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2022-06-08 03:24张逸龙通讯员
宁波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江北区部门基层

文|本刊记者 张逸龙 通讯员 任 春

市民在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民政窗口办理业务。 王涛|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性工程。面对新发展阶段人口流动加剧、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江北区聚焦基层治理体系条块分割、主体繁多、机制滞后、数据孤岛等所致的办证多、办事难、程序多、耗时长等问题,深化基层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探索“一件事”集成改革。今年2 月,民政部办公厅公布2021 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名单,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江北区通过梳理分析基层治理中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单个事项间的逻辑关联、法律关系,厘清事项边界,实施数字赋能和流程再造,将部门独立管理的单个事项集成,形成服务基层社会大众、协调基层社会关系、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多跨场景,让群众办事“只对政府、不对部门”,实现群众办事更便捷、矛盾化解更彻底、社会关系更和谐、社会稳定更巩固、基层治理更高效的目标。

聚焦群众所需释放为民服务效能

前不久,家住江北区慈城镇的夏先生和女友来到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民政窗口登记结婚,两人填写完相关材料后,顺利拿到了结婚证。之后,窗口工作人员主动询问他们是否要申请户口信息变更和生育登记,在得到肯定回答后,直接为他们申请完成。夏先生说:“之前听说结婚登记和生育登记是分开办理的,先是结婚登记,等到有生育计划的时候再去户籍所在地的卫健部门办理生育登记,现在开通‘一站式’办理,省去了跑多地、跑多次的麻烦。”

2020 年10 月,江北区开始实行“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即浙江省内居民办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时,同步办理户口登记信息婚姻状况变更,登记窗口告知并依本人申请,即时提供生育登记服务、符合条件的夫妻投靠落户“一件事”联办服务。该服务推行后,减少了群众办事环节,平均精减材料50%以上,减少办理时间50%以上。

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瞄准政务服务中多头管理、流程烦琐、信息不畅等痛点,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群众所需,突出质效并重,以事项清单规范责任清单,以责任清单规范权力清单,梳理设计28 个“一件事”和83 项街道(镇)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健全权责分明、运作规范、简约高效的基层服务体系。

在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过程中,江北区坚持条块统抓、城乡均等,深化街道(镇)改革,优化部门、属地街道(镇)权责配置,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的全方位系统重塑,赋予街道(镇)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以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力量下沉增强基层为民服务能力。

2020 年8 月,江北区在慈城镇试点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以授权委托形式将原来由区民政局承担的低保、低边、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街道(镇),由社区(村)履行协助受理责任、街道(镇)代为履行社会救助主体责任、民政局履行监管责任。审核权限下放后,对公示无异议的申请对象,街道(镇)可直接通过审批,至少能减少区级部门4 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间,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提高了救助审批工作效率。

居住在慈城镇望京社区的徐某,因肢体残疾无法正常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她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低保申请意愿后,工作人员上门让其提供身份证并填写《浙江省社会救助申请表》。徐某本以为要等上很久,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周,社区工作人员便通知她低保审批已经通过。“原先听人说成功申请低保起码要花上个把月,没想到这么快就通过了,让我提前享受到低保政策福利。”徐某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群众、企业和其他各类办事主体线上办事遇到的难题,江北区还构建了与数字化改革相匹配的线上政务大厅服务管理体系,将办事信息准确知晓、疑难问题及时解答、事中进展实时掌握、事后结果及时获知等作为切入点,建立了支撑“一件事”线上政务服务运行的事项责任、公开告知、系统维护、需求感知、即时响应、有效沟通、适老服务、难事破解、能力提升、督办管理等十大工作机制,实现了线上政务大厅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闭环,做到了全方位、一体化、系统化推进。

强化部门协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近日,江北区消防救援大队执法人员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时发现,一辆小汽车大半个车身占用了小区消防通道。执法人员马上用手持PDA 执法终端拍照、录入、贴条,数据自动流转到交警部门,通知车主到场处理。江北区“小区车辆占用消防通道”的“一件事”改革打通了消防、交警、住建三部门数据壁垒,在全国首创消防车通道违法停车非接触执法。

