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实验改进与教学探究

2022-06-10 11:55骆兴高,张传兵,刘铭峰
物理教学探讨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定性定量

骆兴高,张传兵,刘铭峰

摘   要:通过改进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将光的双缝干涉图样更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影响条纹间距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 并为理论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与双缝到屏的距离L、光的波长λ、双缝间距d的定量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关键词:双缝干涉;实验改进;定性;定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2)5-0013-3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是光的波动说的重要实验支持。本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清晰地展示双缝干涉实验现象。传统的双缝干涉实验一般采用现成的“激光光学演示器”,但此实验装置较为封闭,且教学时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装置和教学方法做了必要的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实验改进

(1)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我们采用常见的激光笔做光源,取材简易,学校容易配置;实验器材采用分立式组合的方式,使教学的现场感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定性、定量的实验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2)在光源和双缝之间加了一个玻璃圆柱体。让激光从圆柱体侧面射入,通过调整入射点和入射的角度,可将激光笔的光斑扩展(扩束),使原来呈点状的干涉图样,变为更清晰的条状干涉图样,与教材呈现的双缝干涉图样一致(图2)。

(3)利用摄像头或手机拍摄将干涉图样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同时,借助于同屏呈现的刻度尺,学生可以直接读出相应的实验数据,非常方便且可信。

2    教学探究

为使实验发挥更大的教学功能,除了改进实验装置,我们还注重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路径简述如下。

2.1    定性观察

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演示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双缝干涉条纹的特点(如明暗相间、等距排布),使他们对光的双缝干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物理表象。

改变实验条件,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对比发现:

(1)只改变光屏的位置,使双缝到光屏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干涉条纹间距Δx也随之变大。

(2)只改变双缝的间距,干涉条纹间距Δx也会相应变化。增大双缝的间距d,干涉条纹将变得更密,即干涉条纹间距Δx减小。

(3)采用不同的色光(即不同的波长λ),例如红光或绿光做光源,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相比之下,波长较短的绿光的干涉条纹要比红光的条纹密,即条纹间距更小。

2.2    学生猜想

通过上述定性的观察活动,学生得出影响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的因素有: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双缝的间距d以及光的波长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与上述因素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经过讨论,多数学生都会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直觉地认定: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可能与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以及光的波长λ成正比,而与双缝的间距d成反比。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需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实验来检验论证。

2.3    定量探究

考虑到影响干涉条纹间距的相关变量较多,启发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讨论完善后让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协作完成。

(1)探究Δx与L的关系

采用红光照射间距为0.20 mm的双缝,逐次移动光屏改变位置,并用卷尺测量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L。同时,利用附加在光屏上的毫米刻度尺,测出相应的干涉条纹间距Δx。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读取5个条纹的总间距,再计算得到相邻条纹的间距。学生现场测量的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得,随着双缝到光屏距离L的增加,干涉条纹间距Δx也逐渐增大。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两者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Excel 工作表格绘图功能,作出Δx-L图像(图3),得到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说明二者呈正比关系。

(2)探究Δx与d的关系

保持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一定,用红光分别去照射间距各为0.20 mm和0.25 mm的双縫,将所成的干涉图像依次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分别测出5个条纹间距的宽度,进而计算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干涉条纹间距Δx随着双缝间距d的增大而减小,并且Δx与d的乘积相等,由此可推测两者呈反比关系。

(3)探究Δx与λ的关系

保持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一定,采用波长为660 nm的红色激光和波长为532 nm的绿色激光,分别去照射间距同为0.25 mm的双缝,将所成的干涉图像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干涉条纹间距Δx随着入射光波长λ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发现,Δx与λ的比值近似相等,这也佐证了干涉条纹间距Δx与波长λ的正比关系。

通过上述实验,说明我们对于光的双缝干涉条纹规律的猜想是正确合理的。

2.4    理论推导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所言:“科学是用理论和实验这两只脚前进的”。科学家探究科学规律是如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亦是如此。在经历上述实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与双缝到屏的距离L、光的波长λ、双缝间距d的定量关系(推导过程从略)。

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一切知识,惟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的过程[1]。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就是力求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起点,通过尽可能真实的实验情境,让他们面对原始的问题,并且以情境化任务为驱动,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阶水平,通过“知识重演”最终获得真知。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培育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栏目编辑    赵保钢)316269DF-501A-4410-851B-AE44F7F4AB8D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定性定量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优化实验提高效率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改进建议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