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建构

2022-06-07 02:55郑启南陈瀚林
中国市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郑启南 陈瀚林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德国政界的高度关注。文章以德国联邦议院2015—2020年有关中国经济的辩论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归纳出联邦议院中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研究发现,联邦议院一方面建构了崛起的“中国经济强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掺杂着中国威胁、阴谋等论调,且这一趋势日渐明显。为此,提升中国形象应明确对象受众目标,正确认识政党间差异性;在国际上应继续勇于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德两国的利益关切领域,进一步深化经贸和技术合作与互信;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德国联邦议院;中国经济形象;政治语言学;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3-0012-06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3.012

1 引言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感,[1]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2]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增强软实力,营造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本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促进本国发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形象建构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德两国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德国的高度关注。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界对德国的中国经济形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媒体场域。王志强(2009)从跨文化互动视角分析德国报刊《时代》对中国经济的报道,认为其形象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界定、德国对华政策、欧盟对华政策、媒体风格与记者立场以及不同的文明发展历史。[3]周海霞、王建斌(2011)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对德国报刊《时代》和《明镜》中经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形象话语束进行分析,指出德国媒体的中国经济形象塑造折射了德国主体的视角和欲望诉求。[4]李晓梅(2017)对2016年《南德意志报》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认为其建构的中国经济形象以中性情感倾向为主,这与经济报道体裁多为叙述性相关。[5]芮悟峰(2019)指出,其对中国的看法明显好于普通民众,德国政治决策者仍把中国视为国际重要行为体和德国不可或缺的伙伴,尤其是在经济领域。[6]而德国媒体通常会有选擇性地对中国进行报道,从而影响了德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并不能客观反映出对中国的评价,因而有必要从政治决策者视角对中国经济形象进行专门分析。

在德国政界,联邦议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邦议员在联邦议院中作出投票和发言,能直接、真实、集中反映出德国政界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重要影响力,[7]从而能直观呈现出德国政治精英对华认知和政策特点与趋势。鉴于此,文章以德国联邦议员视角为切入点,将2015—2020年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建立研究语料库,分析德国政治精英涉华经济话语的内容特点与趋势,总结和归纳出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有助于“自我”认识“他者”,即德国联邦议员视角下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经济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并采取反制对策提供参考。

2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政治语言学

政治语言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辞学的雄辩术。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角度对政治语言进行了研究。[8]政治家可以通过政治演讲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提高政治声望和影响力,并以此获得权力。在德国,政治语言学(Politolinguistik)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伯克哈特(Armin Burkhardt, 1996)正式提出。[9]随着语言学的转向,应用语言学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政治语言学发展成为应用语言学下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伯克哈特等出版的论文集《Sprache des deutschen Parlamentarismus. Studien zu 150 Jahren parlamentarischer Kommunikation》(2000)和《Das Parlament und seine Sprache》(2003)专门对联邦议院语言进行了研究。[10-11]总体来看,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阶段以及具有争议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研究主题也日趋多样化。研究方法涉及诸多领域,例如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修辞学等。

2.2 话语分析法

话语是当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源科学是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 Harris, 1952)首次提出话语分析这一概念。[12]尽管他对话语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超句结构,还不是篇章。法国学者福柯(Michel Foucault, 1981)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形成系统的陈述集合。人们不应将话语理解成是孤立存在的,它应是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相关的陈述交织物。[13]福柯的话语理论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启发人们探究不同领域的话语。关于什么是话语,不同的时期和语区的学者们给出的阐释也各不相同,学界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统一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20世纪90年代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成熟。1994年,德国学者布塞(Dietrich Busse)和托伊贝特(Wolfgang Teubert)凭借在《概念史和话语史》中的论文《话语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吗?》奠定了德国历史语义学创始人的地位。[14]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不同的是,历史语义学的出发点是,词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具体语境。研究的并不是孤立的单个词义,而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语义关联,应从跨语篇的、历时性的角度分析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以及话语反映的集体意识的发展变化。1999年,容克(Matthias Jung)和温格勒(Martin Wengeler)提出话语构成的骰子模型,认为话语是针对某一主题的所有陈述之间的关系总和。[15]德国学者瓦恩克(Ingo H. Warnke)和瑞士学者斯皮茨穆勒(Jürgen Spitzmüller)在《话语语言学方法——跨语篇层面的语言学研究路径》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话语是跨语篇的结构,它具有互文性和主题功能相关性。话语语言学是篇章语言学的延伸,语言学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可以朝着建立“话语语言学”(Diskurslinguistik)分支学科的方向发展。[16]此外,两人还共同建立了一种话语语言学的多层面分析模型。该模型融合了语言和知识分析,分别从语篇内、行为体和跨语篇三个层面对话语进行分析。其中,行为体被看作是话语分析维度的中心,连接语篇内和跨语篇层面;语篇内层面分析是跨语篇层面分析的前提条件,只有先通过语篇内层面的分析,才能在跨语篇层面上找到共性的话语模式和话语现象,以及社会主导性的思维模式。近年来,有学者运用该模型对媒体话语开展了研究,如移民融入话语(Christina Stein,2012;Izabela Kujawa,2014)。[17-18]文章基于政治语言学理论和话语语言学分析方法,以联邦议员这个政治行为体为中心,对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进行分析。61A70FDC-A326-47A8-AEFB-1ADEDED50FDB

