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研究

2022-06-07 07:44戴小华
江苏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调研思政考核

戴小华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是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价值本真的体现。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也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对471 篇关于高职课程思政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有政策解读、实践路径设计、师资建设、教学设计、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改革,关于高职课程思政具体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笔者从实践层面展开调研,并基于问题探索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苏省13 所高职院校52 门专业课程(涉及商科、理科、工科、艺术四类)进行线上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相关人员,调研内容涉及学校相关政策、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实施过程、效果评价、学生质量五个方面。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江苏省高职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四大突出问题。

第一,思政元素单一化。科学合理地选择、提取思政元素是每门专业课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首要环节。调研发现,94.6%的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即“爱国主义教育”;5.4%的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即“职业素养”,有专门的教学单元讲解。

第二,实施过程表面化。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始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核心环节。调研统计发现,98.4%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看纸质教案确定思政融入情况,另外1.6%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应该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加以判定;84.3%的专业教师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分解思政元素,无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内容并融入课程,仅是随着案例提及类似思政的词语,如“爱国心”“责任感”等。

第三,考核评价形式化。考核评价是落实课程思政实施及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分析发现,针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内容通常是考核量表中类似“是否有课程思政内容”的一句表述,至于如何理解“有”字,则见仁见智。另外,调研结果显示,96.1%的学生对“课程思政”很陌生;82.7%的学生知道教学评价,就是“系统上给老师打分,随便打打”,评价流于形式。

第四,跟踪反馈虚设化。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进行跟踪调研和质量反馈,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的数据统计、对标分析,能够有效评估“立德树人”实际效果。数据显示,所有调研学校都有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任务内容,但是90.8%的专业教师从未看到过跟踪反馈相关意见;89.7%的企业项目部门相关人员从未接到过对于本项目所接收的毕业生的质量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工作或有完成,但意义价值尚未能完全实现。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缺少能够长期保证课程思政顺利实施并不断提升的制度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亟须构建保障课程思政实施的长效机制。

二、基于PDCA 循环模式的高职课程思政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笔者基于PDCA 循环模式构建了“理论研究机制—融入实施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动态创新机制”大小环嵌套循环模式(如图1 所示),提出高职课程思政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图1 基于PDCA循环的大小环嵌套循环模式

(一)建立科学的理论研究机制

当前高职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缺失下的浅层次性。课程思政元素之所以单一化,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探求教育的核心要义,未能基于价值本真溯源理解新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蕴含的新思政元素。因此,第一,高职课程思政实施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理论研究机制,以夯实职教教师的理论功底,激发其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内驱力,并遵循“溯源—应然—实然—赋新”循环深入研究规律,使得理论研究不仅知“根”,同时能够知“新”。教师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不断地夯实理论功底、深化认知,并结合新阶段新情况从理论层面再思考、再认知、再深化。课程思政之所以要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是因为教育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重视“术、技、能”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落实只体现在思政类课程中。从理论认知角度看,这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学基本理论、理念的“遗忘”。因此,必须建立定期理论学习研讨制度,不断进行理论“溯源”,在此基础上再探索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第二,应建立课程思政元素论证制度。高职教育的思政元素都应具有课程特色。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元素论证制度,教师们在课前科学指导思政元素提炼的思路、方法,探讨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探究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授课内容的方式;课后评价实施的效果,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再探索、再深入,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过程的实施机制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等各环节和各步骤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建立“方案—实施—诊断—修正”循环优化的实施机制,解决当前实施过程表面化的问题。

首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研讨制度。通过专项调研、多层研讨,将融合学校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总体要求以及具备职业特征的专业“大思政”目标纳入整体目标体系;[1]基于目标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协同育人体系,统筹推进落实课程思政工作。[2]

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各实施环节的制度。据调研,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之所以流于表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少融入实施阶段或未能健全相关制度。因此,应健全师资建设制度,保障教师定期参与研究、定期参与企业实践等;建立健全相关教学研讨制度,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工具、过程等的研讨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前研讨、课后评价、“学校—督导办—学院—专业”四级听课反馈制度等。做到所有制度要求清晰、标准规范、责任落实到位,以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优势。

再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全过程实时诊断制度。实时诊断是确保课程建设各环节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建立健全由教育教学活动相关主体参与、诊断标准明确、诊断要求具体、诊断结果呈现规范的全过程实时诊断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误、落实“融入”。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反馈修正完善制度,确保实施过程中反馈的问题能够得到认真对待,并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建立多元主体综合评价激励机制

如果说职业教育者对职业教育价值本真的认知及认同是激发其主动深入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内动力的“根基”,那么,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便是持续提升这种内动力的“养分”。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国家在积极进行各级各类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但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及学校层面对于专业教学质量的考评,从指标内容到结果量化仍然较为传统,并未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纳入考核评价,更无对应激励机制。因此,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亟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效果评价激励机制,让考核评价不再流于形式。

第一,健全多元主体质量评价激励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继续深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估改革,结合我国新发展格局对职教人才的需求特征,将课程思政考核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重新梳理考核评价元素、明确评价标准,并制定与考核评价相匹配的激励措施,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学校层面应细化政府主管部门的质量考核评价指标,[3]结合实际办学理念切实确立“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推进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改革,健全包括教学实施过程总评价、课程思政实施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及相对应激励在内的效果评价激励机制。合作企业层面应重视毕业生质量反馈,树立“德技兼修”的用人观,科学选择评价元素,配合合作院校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使师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考核,避免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主体“缺席”。[4]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包括整体性评价方案生成、各实施环节质量保证机制构建、评价报告生成各环节在内的评价激励机制。

第二,建立“标准—实践—评估—修订”循环的效果评价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实施及效果评价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因此,需要参与评价的多元主体依据评价激励目标,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标准的调研论证制度、监督控制制度、整体成效的考核评估制度、定期修订完善制度,使得评价激励始终与课程思政实践相契合,充分发挥“养分”之于内动力的促生功能。

(四)建立健全动态创新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真价值在于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培养具有鲜明职业性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价值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核心,但不可一蹴而就。现阶段职业教育生源依然是通过中高考成绩分层录取,学生特点依然突出表现为理论知识薄弱、自律性和学习内驱力尚有欠缺,所以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不同类型职业需求、德技兼修的劳动者。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应在深入认识、理解职业教育价值本真的基础上,始终契合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征,建立“主体—参与—联动—深化”的课程思政实施全过程循环的动态创新机制,以实现包括理论研究、教学实施、评价激励、质量反馈各环节在内的动态完善。

与此同时,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专业定位不断优化参与育人主体的结构,通过建立“准入—退出”制度,根据专业需求选择最契合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跨学科联合教学制度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团队等共建共享,并在实践中促成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到2019 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印发,国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如果能够从制度层面出发探索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高职课程思政工作必将取得关键性进步。

猜你喜欢
调研思政考核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