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2022-06-09 08:35成传立赵端仪吴瑞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腺癌黏液影像学

成传立 王 益 赵端仪吴瑞乔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普外科(湖北 武汉 430064)

结直肠癌又称为大肠癌,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1]。近二十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老龄化[2-3]。对结直肠癌的准确诊断及评估其预后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有研究显示,肿瘤的预后与其病理组织学特性密切相关,若可从影像学上获取与病理组织类型相关的征象,评估其预后,可术前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4-5]。其中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结直肠癌的常用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就结直肠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影像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6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55.51±8.65)岁。

纳入标准: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等检查;免疫功能、血液系统正常;均经病理确诊,且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合并意识障碍、神经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异常者;依从性极差,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设备:西门子64排CT机。检查前清洁肠道,仰卧位。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100mA,扫描层厚为3mm,层间距3mm,螺距为0.8,扫描视野为14cm~16cm。平扫完成后,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 流率注射碘海醇80mL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肿瘤形态、位置、密度、有无转移、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等特征。分析结直肠癌CT征象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结直肠癌CT征象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黏液腺癌平扫、增强CT值均低于低分化腺癌和中高分化腺癌,增强扫描多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密度以增高为主,血管增粗多见,淋巴结转移及肝、肺等远处脏器转移较少见;低分化腺癌平扫、增强CT值高于黏液腺癌,低于中高分化腺癌,增强扫描多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密度以增高为主,血管增粗多见,无肝、肺等远处脏器转移;中高分化腺癌平扫、增强CT值均高于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增强扫描多均匀强化,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血管增粗、淋巴结转移及肝、肺等远处脏器转移较少见,三者平扫、增强CT值、周围脂肪密度、血管增粗及肿瘤强化形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出现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结直肠癌CT征象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n(%)]

2.2 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4。

患者女,37岁 因“间断性下腹部疼痛2月,大便次数增多1月余”。影像诊断:直肠MT并周围多发稍大淋巴结及周围脂肪侵润,CT平扫示:直肠下段管壁不均匀增粗,毛糙,管腔狭窄(图1),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2~图3),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可见多个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图4),增强扫描持续轻度强化。

3 讨 论

3.1 临床与病理结直肠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特征[6-7]。目前有关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认为可能与结肠腺瘤、食物和致癌物质、环境污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疾病早期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轻微症状,但不明显[8]。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癌(管状、乳头状,高、中、低分化三种);黏液腺癌,其中包括印戒细胞癌,是黏液性腺癌的特殊类型。高分化腺癌镜下表现为由大小不等且不规则的腺体构成的癌巢,部分可呈筛状结构。其癌组织可广泛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9-10]。中分化腺癌是由腺体和实体型癌巢混合而成,可呈团块状或条索状。低分化腺癌由实体型癌巢组成。高分化腺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中、低分化腺癌及黏膜腺癌低,预后相对较好;低分化癌则预后较差。而黏膜腺癌淋巴结、腹膜散播转移率较高,远期存活率较低[11-12]。

3.2 结直肠癌CT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黏液腺癌组平扫、增强CT值均低于中高分化组,增强扫描多不均匀强化。分析其原因主要为黏液腺癌中含有黏液的癌巢超过50%,其次印戒细胞癌中也含有大量黏液,故其CT值较实体型癌巢密度低,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Xia等[13]研究提示,与非黏液腺癌的结直肠癌比较,黏液腺癌以中青年人多见,淋巴结受累的几率较大。本研究未对其发病年龄进行分析,但本研究12例黏液腺癌患者经CT诊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CT上还可见其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部分血管增粗。

病理上,低分化腺癌实体型癌巢相对较中高分化腺癌多,但其MSCT表现,显示低分化腺癌平扫、增强CT值均低于中高分化腺癌,这可能是因为低分化腺癌出现坏死的几率较高[14-15]。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其淋巴结转移和肝、肺等远处脏器转移率与中高分化腺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低分化腺癌出现血管增粗、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肿瘤不均匀强化的几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显示其较高的恶性度及不良预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高分化腺癌平扫、增强的CT值均高于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因此,增强扫描后CT值较高的结直肠癌,病理上以中高分化腺癌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MSCT可有效显示结直肠癌的影像学特点,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其CT征象各具特异性。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的病理学类型。

猜你喜欢
腺癌黏液影像学
miRNA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在老年晚期肺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我国科学家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