2.3 研究语料与思路

文章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梳理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关于中国经济的文本,自建“德国联邦议院涉华经济话语语料库”。在建立研究语料库时主要设定以下标准:第一,研究语料应具有相关性。文章选取的联邦议院辩论中出现“中国”(China)或“中国的”(Chinesisch)以及经济方面的关键词。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中国经济”是否为联邦议院辩论的核心主题,由于都与所呈现的中国经济形象相关,因此,所有涉及中国经济的话语均被列入文章研究语料库。第二,研究语料应具有代表性,选取的语料包括全体大会议员的相关发言,但不包括议员的插话、插问等。第三,在文本的选取上还应考虑可行性。[19]所有联邦议院辩论均有专业速记员做出如实、完整的会議记录,其电子文本可以在联邦议院的官网下载使用。按照上述语料库建立的标准,文章共收集到168篇文本。在此基础上,借助MAXQDA软件对研究语料进行搭配检索、编码和归类。然后,对研究语料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关键词搭配和隐喻分析等挖掘相关话语的特点,得出德国联邦议院中政治精英关于中国经济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从而归纳和总结其所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的内涵、特点及趋势,以及与德国方面相关对应内容的联系。文章参考国家经济形象的相关文献,[20-22]并结合研究语料中德国政治精英对中国经济关注的主题,将经济形象分为角色作用、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企业产品和发展援助五个维度。图1是文章的分析框架图。3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得出,近年来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日益增多。德国政治精英最为关注的主题依次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角色作用、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企业产品和发展援助。

3.1 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角色和作用与日俱增,但也掺杂着中国威胁、阴谋等论调

总体来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扮演越来越重要的领导角色,对于诸多国际问题的解决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呈现出强势崛起的大国形象,例如,“超级大国”“崛起的大国”“全球参与者”。但同时,中德两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对抗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中国是德国经济上的重要伙伴,在应对流行病、气候变化、全球贫困、对非洲发展援助等全球性问题上,德国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平等对话、实现共赢,尽可能发挥中国作用,促进世界局势稳定;另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崛起又被西方、德国和欧盟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德国与中国在价值观、标准规范等方面竞争激烈,近年来这一趋势在政治话语中愈加明显。尤其在面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发的关于欧洲内部团结问题的讨论中,作为欧洲和世界的德国,其联邦议院中呈现的中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盟友左右,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国家。冷战时代带来的旧冷战思维残留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对欧洲团结的不安定因素等,都在影响着德国的对华认知及塑造的中国形象。

3.2 德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总体评价较为积极,但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德国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总体评价较为积极,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迅速,是“经济强国”,中国对于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疫情对中国造成较大影响,但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加速恢复。另外,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例如,德国对世界贸易组织将中国列为“发展中国家”表示质疑,认为其应是“发达国家”,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享受“优惠待遇”,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所在。此外,也有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质疑的声音,例如,德方声称中国是“操控的”国家经济。中国经济强势发展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得以体现,例如,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德方看来,中国这一“史无前例”的倡议投资规模巨大,将经济和政治战略结合起来,以此为中国产品开辟新市场,扩大其跨地区的领导作用,成为全球参与者。但是,德国和欧盟却缺少统一的具体应对措施。德国呼吁欧洲就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和欧洲工业政策开展讨论。在社会保障方面,德国对中国脱贫攻坚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中国在脱贫攻坚等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量贫困人口步入了中产阶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有联邦议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如“贫富差距大”,是“低工资国家”。

