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传染病学习扩充情景素材

2022-06-10 02:53王婷林忆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葛洪传染病学生

王婷 林忆平

针对《肘后救卒方》与《千金方》这两本典经中关于传染病类别、预防、治疗等内容,将古时对传染病的认识与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与免疫的学习联系起来,作为课本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医学家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的重大成就,形成中医是科学医学的基本概念,加深学生对中医知识及中医精神的认识。

通过对古代传染病防治的学习,掌握“病原体”“传染”“传染源”等重要概念,进而关注人类治疗传染病的发展方向,并认识到防治传染病对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初步掌握防控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1.中医典经简介

1.1《肘后救卒方》

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是一本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名著,是古代影响较大的急诊医学方书,其中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内、外、皮肤、五官及传染病诸科。(后文中简称为《肘后方》)《肘后方》原有86篇,后陶弘景修订时合并为79篇,并增补22篇。《肘后救卒方》成著于汉晋时期,当时医药方书众多,葛洪曾言“将近千卷”,但是当时的医药方书在急症治疗方面很不完备,且急症用的药材又多又皆是昂贵的药,非寻常百姓能够用得起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葛洪奔走于华夏九州之中,收集整理各类药方并整理成书。《内篇·杂应》中写道:“《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皆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肘后救卒方》断论精辟,是葛洪的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中医文献的一重要典籍。

1.2《千金方》

《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学典著,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统称。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千金贵,一方济之,得逾于此”,所以用千金命名,《千金方》共22卷,是由孙思邈所著,包含了草本制药、儿科、妇科、内科等等一系列内容,是一部有较高医学价值的中医著作。《千金方》中涉及到的传染病有16种之多,如痢疾、百日咳、霍乱等等,提出了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及传染病防治的办法,都值得后世借鉴。

2.作者简介

2.1葛洪生平

《晋书·葛洪传》中说到,葛洪生于晋太康五年(284年),卒于晋兴宁元年(363年)。葛洪在《自叙》中说:“先其葛天氏,盖古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葛洪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为贵族,食封葛地,因以为姓。葛洪的祖父好修神仙术,同时也兼修医术,是当时道教的名士,葛洪受其祖父的影响颇深,传承道教,一生宣扬道教救世说,继承宗教医学,将医学作为具体的救世和传教的手段。葛洪强调为道者必修医,形成了自己医当惠民的道德观、以气为本神形合一的生命观、无道素病和内外合致的疾病观以及救萌芽的防治观。

2.2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生于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朝永淳元年(682年),他的一生精彩纷呈,是中国医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重要人物。孙思邈又称“孙处士”,儒家敬他为“鸿儒”,佛家称他为“居士”,道家奉他为“真人”,而他更加广为人知的是他在医药界的美称——“药王”。

3.中医中的传染病

3.1温病

在《肘后方》中,将外感内热分为伤寒、时气、瘟疫三种,其中瘟疫又称为温病,云“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这句话总结了温病是指感染温毒疠气所致的传染性疾病,这里的疠气当时是指一种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的物质,即“毒”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原体。《千金方》中伤寒方也记载了瘟疫病的相关内容,其中将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采用汤药、针灸的方法治疗。在治疗这几种相似的疾病时,葛洪之前的医师大多都采用相同的药方相同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并不对症,所以药用的多且贵,效果还欠佳。葛洪就这种情况提出了根据病症的不同时间阶段,分层治疗(循日辩症)的理论,强调疾病的分期治疗,如初期邪气外入,此时应解表邪;中期清热;后期有多种症状,应该对症下药,放到当今医学界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2痢疾

葛洪在《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中,明确提出了发热的症状没有解决,痢疾就会致人死亡(热病不解而痢因笃欲死),和毒病发作的时候伴随着发热、肚子痛、腹泻的症状(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等认识,认为痢疾就是受外界的时气、疠气感染所导致的传染性温病,有发热、腹痛、下赤脓血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指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在《千金方》中指出本病“下痢脓血”“下重腹痛”等症状,并提出用白头翁汤、苦参橘皮汤等药剂治疗。在《肘后方》中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清热解毒、凉血积除为主,用七物升麻汤(七物:黄连、黄柏、升麻、当归、芍药、肉桂、甘草)治疗。

3.3虏黄病

“虏黄病”是《肘后方》中首次出现的病名,其中对此病的描述为“比岁又有虏黄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认为虏黄病也是由于外界时邪、疠气感染所致的身体、眼睛和皮肤都发黄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也就是现在的急性传染性黄疸性肝炎。《千金要方》中有“时病急黄并瘴疠疫气”等记载,描写了虏黄病的发热、黄疸的症状和传染流行的特点。《肘后方》中对此病分阶段用药,先用栀子豉汤清热解表,再用陈蒿汤利胆消炎,最后黄连解毒汤或栀子柏皮汤清热解毒。对于此症,葛洪还提出了刺络放血疗法,说如果病已经到晚期,可以看病人舌下两边有泛白的血管,用芦刀把血管割破,流出几升紫色血液,就好了。(若已深,应看其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芦刀割破之,紫血出数升,亦歇。)

3.4麻风病

虽然在《肘后方》中对麻风病的症状有所记录,但是并未总结概括成类,在《千金方》中卷二十三痔漏方中專用“恶疾大风”对麻风病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如何调理做了详细的专题论述,并提出用豆治恶疾方、岐伯圣神散等药方进行治疗。

