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激荡澎湃新动能

2022-06-08 03:24毛思洁
宁波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宁波

文|本刊记者 毛思洁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开发区(园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并充满创新基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时势变化及时推进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园区)发展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开发区(园区)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畅通双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宁波开发区(园区)如何更好地扛起改革创新主阵地的使命担当,是需要思考的课题。

去年5 月,宁波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设定的整合目标,全市开发区(园区)总数将从298个整合为20 个,总数减少93%。这为全面加快推进开发区(园区)的深度整合提升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开发区(园区)将迈上“少而精”的新赛道。

开发区(园区)问题凸显深度重构势在必行

开发区(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火车头”和“排头兵”。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从1984 年设立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谋划建立了一批开发区(园区)。总体上看,宁波开发区(园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在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依托。

一是数量众多。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总数达298 个,其中国家级11 个、省级17 个、市级及以下270 个,涵盖开放合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港航物流等领域。

二是体制多样。形成了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代表的管委会主导型、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政区合一型等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

三是贡献较大。各类开发区(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GDP60%,省级产业集聚区走在全省前列。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14 家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019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 亿元。宁波高新区集聚了全市10%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宁波软件园等众多科创资源。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变革和要素资源的日趋收紧,宁波开发区(园区)的体制优势和增长支撑作用趋于弱化。

开发区(园区)多而不强,“低、小、散、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数量众多,但有超过30%的开发区(园区)面积在1500亩(1平方公里)以下且规上工业产值在10亿元以下,而且空间上具有拓展潜力的园区不多,有70 多个园区规下企业数量占比超过80%。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景。 胡学军|摄

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每个开发主体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都会追求“五脏齐全”。由于相邻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设施非常接近,不少开发区(园区)在产业定位乃至发展形态上难免出现趋同现象。同时,一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时“来者都是客”,导致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同一个园区简单集聚,不同的园区存在同样的主导产业。

要素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统筹利用。除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外,全市还存在上百个工业集聚区,“一镇一园”甚至“一镇多园”的现象较为普遍,乡镇工业区块发展无序,个别工业集聚区布局缺乏合理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进计划免疫工作,至今近40年,对保障我国人民健康,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医学模式的明显改变,人们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大为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也备受关注[2] ,这对于有效预防儿童发生某些传染病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仍有部分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程度不足,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较差,这就导致一些儿童未能及时的进行预防接种,进而埋下一定的隐患。笔者近年来即针对预防接种儿童实施了优质护理以提高其预防接种的依从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多数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主要问题。宁波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中,第一主导产业为化工、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区(县、市)级及以下工业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超过80%集中在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和带动示范作用不强。

“从全国范围看,我市22 个重点开发区中,虽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杀入全国二十强,宁波保税区进入全国十强,但与国内一流开发区相比,我市开发区还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园区竞争力和招商力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业内人士坦言。

当开发区(园区)依靠税收优惠、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渐渐变得不合时宜时,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破除过往的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便成了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推动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重塑比较优势,是必须答快答好的重要课题。

整合力度全省最大聚合发展提升竞争力

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学习浙江省指导文件精神基础上,2020 年下半年以来,宁波召开数十次专题会议,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和讨论。2021 年5 月底,《方案》正式出台。

《方案》明确:宁波将着手优化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统筹空间布局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工业集聚发展;提升发展能级,聚焦主导产业,深化开放合作,打造创新高地,促进业态融合;还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开发区(园区)的升级换代扫清障碍、畅通渠道。

宁波市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根据该《方案》,这次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有几大突破。

整合力度全省最大。全市298 个开发区(园区)整合形成市本级管理平台3 个和区(县、市)重点平台17 个,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分别缩减60%和30%,整合力度为全省最大。

分类推进因园施策。围绕总体目标实现,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298 个开发区(园区)均明确了整合提升的方向。一是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按牌子就高、政策叠加、范围适当原则,对地域相邻、业态相近的开发区(园区)进行实质性整合,将164 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优化为20 个。二是鼓励111 个符合条件的园区有机更新,改造转型为小微企业园、特色小镇、双创园、城市街区等,不再设管理机构。三是对此外的23 个园区进行淘汰撤销,以退散进园、退污还绿为抓手,腾退土地约1415 亩,并积极引导淘汰撤销园区中的企业向整合优化类园区集聚。