3.3 中国是贸易投资大国,中德经济关系在合作者与竞争者间摇摆

在双边贸易方面,德方肯定了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外贸的迅速发展,且在诸多问题上都主张与中国合作磋商,以实现外贸双赢和共同发展。例如,德方将中国视为“出口冠军”“出口大国”“贸易大国”、德国和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曾是世界出口冠军,但被中国赶超,且对中国的贸易呈逆差。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欧盟及德国的影响也引起了德方关注,并还指出了欧洲及德国政府对华在原料、武器、医疗用品等方面的依赖性过高这一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的医疗用品依赖性过大和初期联邦政府的应对不足。一些政党借德国政府的对华贸易问题,实际是在表示对当前联邦政府路线政策的不满,甚至借此质疑其执政能力,其言论无疑是借此实现其政党自身作为反对党的政治意图。而对华贸易合作磋商与客观评价中德贸易的多数派在这一问题上还是占据主流的。

在直接投资方面,联邦议院内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德在第三方市场的投资”与“中德间投资”这两个热议主题。对华态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于中国垄断第三方市场的担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德方对中德间投资现状的意见,德方希望中方进一步推动优化和开放中国的投资市场环境。在中国对德投资方面,中国政府对收购和参股德国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是作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例如,中国美的公司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中国公司入股德国戴姆勒公司和德意志银行。德国的中国投资者形象也较好,对中国投资者较为满意。对此,德国需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害怕投资者。在德国对华投资方面,中国对于德国来说是巨大市场。德国呼吁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等等。61A70FDC-A326-47A8-AEFB-1ADEDED50FDB

3.4 中国是重要的市场和生产基地,德国对中国企业和产品积极和消极评价共存

中国对于德国乃至欧洲来说是巨大的、重要的市场,需求量大。中国市场在德国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经济战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德国在汽车制造、钢铁、医疗制药、5G网络等领域尤其依赖于中国供应链。此外,中国还被德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例如,戴姆勒公司将在中国大规模生产发动机,大众公司将在中国增设新厂生产电动车。而对于中国企业的看法,德方认为其在德国乃至欧洲范围内在诸多领域都具有较大优势,占据不可忽视的市场份额,对此德国政府和欧盟应该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有部分德方议员对于中国企业的产品和资本投资,进入德国市场所带来的可能的冲击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扰,如认为华为的软硬件产品,在德国电信行业等领域的应用可能引发潜在的技术主权安全问题;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德方电网公司股份,则可能引发能源供应关键领域的控制权方面的问题。

在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和数字服务等领域,一些中国企业凭借其所提供的新型技术产品和贴合新一代人需求的服务,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如抖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公司将其自身产品与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其在如欧洲这样的海外市场也收获了大量受众,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一点也被德方所认可。

但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德方对于中国产品还存在刻板成见,认为中国产品价格便宜,例如钢铁、手机,等等。在对外出口战略上,德方认为中国在钢铁等出口中,存在廉价倾销抢占市场的倾向。在生产环节,部分德方代表认为,在如钢铁等领域的生产工艺中,存在碳排放量过大等环保问题;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安全保障,也是部分德方代表所质疑的。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德方还声称中国产品和专利剽窃或仿冒德国,或是在奶制品等副食产品上存在质量问题,以此突出德国产品享有良好声誉,深受欢迎。

3.5 中国在第三方市场活跃,德国在对非援助上看法有矛盾性

在发展援助方面,联邦议院讨论较多的是对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第三方市场国家的发展援助。中国在对非洲发展合作中非常活跃,现已是最大发展援助贡献国之一,而且还是非洲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德两国对非洲的援助存在较大差距,给德国造成一定压力,如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仅向非洲国家就提供600亿美元的援助。德方因此表示要效仿中国。德方认为,中国对非的发展援助不仅为非洲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提高了非洲的平均教育水平,客观上利于促进非洲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且在保证社会效益和援助效果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点也吸引了相当的中方企业投身于此。因此,德方认为中方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德国学习与借鉴,以进一步革新现有的发展援助模式,更好地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德国企业,对非洲等地区进行发展援助投资。此外,中方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功也侧面激发了一些政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在此方面的危机意识,他们呼吁德方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不应忽视非洲作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重要地位,并重视对非洲的投资援助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在对非投资方面德国政企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德国政党对于效仿中国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除了支持的声音外,也有部分德国政党对中国对外援助动机表示质疑,认为其带有重大经济和战略意图,与德国的既定发展策略和原则相悖。如德国社民党、自民党表示中方有垄断原料产地国市场、为本国产品创造巨大销售市场之嫌,应进一步以国际标准规范限制中方的援助行为。