近年来,江北区以“部门集合、力量集聚、管理集成、数据集中”为指导理念,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权责交叉领域、职责重叠部门、业务流程烦琐环节和法定权限模糊事项,按办件逻辑、法律规定分类归集,明确执法主体,厘清执法边界,规范执法程序,解决相互推诿、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了部门协同联动、条块上下承接的“一件事”治理协同机制,实现了“一件事”感知在基层、统筹在基层、处置在基层,系统强化了基层行政执法能力。

江北区以投诉举报高发易发的居民小区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居民小区“一件事”集成执法,推动执法清单化、场景化、模块化。为给部门执法提供指南,江北区收集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等各类民生问题1300 余件,综合运用“一件事”理念,细分各类具体情形,编制了《江北区居民小区(村)易发违法事项执法清单》,并对执法责任主体、职权边界进行了明确。同时,以执法为支点,编制执法进小区工作运行流程图,将基层治理各方进行多元串联,明确业委会德治、物业自治、社区协治、街道督治、部门法治的五级分层治理模式,形成“问题发现、权责界定、指挥运行、执行治理、结档归案、考核评价”全周期执法闭环。

餐饮油烟扰民是社会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去年,江北区启动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一件事”治理,梳理出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直接将油烟排入下水道等6 个可预见矛盾风险场景,住建、环保、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属地明确权责,按流程清单处置。部门执法平台采集的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上链,加密保存在“云玺”智能综合执法平台终端,每次跨部门数据提取均自动生成一份智能合约,确保数据不被滥用。数字化赋能让跨部门协同效率大幅提升,油烟扰民群众信访件比上年下降89.5%。

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致力于将群众矛盾“止之于未萌、绝之于未形”,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完善,实现信息摸排前移、宣传引导前移和多元调解前移,让群众矛盾得以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解决。

今年初,为了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江北区依托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法律援助机构,实行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四优先”服务。江北区司法局、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区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动,启动劳资纠纷调解“一件事”机制,实现劳动纠纷诉源治理和分流,以“能调则调、应援尽援、援调结合”的方式,把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证据不足等纠纷转为调解,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及时处理。得益于这一机制,在江北某酒吧工作的相某某等37 名外来务工人员,在缺乏清晰有力的证据链来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仅用3 天,便成功讨回薪水。

深化协商议事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促进民主协商形式不断丰富、协商机制有效衔接、协商结果充分运用,构建了一套“议题确定、调查研究、议事开展、成果报送、跟踪问效、质量评价”的规范流程,实现提议权下移、监督权前置、决策权下沉,初步建立起全环节衔接、全过程参与、全要素协同、全保障覆盖的基层议事协商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在全域有序务实高效开展。

慈城镇北部南联等6 个山区村,长期未通自来水城市管网,2600 多户6000 多名群众一直依靠小水库和山边溪水生活,要求改水通水的呼声很强烈。江北区政协委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邀请宁波市自来水公司、区镇两级相关部门、6 个行政村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开展“委员议事”,对水源、线路、群众工作、工程工期、资金来源以及各方职责分工进行协商明确,江北区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协商纪要。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铺设管网上百公里,最终消除了江北自来水城市管网的最后空白。其间,政协委员紧盯协商成果转化,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力争矛盾问题及时化解。

江北区政协将“委员议事”作为助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和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准确把握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结合点,按照“9 个议”要求(议有主题、议有主体、议有平台、议有程序、议有成效、议有评价、议有频次、议有数字赋能、议有财力保障),根据“一件事”集成改革流程,对议事环节进行细化规范,构建全环节覆盖、脉络清晰的议事工作闭环。政协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经过调研协调,把方方面面的相关单位和群众代表召集起来,共同协商解决。

江北区将“委员议事”纳入“一件事”集成改革,提升了议事的实效,有利于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动了政协协商同基层协商相衔接、同社会治理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目前,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理论、制度、机制、标准已经形成体系,“一件事”集成服务运作已经形成完整闭环。据了解,下一步,江北区将推动“一件事”集成改革向基层延伸覆盖,通过街道(镇)赋权增能,实现权责统一、服务提质和治理增效,进一步释放基层活力、激发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江北区部门基层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相逢是缘
——重庆市江北区老年大学校歌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宁波市江北区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走基层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