管理体制灵活多样。其中,宁波前湾新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实行管委会“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行“政区联动”的管理体制,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实行“政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强化园区空间统筹。《方案》着眼宁波市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和全域空间统筹要求,充分衔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开发边界,要求尽量剔除生态保护带、永农、坡度15 度以上等无法利用空间。同时,系统梳理整合后园区内可利用面积、建成面积、新增面积、存量建设用地等情况,统筹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构建宁波市开发区(园区)空间治理新体系,为打造一批支持区(县、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发展能级。在综合考虑各类开发区(园区)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上,《方案》着眼中长期发展战略,围绕改革提质增效,把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发展活力相结合,理顺开发区(园区)与属地政府关系,推动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要素集成的良好局面。以北仑区域为例,《方案》明确整合原有5 个开放平台,即整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梅山综合保税区,进一步理顺与属地政府关系,突出开发区(园区)的主责主业和功能作用发挥。业内专家表示,通过整合,宁波开放平台能级将实现“1+1 >2”的提升效果,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开发区(园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将有力助推新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十强发起冲击。

《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全面吹响了宁波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号角。此前宁波一些开发区(园区)虽已将附近待整合的乡镇工业园区的产能、税收等数据纳入统计,但体制机制上的关系却还没有完全理顺。通过这次整合,各类开发区(园区)要整合提升为空间相对集中连片的“一个平台”,形成管理运行独立权威的“一个主体”、集中统筹协同高效的“一套班子”,全面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体制架构。

《方案》建立完善了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做大做强做优符合产业定位、体现集约发展的优质开发区(园区),对开发程度低下的开发区(园区)予以撤并,以鼓励先进、倒逼落后。同时,《方案》切中了开发区(园区)发展中低效用地这一突出问题,以“亩均效益”评价开发区绩效,旨在以最少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高质量发展大潮涌动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按照路线图,宁波将坚持“淘汰撤销一批、转型提升一批、整合优化一批、创建打造一批”的思路,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平台新格局。

根据《方案》,宁波市本级将重点打造宁波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其作为创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的主要对象。到2025 年,全市计划创建3 个以上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力争2 个进入全国前十位,3 个进入前三十位。

其中,宁波前湾新区以现有规划的宁波前湾新区为基础,整合宁波杭州湾新区、余姚片区、慈溪片区。保留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平台,撤销省级及以下平台,创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类高能级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了解,汽车产业是宁波前湾新区的核心产业之一。前不久,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链获评2021 年度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示范试点单位。在新区培育发展产业体系中,除汽车产业外,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产业正快速成长,通航产业的发展也迎来关键节点,蓄势腾飞。眼下,宁波前湾新区正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发展区、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平台”的目标,加快引进重大项目、发展支柱产业、集聚高端机构,力争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范例标杆。

位于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第二生产基地。 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供图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整合宁波保税区(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含梅山综合保税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等各级开发区,整合后总面积约615 平方公里。撤销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省级及以下平台,创建打造成为重大开放类高能级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以及国际贸易物流、类金融等服务业。

3 月29 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20 个重大项目线上、线下集中签约,涉及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康养医疗、国际贸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以来首次重大项目签约,更是开发区全新启航的开篇之作。“今年以来,我们储备了37 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600 亿元,将带动年新增总营收近1180 亿元。”随着一批符合发展远景的优质项目落地,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在补链中补出新功能,在延链中延出附加值,在强链中强出竞争力。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现有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管理范围基础上,将鄞州区五乡镇项隘村、龙兴村、新城村、天童庄村、四安村等5 个村的开发建设等经济事务委托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具体由梅墟街道管理),社会事务仍由属地管理,从而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整合后规划面积约70 平方公里,将创建打造成为重大创新类高能级战略平台。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重点发展新材料、生命健康、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加速产业高新化发展,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大平台。

据了解,2021 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亩均工业增加值、研发投入占比均位列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1%和32.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95.1%和82%,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规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3%。对标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等要求,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聚焦新兴产业培育,优化布局专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

猜你喜欢
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宁波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强化四种能力 奋力争创五好园区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图读懂宁波
开发区
雾是怎么来的?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