月拿8000~15000的是每天幹12~14個小時、幾乎全年無休的極端騎手,除了吃飯睡覺都在送,這類騎手大概只占5%。

頻發的交通事故,也是外賣騎手擔憂的難題。之前《人物》發表過一篇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在外賣平台嚴苛的算法考核機制下,騎手不得不奔跑在大雨裏,與死神賽跑,抄近道、闖紅燈,在大馬路上橫沖直撞。

此外,由於大多數外賣員屬於兼職送外賣,勞動關係界定困難,平台便逃避了兼職外賣騎手的五險一金,覆蓋面最廣的意外傷害險也只有49.31%的平台工人享有;而在正規就業中,企業社保費用可占工資的30%。外賣騎手在送餐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或事故,不能享受工傷賠償,意外保險也經常遭遇不予賠付的情況,這些費用全部都要自己承擔。

由此可見,外賣騎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但相比製造業工廠嚴苛的紀律管理,強調命令與服從的高集權化管理風格,追求自由和希望有獨立空間的新生代員工顯然更青睞外賣騎手的工作模式。

超龄农民工

難以彌補的用工缺口

高齡農民工陸續離開工地,年輕力量後繼無人,未來建築業用工荒現象將愈加顯著。

農民工是建築勞動力的主要來源,農民工年齡結構轉變,將導致建築勞動力供給日漸乏力。而建築業行業仍在快速增長,住建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建築業總產值達29.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1%。未來,建築行業不得不面對嚴峻的用工挑戰。

這十年,像華晨寶馬、歐萊雅、飛利浦這樣的跨國企業,他們從一開始是在中國投資,單純想要在中國做生意,後進而將研發中心、創新中心以及產業鏈相繼搬入中國,投資中國本土企業,這也彰顯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外資企業想要紮根中國,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的國門越開越大,經濟質量不斷增強,新的發展動能不斷得到釋放,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結構和質量也在發生變化。

霍尼韋爾與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廣東省茂名市,攜手打造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基地,致力於把「地溝油」變成航油。早在1935年,霍尼韋爾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個經銷機構,上世紀80年代,霍尼韋爾成為首批在中國首都北京設立代表處的跨國企業。在2003年,霍尼韋爾把公司的亞太總部由新加坡搬到上海浦東。這一系列的發展也見證了霍尼韋爾從向中國授權到投資中國。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表示,這項合作通過引進霍尼韋爾的Ecofining工藝技術推動航空業碳減排,助力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以廚餘油和動物脂肪為原料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基地之一,年產量達100萬噸。

這樣的高科技項目,投入的外資並不少。默克先進半導體一體化基地簽約落戶江蘇張家港。施耐德電氣發佈「減碳大師」計畫,聯合京東物流、埃克森美孚、松贊酒店集團等企業共同打造更廣泛的減碳生態圈……

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力點。根據商務部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10037.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5.6%。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41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2.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48.6%、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7.9%。充分顯示中國外資行業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穩定復蘇、穩重加固、穩中向好,外資企業都紛紛加大在中國業務的佈局,他們不單單是在中國做投資,而開始在中國探索新路。然而地緣緊張態勢牽引,一些台資企業開始重構佈局,戰略調整。

挑戰·重構佈局,戰略調整

作為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中國大陸一直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在多個製造業領域扮演主導角色。但是在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和台海情勢升高的背景下,使得兩岸經貿合作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困難有所增加。

長期以來,「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歐」這一典型的三角貿易模式是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形式。而機械、電機、電子零組件、資信通訊與視聽產品、精密儀器、塑料及製品等產業又是美對華加征關稅的主要領域,而這些領域與兩岸貿易以及台美貿易產品類型高度重合。這就使得不少台資企業產生市場遷移的想法,進而對台商佈局產生影響。

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對 525家台灣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自2022年中期開始,台灣企業正比過去更頻繁地轉移業務,尋求多元化發展。許多企業將部分業務從大陸轉移出去,也有一部分公司正在將業務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大陸等地,以應對日益緊張的中美關係。

在受訪樣本中,有25.7%在大陸具有實際運營的受訪台企,已經把其部分的生產或採購活動轉移到大陸境外。另有33.2%稱,他們正在考慮這一選項,但還未採取這一行動。還有31.1%的受訪台企稱,他們完全沒有從大陸遷出生產線或採購活動的計畫。