总体而言,德国联邦议院塑造的中国经济强势崛起的形象,经济改革成功,经济总量增幅大,贸易投资强势,等等。德国一方面要加强与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中国对德国构成了竞争压力甚至是威胁,德国应制定相应举措避免落后(国家战略支持、欧盟团结协作、中小企业活力),尤其在知识产权、医疗制药、5G网络建设和核心技术领域方面追求战略自主,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4 结论与展望

文章以2015—2020年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有关中国经济的话语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联邦议院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德国联邦议院中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从整体形象来看,德国联邦议院一方面呈现了崛起的“中国经济强国”形象,认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方面都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应加强中德双边经济合作,但另一方面也掺杂着中国威胁、阴谋等论调,且这一趋势日渐明显。可以预见,未来中德合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形象则将在一个全球化的合作者和日益强大的竞争者间摇摆。相较于以往关于媒体中的中国经济形象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贡献在于更直接体现出德国政治精英对中国经济关切之处。而对于德国政治精英对中国的认知,也应当客观、理性、辩证看待。

此外,在关注德国联邦议院中的整体中国形象的同时,不应忽视政党间差异性,政党的核心利益和政治诉求也会对联邦议院辩论中的中国形象产生影响。在涉华议题上,各政党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反映出不同侧面勾勒的中国形象。基民盟/基社盟作为执政党,整体风格较为稳健,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评价内容涉及面较广,在相对较多的领域内能够较为客观评价中国的经济形象,且其对中国的多数成就并不表示明显的负面态度,在多数情况下代表了联邦议院内对华态度的主流声音。但在中国崛起带来的竞争威胁、自由开放市场等问题上,则表现出偏于负面的态度。绿党作为德国联邦议院的反对党之一,其特色是极为重视环保与绿色发展,表态往往较为鲜明,但在部分问题上的态度较为激进,虽然其较多地肯定了中国在绿色经济、环境保护和国际援助投资领域的巨大贡献,以敦促德国联邦政府加大对此方面的重视。德国选择党也是联邦议院内部反对党中,立场表述较为鲜明尖锐的政党,其具有较大的保守化、反全球化等“右转”的倾向,态度上极为激进,且多与联邦议院内德国主流声音相左。出于利益和政治战术考量,常借用中国问题彰显该党核心立场。在诸多涉及中国经济方面的问题上,多采用夸张渲染的策略,或过分夸大或过分贬低中国形象。其对于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多予以肯定,以达到过分渲染中国实力,夸张化中国威胁的目的。社民党、自民党、左翼党等政党,在涉及中国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上,相对来说其表态在多数情况下,不及綠党与德国选择党鲜明或激进,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不及基民盟/基社盟全面,往往以某些受到关注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这些政党在主要领域的诸多问题上,其立场基本与德国联邦议院内的主流声音相似。其对中国取得成就都进行了一定的客观评价,但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并抨击德国政府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且在价值观方面对华持负面看法。61A70FDC-A326-47A8-AEFB-1ADEDED50FDB

综上所述,虽然德国联邦议院辩论中的中国经济形象的形成,客观上与德方自身所固有的诸多内部因素,如国家政治利益等关系密切,但中方对此并非完全无所可为、束手无策。那么,如何提升德国政治精英中的中国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文章在此尝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4.1 提升中国形象要明确对象受众目标,正确认识政党间差异性

德国政党在对华经济议题上的看法也存在差异性。由于联邦议院中的政党特点和利益不同,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所有党派都可以认同较为正面的中国形象,而是要采取区分目标、大力针对主要受众的策略。此外,也应注意联邦议院内部不同政党间的矛盾对于联邦议院中国形象的影响。因此,应通过政府间合作,加深与联邦议院内执政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加强与在一些领域较为客观地评价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的在野党的沟通,并针对其不同的关注点,用中国的实际行动回应其关切;同时警惕一些政党借助和利用中国议题,扭转或渲染夸大中国真实形象,以实现其自身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行为。

4.2 在国际上应继续勇于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德国近年来十分重视且积极主动地承担大国责任,一直致力于国际发展援助、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等诸多领域,在世界各国中享有广泛的赞誉。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也将气候保护、数字化进程和承担全球责任等作为此次担任轮值国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因此,中德两国在致力于全球治理和全球问题的解决方面,在思想与精神内核上具备共通的共情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中国在能源转型和降低碳排放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让德方看到了中方的大国担当和责任感,也得到了德方的赞誉。因此,中国应继续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既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又在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发展的合作中,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提升中德两国间的认同度和好感。