3.5痨瘵病(肺结核)

在《肘后方》中言“尸注”,现在解为结核病,但是并不十分准确,古代的结核病大都称作“痨瘵”,“尸注”不仅仅是指结核病,还包含了其他具有传染性的虫病。在《千金方》中明确指出痨瘵(指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称“肺痨”)之病在于肺,并且提出这种咯血吐血的疾病有强烈的传染性。5D69B603-520B-4699-9A40-33D355244244

4.古代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简陋,药物不足且昂贵,传染病一旦发生很难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发生传染病犹如人间地狱,尸横遍野。葛洪游走于民间,认识到了传染病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也深度钻研了防治的办法,他把消毒隔离作为传染病预防的关键。

4.1涂抹法

把对应的药物涂抹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表面,辟温气就把雄黄散涂抹在额头、人中、耳门,将温病粉涂抹全身。雄黄散与温病粉含有汞等杀菌抑菌成分,涂在皮肤上不易挥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抑制、杀灭细菌,防治疾病感染与传播。

4.2熏蒸法

熏蒸法是指焚烧对应的药物或者用水浸泡药物加热产生的气体对一定空间进行消毒的办法。葛洪、孙思邈用于熏蒸的药物有太乙流金散、辟温杀鬼丸、虎头杀鬼丸等,在疫病爆发的时候焚烧。对于已经感染的病人,在其病床四个角落焚烧艾草。现代研究表明,硫磺、艾叶焚烧确实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预防一些空气为媒介的传染病。

4.3佩挂法

佩挂法是指佩戴含有中医有效成分的药材,通过释放气味和中药成分来防治疫病的方法,是中医特有的防疫方法,到现代仍在延续使用。葛洪所用的药主要是朱砂、白矾、雄黄等。

4.4隔离法

葛洪主张用绳子把病人的住所墙壁围起来,并且打好节(以绳度所住户中壁,屈绳结之),是把患者隔离起来,让其他人不能接近患者,达到阻断传染的目的。葛洪后来还提出把患者送入深山隔离的办法,这对于当时预防疾病传染是最有效的方法,后来这种隔离患病之人的办法就一直流传沿用下来。孙思邈在治疗麻风病时,也是使用把患者送入深山(使病士入山)的方法,通过隔离传染源来预防疾病传染。

4.5卫生习惯

孙思邈当时还提出预防传染病要从自身饮食生活的习惯入手,提倡不要吃生肉(勿食生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常习不唾地),不吃生菜、生米(勿食生菜、生米),吃完饭要漱口(食毕当嗽口),一切肉类都要煮熟才能吃(一切肉惟须煮烂)等见解,这些习惯在现代社会也在沿用,确实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5.古代传染病防治作为情景素材在生物课本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在概念6:人体通过免疫抵抗疾病的侵袭,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能够促进机体健康。这一概念中其次位概念要求学生能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说出传染病的多种传播途径、说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为了更好地完成本主题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入以上情景素材,《千金方》与《肘后方》中有许多我国古代传染病介绍以及预防与治疗方面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这两本书中内容,将“病原体”“传染”“传染源”等重要概念对应文献中的概念,给学生加深影响。

5.1中医传染病知识作为情景素材的应用实例

5.1.1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生物传染病与免疫一节内容要求形成传染病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重要概念,其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乐于结合现实生活的情景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可以引入中医传染病防治的真实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對于传染病防控方式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医知识及中医精神的认识。在传染病这一章节的传染病预防措施板块中,可以加入电影《大明劫》片段作为情景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肘后方》《千金方》中的知识,扮演医生吴又可治疗电影场景中的传染病,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

5.1.2教学过程

5.1.2.1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传染病预防措施板块以《大明劫》电影片段作故事导入(视频见二维码),学习该板块前请同学阅读《肘后方》《千金方》情景素材,之后播放视频。看完视频老师再提问:“如果你是吴又可,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控制这场瘟疫?”并请同学们分析采取对应防治手段的原因及预期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使同学们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厘清传染病防治手段和传染病传播途径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要防控传染病就要切断其传播的途径这一防治观念。

5.1.2.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我是小医生”游戏。老师把班上的同学分为两组,组内一个人扮演医生吴又可,其余的同学扮演病人,老师给扮演病人的同学不同症状的剧本,请“医生”为另外一组的“病人”看病并填写诊断表(见下图)。“医生”通过病情线索结合情景素材总结出传染病特征,并对特征进行归纳,对病人分类,通过归纳分析发现传染病有不同的类型,但是都是由外界疠气引起的且有传播的特性,然后师生一起概括总结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最后由老师为两组的“医生”诊单评分,选出优胜小组。

设计意图: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己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游戏与情景素材的结合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生动直接,同时将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

5.1.2.3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总结本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最后总结古代医学家治疗传染病的不易以及中医传承的践行精神,让同学们建立对中医、中医精神的基础认知,达到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5.2学习中医知识情景素材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中学课程目标出发,学习中医中传染病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学习防治传染病知识本身,也能给学生建立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中医观;让学生初步具有鉴别和利用国内外图文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在中国接受了基础教育的人建立这样的认识:中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流传至今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结果;中医的发展是经过积累而形成的治疗方法;中医的理论会随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王婷,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生物)。】5D69B603-520B-4699-9A40-33D355244244

猜你喜欢
葛洪传染病学生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赶不走的学生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学生写话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传染病
聪明的学生等
宠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