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的追梦人

2022-06-10 10:15李金富沈群英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化生态制度

李金富 沈群英

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不仅是一所历经时代变迁、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也是一所与时俱进、生机勃发的新时代省级实验小学。学校秉持“构筑教育生态化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将“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开掘学校可持续发展空间”作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生态教育,生生不息”的办学特色。今天我们走进校园,请学校校长兼书记张雪忠先生回顾学校推进生态教育的串串汗涔涔的足迹、畅谈绿色生态教育梦。

笔者:首先感谢张校长接受我刊的采访。我们知道“生态教育”是芦墟实小的文化名片,我更想知道是什么促使学校将其定位为办学特色并着力打造的呢?

张校长:芦墟实验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位于江浙沪交界处的汾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这里经济发达,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历届领导都很关注环境问题,并在学生中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早在2003年,我校就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并获得第七届地球奖。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我校更是紧扣生态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努力将生态教育的种子播撒、根植到学生的心田,融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不断成长。

在开展生态教育之初,我们也作了调研: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然而文化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崛起没有同步跟进,区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对薄弱,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匹配、不协调,使正处于认知、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不能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怎样使我们学校的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将“生态教育”作为研究课题,为学校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研究空间。经过几届领导班子和几代老师二十年的接续努力、不断探索总结,形成并固化了芦墟实验小学“生态教育,生生不息”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也是我们的生态教育梦想。

笔者:那么学校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践行生态教育梦想的呢?

张校长:首先,我们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是实施生态教育的基础,对特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教育环境越来越生态化,越来越和谐自然。走进我们的校园,就如同走进了绿色的世界,和谐、清新,置身其中,一种人与自然不可或缺的情愫油然而生。校园生态化环境的构建是匠心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真正使学生从中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与文化交往。

同时,学校在“生态教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聚焦生态教育文化、生态课堂研究,严格抓好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高效生态课堂为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各教研组每周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学期初制订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中心议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每一堂课,积极开展評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

学校还通过各种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通过教育理论学习、读书感悟分享、聆听专家讲座、师徒结对、课堂展示等活动,开展“研修中提升,实践中进步”研修活动,做到活动前点名、活动后写体会、活动结束作阶段性总结等,加快我校教师的成长。

笔者:走进校园犹如置身画中,吸引我的不仅是很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景点和浓浓的生态教育氛围。我还注意到学校的长廊里张贴着很多制度,也更想了解这些制度背后的故事。

张校长:我们学校的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亭台楼阁相映成趣,鸟语花香陶冶性情,一个个生态教育的特色景点更使校园环境处处生辉。我们有“分湖百草园”,它占地近百平方米,里面种植着上百种常见的药草,为人展示着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同学们参与管理,并以此为基地,开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活动,正是由于这个绿色基地的独特性,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亲近了自然,这也是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初衷:情感第一,认知第二。

一走进校门,你看到的是“永鼎环保园”,它是在江苏永鼎集团资助下建立起来的,它的主体建筑:欧罗式的牌楼,有六根罗马柱和五个门洞,寓意“6·5世界环境日”,牌楼上有四个绿色大字“地球之友”,体现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地球的朋友之意。

还有环保长廊、绿色地球村村部、湿地现场、艺术长廊、永鼎书苑、绿色书亭等特色景点,为学校环境教育增添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生态教育”已经融入了校园的各个楼层,各个角落,融入了师生工作学习的各个空间……

我们认为制度是走向文化的必经之路,文化悄悄地在制度中生成。我校为切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教育”,制定了许多“特色制度”,为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机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这一本本小册子图文并茂,是我们规范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制度,这些制度是学生环保行为的向导和良师,在制度中学生们明辨是非,在这些制度中学生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环保行为规范,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在制度中悄然生成,学生们的生态伦理观在制度中渐渐形成。除了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我们还制定了明确教师教育目的制度:“生态教育渗透课堂评优制度”“生态教育论文评比制度”“生态教育教案与案例评选制度”……这些特色制度使教师们更加主动地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像3月12日的植树节,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10月10日的世界粮食日……这些节日也许在其他学校不会受到相当的重视,但在我校,这些节日也成了学校特色制度的一部分,它们是全校师生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重要契机。而植树节的种树活动、无烟日的禁烟活动、粮食日的节粮活动、“爱鸟周”的广播评比……更成了常办常新的保留节目,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丰富了师生的节日生活。6F173DBC-5E0E-4456-8EDA-520B1FEBBD37

笔者:学校在生态教育氛围的创设上确实是做到了全方位、立体化。那么学校又是如何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在生态教育中的发展呢?