4.3 在中德两国的利益关切领域,进一步深化经贸和技术合作与互信

目前中德两国在市场投资、外贸进出口、技术合作等方面的交互逐渐增加,中国已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德两国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在第三方市场、5G技术应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涉及两国实际利益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联邦议院塑造的中国形象。而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就成了影响中德经济是否进一步深化、中国形象能否进一步改善的一大关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随之带来的摩擦冲突和恶性竞争也会对提升改善中国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方应与德方积极沟通协商,向德方阐明是合作共赢,努力使中德双方在经贸、投资、科研等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程度和参与度,尽最大努力解决现有摩擦。随着中德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涉及的领域不断增加,程度不断深化,中德两大经济体也将进一步朝着共赢的方向发展,在联邦议院中的中国经济形象也将因此得到进一步改善。

4.4 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是改善国家形象的坚实基础

中方除了在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提高对外传播和形象建构能力外,国家形象的提升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这是支撑一个国家对外形象提升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因此,中方应在互联网科技和科研创新等领域进一步保持现有优势,同时在低碳经济等领域进一步缩短與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通过切实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安全保障,以此逐步扭转德方对中国在一些领域的负面形象,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得到德方乃至世界人民的认可。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方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中德共同关切和自身发展需要,求同存异,扬长避短,进一步改善在德国的中国经济形象,为中德未来的深化合作营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本研究选取的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而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是持续性的,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历史性变化,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也是今后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30(3):111-126,128.

[2]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14-21.

[3]王志强.德国《时代》周报视角下的经济中国形象(2004—2009)[J].德国研究, 2009 (4).

[4]周海霞,王建斌.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媒体中的动态中国经济形象——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2009—2010年涉华报道为例[J].德国研究,2011,26(1):39-47,80.

[5]李晓梅.德国《南德意志报》2016年对中国的经济形象建构[J].新闻传播,2017(23):30-32,34.

[6]芮悟峰,俞宙明.德国政界如何看待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ISMAYR W.Der deutsche bundestag[M]. Wiesbaden: Springer VS,2017.

[8]NIEHR T.Einführung in die politolinguistik:gegenstnde und methoden[M].G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 2014.

[9] BURKHARDT A. Politolinguistik.Versuch einer ortsbestimmung[M].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996.61A70FDC-A326-47A8-AEFB-1ADEDED50FDB

[10]BURKHARDT A,PAPE K.Sprache des deutschen parlamentarismus.Studien zu 150 jahren parlamentarischer kommunikation[M].Wiesb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2000.

[11] BURKHARDT A,LINKE A,WICHTER S.Das parlament und seine sprache.Studien zu theorie und geschichte parlamentarischer kommunikation[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2003.

[12]HARRIS Z S.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28): 1-30.

[13]FOUCAULT M.Archologie des wissens[M].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1981.

[14]BUSSE D, TEUBERT W.Begriffsgeschichte und diskursgeschichte.Methodenfragen und forschungsergebnisse der historischen semantik[M].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1994.

[15]JUNG M, WENGELER M.Sprache-Sprachwissenschaft-ffentlichkeit. Jahrbuch des instituts für deutsche sprache 1998[M].Berlin/New York:de Gruyter,1999.

[16]SPITZMLLER J,WARNKE I H.Diskurslinguistik:line linführung in theorien und methoden der transtextuellen sprachanalyse[M].Berlin/Boston:De Gruyter,2011.

[17]STEIN C.Die Sprache der sarrazin-debatte. Eine diskurslinguistische analyse[M].Marburg:Tectum Verlag Marburg,2012.

[18]KUJAWA I.Der politische diskurs als gegenstand der linguistischen analyse am beispiel der integrationsdebatte in deutschland 2006—2010[M].Frankfurt: Peter Lang, 2014.

[19]NIEHR T.Einführung in die linguistische diskursanalyse[M].Darmstadt: WGB, 2014.

[20]吳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1]张明新,陈玲陟.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2]郑春荣,郑启南.德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及我国应对之策[J].对外传播,2017(5):50-52,7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 “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德国治理模式研究及启示”(项目编号:JJKH20190401SK)。

[作者简介]郑启南(1984—),女,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陈瀚林(1997—),男,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61A70FDC-A326-47A8-AEFB-1ADEDED50FDB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