對於許多台灣企業想通過把大陸業務轉移出去,來保持自身的優勢的觀點和行動。疫情會是其中一個因素,不少企業面對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認為「動態清零」政策會對其業務產生略高的負面影響。根據CSIS研究者的交叉分析顯示,雖然有49.4%在大陸運營的台企表示受到大陸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的負面影響,但是「動態清零」政策並不是決定去留的一個主要因素。

除了新冠肺炎因素外,一系列經濟問題似乎也與台企決定是否遷移有關。年輕公司和製造業公司比老公司和其他行業的公司更有可能遷出,他們認為應該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增加技術限制,保持對大陸的技術優勢,從而找到有利的持續經濟聯繫之間的平衡。

根據CSIS調查報告顯示,即使在受訪企業中,有多達60.8%在大陸都具有實際業務,且85.3%在2021年都是有盈利的;但有76.3%的受訪企業卻都稱,自己同意「台灣需要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這一陳述,只有21.2%的企業不同意。

受台海局勢影響,再加上近來地緣局勢緊張。除了部分台企考慮從大陸轉移出去外,還有一部分台企已經或者正在考慮把生產或採購從台灣島內轉移出去。但是在準備或者已經將部分業務移出台灣的台企中,依然有20.9%企業選擇移至大陸。

總的來說,台資企業不論是從大陸移出還是把台灣的業務轉移至大陸,台商們都是植根於對穩定、可預測性和安全的渴望。在面對多種因素的挑戰下,台資企業想要重構佈局,調整戰略,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近年來,大陸接連出臺很多惠台措施,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助推台企開拓內銷市場,與大陸企業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從「31 條措施」「26 條措施」「11 條措施」到 2021年的「農林 22 條措施」,再到減稅降費政策……這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讓台商台企充分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融入新發展格局。

在大陸深耕30年的知名台企旺旺集團,見證了大陸的發展。旺旺集團成都總廠是旺旺集團「登陸」的第一梯隊,從一條小饅頭產線起步。「我們最初年產值約1000萬元,在各項政策紅利支持下,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年產值突破12億元,繳稅1億元以上。」旺旺集團成都總廠總廠長林國棟表示「作為在成都紮根多年的台資企業,旺旺集團成都總廠近年來享受了不少惠台政策,更助推了企業發展。如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研發加計扣除等,實質上為我們減輕負擔,助力發展壯大。」

儘管受諸多因素影響,2021年兩岸貿易合作不降反增。截至2022年6月,有41家台資金融機構獲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有53家台企在大陸上市。

融合·未來走向

近年來,中國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強經濟發展質量,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經濟的變化吸引了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和台資企業的目光。

「看好中國市場潛力,期待抓住中國機遇」成為外資企業的共識,外資加碼中國,不僅著眼當下,更為擁抱未來。

數據顯示,2022年1~10月,中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3.7%。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7.9%,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0%。不少外資企業以實際行動顯示出長期投資中國的信心。

立足消費升級,積極拓展在中國產業鏈佈局,與中國共創發展,是許多外資企業未來的走向。在今年第五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阿迪達斯的展台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運動服、2020年東京奧運會中國女排戰服、2022北京冬奧會中國滑雪運動員蘇翊鳴同款雪服……都是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25年所推出的一款款高光產品,更是展示了25年來阿迪達斯長期參與助力中國體育事業發展。除此之外,阿迪達斯還設立了「本土共創」展區,展示其紮根中國市場25年來,不斷探尋從引進到共創的發展之路。

梅賽德斯·奔馳也在不斷擴大與中國本土汽車產業的合作,深入參與中國市場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近兩年,梅賽德斯·奔馳相繼在北京和上海啟動了中國研發技術中心和上海研發中心。多年來,梅賽德斯·奔馳持續推進與北汽集團、吉利和比亞迪的長期合作,加快推進智能化轉型發展。

在臺資企業方面,雖然台資企業在融入大陸發展的同時,正面臨兩岸關係形式和國際環境的衝突,但是面對大陸經濟發展轉型,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所呈現的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願景,對台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不只是挑戰,更提供了機遇,在相當程度上確定了台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的內容與方向。

也就是說,大陸經濟發展轉型給台資企業帶來融入大陸發展的機會,將主要集中於大陸的消費升級、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城市升級的過程中。

未來不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台資企業,依然看重中國大陸大市場的發展,不斷根據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的導向和市場需求進行轉型升級,努力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中國大陸也會堅定不移歡迎更多外資企業、台資企業加入中國市場,參與中國經濟,共享中國機遇。

猜你喜欢
大陸經濟市場
冰之大陆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帮助红尾鸢回家
江丙坤對大陸台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