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在即河姆渡文化如何借“东风”申遗?

2022-06-08 03:24陈旭钦
宁波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河姆渡文化公园东风

文|陈旭钦

2022 年伊始,新华社向海内外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我国将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独有偶,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型,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充分彰显。对此,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建议:宁波应迅速抓住这次“国家推手”的契机,巧打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河姆渡文化和“长江龙头龙眼”港口城市的品牌,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先行探索,尽早成为与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翠屏山中央公园交相辉映的重大地标节点,借此“东风”加快河姆渡文化申遗节奏。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文化基因和时代价值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旨在激活长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涵盖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浙江等13 个省自治(区、市)。而涉及宁波区域的河姆渡、三江口、北仑港,无疑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中的地标节点。

河姆渡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荣誉。加快推进河姆渡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将带来巨大的有形价值和无形资产。

首先,申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全方位的宣传良机,有利于提炼、展示宁波的独特魅力。其次,“文化遗产+人文自然旅游景点”这一文化旅游业“黄金组合”,将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到宁波。申遗成功后,这将成为一张含金量极高的世界级名片,借此契机,利用“文化根脉”认同推动国际交往,强化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寻求多方合作,不断扩大宁波“朋友圈”。

可以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是一片地处北纬30 度、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文脉延续区,集上百个遗址、人文胜迹于一体,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慈孝文化、商帮文化叠加,可谓“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满地瑰宝,星光灿烂”,是一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宁波文脉延续区。当前应集中精力做好“文化+”“旅游+”“生态+”文章,重点保护开发河姆渡、慈城古县城、三江口等区块,筑牢宁波发展的“根”和“魂”,使其成为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标志性成果。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开发建议思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这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开发,陆续推出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区块。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今后在哪建,怎么建,应凸显特色、提升品质、延续文脉、完善功能,应与现有资源相结合,与上位规划相协调,并与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相一致,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布局示意图。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绘制

整合资源,加快宁波史前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深挖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起源的历史资源,突出河姆渡文化品牌。当前,应精心策划、实施、报道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充分利用海内外媒体力量,开放考古理念,边考古边现场实时报道。利用AR、VR、MR、全息全时技术,面向全世界直播。

整合余姚河姆渡、井头山、田螺山、施岙、鲻山,江北傅家山、八字桥、胡坑基等遗址资源,把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重头戏”之一,打造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科研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宁波史前文化遗址群保护利用示范区。

统筹资源,推出研学精品线路,实现资源联动、品牌共享、游客互导、市场共通。在推动河姆渡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都。

叠加联动,建设宁波标志性“文旅金三角”。发挥与城市空间特色主题相契合的特色资源优势,叠加打造城市主要景观敏感区,整合各类资源,穿珠成链、连线成面,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整体特色框架。同时,联动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翠屏山中央公园建设,推动余姚河姆渡、江北慈城、慈溪上林湖三大片区发展,建设宁波标志性“文旅金三角”,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通江达海”的大运河与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形成高桥—慈城—河姆渡—三七市—丈亭等若干标志性功能组团。

建议在宁波“文旅金三角”区域内规划建设一条申遗大道。从杭甬高速公路河姆渡遗址(大隐出入口西侧2 公里左右)穿越姚江江底隧道,从遗址博物馆沿现有公路经罗江村,一路向北跨慈江和杭甬铁路,至S61 省道井头山遗址。再从三七市镇沿三皇线公路一路向北,至上林湖越窑遗址。这条申遗大道全长约30 公里,串联起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鸣鹤古镇。

提升改造丈亭、河姆渡、慈城、半浦、高桥、大西坝等运河古镇、古村文化景观,推出“宁波市区—梁祝文化公园—大西坝古村—半浦古村—句章城遗址—河姆渡遗址—丈亭—余姚”运河水上旅游专线和两岸骑行绿道,串联整合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长江、大运河与海丝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激发叠加效应。

赓续文脉,擦亮“长江龙头龙眼”宁波名片。整合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海丝文化、青瓷文化等文化遗产资源,以点带面,轴线发展,赓续宁波城市文脉,擦亮“江海交汇文明起源地”和“海丝之路启航地”两大文化金名片,打造长江与海丝文化带相结合的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加快建设河海博物馆,筹划兴建中国东海博物馆,打造“长江龙头龙眼”宁波港口城市品牌。整合宁波港口和工业遗产资源,让“工业锈带”变为“城市秀带”。

借助奥运会表演项目龙舟赛事的影响力,推广羽人竞渡——“中华龙舟文化运动起源地在宁波”的IP,在东钱湖筹划兴建中国龙舟文化博物馆,成为龙舟文化传承休闲体验地。

精准定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建设目标,打造长江文明之源的传承园、产城融合的产业园、满足美好向往和追求的生活园。打造“港口—产业—城市—文化”融合创新发展闭环和内生驱动力,推动宁波发展的动能更新、功能更新、内容更新、形态更新。

分三步走,整体赋能全面提升。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可分三步实施。第一阶段(2022—2024 年):资源整合,启动规划,初步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建设框架,一些重大标志性项目启动规划设计;第二阶段(2024—2026年):文旅融合,数字赋能,建成一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标志性成果,河姆渡遗址—市区三江口段实现旅游通航;第三阶段(2026—2030 年):品质提升,优化发展,全面建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

创新机制,统筹推进要素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在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建议成立宁波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明确责任分工,制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建设方案》,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要素保障、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

建议设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发展专项资金,制订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并予以资金保障。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涉及宁波的长江文化遗产研究、非遗文化传承等成果予以奖励。推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引导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实践,拓宽传统文化多元利用方式。探索开展PPP 项目试点,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和可持续化。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公募基金REITs 试点,鼓励宁波国有、民营企业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的建设与红利分享。

坚持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尽力确保投入与产出平衡。对投资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波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慈城古县城、“东方大港”景区等项目主体单位,优先在开发文娱、商贸、房地产、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土地、税收、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一批深耕旅游目的地的民营旅游企业,发挥自身在前期策划规划设计、中期招商引资或自有IP 品牌输出、后期项目运营或渠道送客等方面的优势能力,以EPCO(规划—投资—建设—运营)、FEPCO(融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EPCIO(规划—投资—建设—招商—运营)等合作模式,与地方政府或国有旅游企业集团合作,共同投资开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项目。提前谋划IP 文旅产品和服务,做精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彰显宁波都市文化魅力。

在生态保障方面,严格空间环境准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项政策,推动建立系统性的政策保障体系,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创新开发等重点环节,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

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宁波要形成与经济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深入谋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宁波片)建设和开发工作,不断挖掘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展示好宁波“千年古韵、通江达海、凭海而兴、向海图强”的特色,筑牢宁波发展的“根”和“魂”,从而打造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华文化标识。

猜你喜欢
河姆渡文化公园东风
东风Honda全新XR-V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等闲识得东风面
点燃七千年的篝火余姚持续锻造河姆渡“文化印记”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关于东风四号要不要取消的一场争论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