张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是一种生态选择。我们融合人文,关注生命、关注生活,让鲜活的个性在生态化的环境中可持续地发展。

在生态教育的实施中,我们学会了更加关注生命,敬畏生命,以此来重建生态化的师生关系,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我们坚信:这样的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才能让生命绽放灿烂。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体现。

一、在课程中体现

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融入课程,才能持续发展,在课程中我们融入教育生态化理念,構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始终把“孩子的你快乐,老师的我也快乐”当作教学的准则。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要时刻以灵性的创意去构建人性的生态课堂:让其在宽松的人文环境中,在平等的自由氛围里,感受安全与自由,沐浴被尊重与被关爱。同时,我们努力尝试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尽自己所能,提升孩子们的生活境界,不断地指导它,丰富它,充盈它,让我们的孩子倘徉课堂的“人性空间”,处处给孩子以幸福。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富有而又极其脆弱的心灵,他们需要做教师的我们给孩子以全面的呵护:向孩子的心灵播洒阳光。我们将此作为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紧循“面向每一个孩子,面向孩子的每一个方面”这一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课堂上,给孩子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搭建多样的实践舞台,让我们的孩子笃信“一切皆有可能”。

不论是独立设课的“校本课程——生态教育课”,还是“生态意识浸润其中”的“各学科渗透”,或是“山歌、漫画”等微型课程,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都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生态教育我们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不失时机地引导:白色污染破坏环境,可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巨大危害,并拒绝使用呢?数学课上老师引导大家统计“快餐店外送快餐盒的数量”,计算、汇总,数据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而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平等的自由的氛围中,孩子们感受的是安全与自由,自信与独立。

二、在实践中体验

我们的生态教育绝不停留在纸页间,决不停留在“知道”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性,体验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不论是校内的项目研究,还是校外的实践探究,活动的发起者、计划者、实施者都是学生,而教师只是个服务者,为学生创设实践条件、为学生联系实践场地、为学生奠定交流平台,或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适当的引领和指导,发挥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它、挖掘它,让学生超越自我。

“分湖百草园”美名远扬,而其中125种草药的种植、管理均由学生负责,他们每周一次集中活动,每天轮流由学生除草、浇水,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教师则是把握各种契机,想方设法向孩子们传递爱的信息,传递赞美的信息,事事给孩子以机会。

我们的生态教育更加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还关注生活,重建生态化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的视角越过小小校园,投向家庭,投向整个社会。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将生态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通过影响家庭来影响社会,是我们关注生活的策略。学校每年举行“我与父母谈环保”活动,由学生带动家庭,向家庭宣传环保知识,由家长完成知识测试,由家长向学校反馈意见和建议。我们还利用环境节日到企业、街头宣讲,将活动向社会作最大程度的延伸。走向生活的生态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宗旨,是教育的真正归宿。

学校实施生态教育,我们着眼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教育,也是为了我们这所百年老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教学改革为本,立足校本,立足人本,走教育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笔者: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从建立实施生态教育的雏形,到成为生态教育的特色学校;实施生态教育考虑的并不是学生六年的小学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六年生态教育的浸润,让每个毕业生都成为一名具有生态梦想和生态情怀的生态公民。历经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正逐步向可持续的目标奋进。

感谢张校长的交流与分享。也祝福您和芦墟实验小学生态教育之路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中越走越宽。

◆本期访谈嘉宾人物小传

张雪忠,男,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2015年8月任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校长,现为校长兼书记。

担任校长以来,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展生态教育的探索活动,以生态文化立校,以生态课程育人,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近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其中《生态课堂的要义与建构途径》《文化立校、科研兴师、课程育人》等文章在学术刊物发表,获得好评。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等荣誉。6F173DBC-5E0E-4456-8EDA-520B1FEBBD37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生态制度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某些单位的制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