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策略

2022-06-10 02:57盛朱恒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语文

盛朱恒

近年来学生课业压力过重的问题突出,国家审时度势推出“双减”政策。然而在乡村学校中,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大多数依然传统落后,急需变革。因此,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与练习设计的变革做起,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提质增效,切实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当前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乡村教学一直是普罗大众热议的中心,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也有目共睹,但乡村与城镇间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在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往往人才较为匮乏,信息相对较为闭塞,教学设备较为老旧,教学手段也趋于简单,乡村初中生源多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落后,甚至严重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较差,对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将语文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而忽略情感目标,最显著的便是乡村初中语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此,乡村初中语文教学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如何做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如何实现基于乡村初中语文教学所依赖的有限条件,尽可能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减”。针对以上情况,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亟待革新,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急需变革,作业练习设计也必将与时俱进。

二、“双减”背景下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变革

首先,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更会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在“双减”背景下,偏传统的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理念革新是迫在眉睫的。需要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初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讲求“兴趣”“平等”与“关爱”。同时,要结合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生源实际,在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从规定走向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厌倦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传统的乡村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犹如标准化工厂,只通过模式化的教学流程,机械化地将知识进行灌输,只生产标准化“速成品”,而让学生喜欢上初中语文的关键还是“兴趣”,作为乡村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去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我所能地去将枯燥的知识以新的形式来展现。例如我在教学国标版七年级语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课时,学生因为缺乏历史知识,并且由于年龄的关系,很难对辛弃疾的遭遇产生共鸣,我于是便将南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引入课堂,从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再到波澜壮阔的“宋元战争”,学生的注意力立马被调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语文知识,并且拓展了知识面,逐渐发现初中语文课文背后丰富的人文韵味。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足以可见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激趣也就成为乡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定海神针”。

2.从命令走向尊重

在初中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身心成长,因为大部分初中学生面临着青春期,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同时又因为身处乡村,学生往往会比城市中的学生更为早熟,并且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因为乡村学生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往往很难去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该情绪的出现无疑会成为课堂的阻力。作为一名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更多地关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通过语文教师所擅长的人文关怀,将阻力化为动力,使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语文学习的助推器。例如日常初中语文教学中,尽量少用命令性的词汇,多使用平等礼貌用语,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也要放下姿态,尝试与他们进行平等沟通。所谓“听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搭建了一座桥梁。

3.从师尊走向关爱

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在教学环节之中,生活中的“关爱”可能更让学生触动,这需要乡村教师多去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因为在教学环节之外的“关爱”会让他们认为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善意。小J是我班上的学生,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从小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督促,导致他生活与学习习惯较差。某天早晨,我发现他在走廊上被值班老师教育,我便带他去到旁边空教室,得知他因迟到而被罚,我在批评他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同时,得知他连早饭也没来得及吃,就将我自己的早饭赠予他,他捧着早饭,边吃边落泪。一段时间后,我惊讶地发现,小J在我初中语文课上积极性极高,语文成绩也在稳步上升。这其中“关爱”就是那把打开初中语文学习之门的宝贵钥匙。

三、“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乡村有限的资源与条件与“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并不优良的条件来创造一节优质的乡村初中语文课堂,笔者以为需要从“内容变革”“情境创设”与“秩序创建”三大方面入手。

1.内容变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元素是教材、学生与教师,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尤其是乡村学校,学生由于阅读能力差,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偏弱,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及时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我在教学国标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根据自己班级学生领悟力较差的特点,大胆改变了文本开启与讲授的内容,而是创新性地将老师作为文本中的“一个骗子”,将老师代入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演绎,使得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以此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性格,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只是呈现一个例子,并不是固化的,需要教师以敏锐的视角去发掘文本、观察课堂、关注学生,从而能及时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创新。

2.情境创设

由于乡村初中学生普遍阅读量少,面对语文这种需要文学知识储备的学科,往往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盲区”。作为乡村初中语文教师,乡村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们因“知识盲区”所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应该做到尽可能地耐心解释。又因“双减”背景下需要做到提质增效,如果纯粹依靠抽象的语言,往往无法去真正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就会使语文教学重新回到机械化的训练中,此时就需要具体直观的“情景创设”,化抽象为具象,以具象可理解的内容来逐步激发、引导学生建立抽象的语文知识体系。例如我在教学国标版七年级语文《狼》一课时,学生对于文言文难以理解,文中字词较为复杂,该课刚开始学习学生普遍兴趣较低,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如若进行机械记忆,这节课的意义就不言而喻。我于是便要求几位文言文基础较好的女同学和几位善于表达、较为活泼的男同學,一边由女同学进行翻译,一边由男同学模仿课文中狼的动作,通过动作情境来反映文本中的知识,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较多同学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去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内容。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

3.秩序建立

在乡村学校,学生们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较差,课堂较为容易出现吵闹等现象,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阻碍。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秩序的建立极为重要,但合理教学秩序的建立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深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了解个体学生的情况,因此“因材”立“制”是关键。例如我的班级中,小X在课堂上喜欢插嘴,批评多次无效后,我便与他私底下进行交流,我发现,小X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我便与他有了一个约定,在课堂上不讲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否则便让他在语文课前向全班展示背诵经典古诗,他欣然接受。起初,他还是没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于是甘愿受罚,但几次以后,他逐渐改正了自己乱插嘴的毛病,并且在古诗词默写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可谓“一石二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秩序的建立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立规矩”,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去观察并分析每一位“捣乱”学生的问题根源,去创建既有助于学习,又比较人性化的惩戒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遵守课堂秩序,又能弥补初中语文学习的短板,何乐而不为?

四、“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初中语文练习的变革

“双减”背景下,作业与练习要做到量少质优,对于乡村学校初中语文来讲,难度不言而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初中语文练习设计中,尝试以“多样性”“个体性”“趣味性”三管齐下,来提升乡村学生语文练习的有效性。

1.语文练习方式要具有多样性

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简单的读写结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效率并不高,往往还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倦怠的负面影响,此时更多的需要多样化的作业来巩固语文知识。我尝试将传统的初中语文作业练习转变为口语化的练习,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增强自身的语言逻辑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感,带来的效果可能远远大于传统的作业形式。例如我在教学国标版七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以这首现代诗为题材,在班里举办朗诵大赛。学生通过朗诵来增强语感,品味语言,老师则在边上指导朗诵技巧,同时与学生一起赏析语言。运用诵读竞赛的形式来激发该学段孩子的积极性,呈现了初中语文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2.语文练习要关注个体性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双减”背景下,也只有关注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在乡村,留守儿童现象屡见不鲜,并且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往往给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因而个体差异性往往是众多乡村老师所忽略的,传统的个体性只强调课堂教学,但在乡村学校,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视角放大,还要去关注作业设计是否适合每一个个体。例如初中语文有很多需要背诵的课文,笔者面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往往会采用默写的形式,一方面能够促进背诵,另一方面也能够校正学生的错别字。而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在背诵时,笔者会不断提出一些偏理解性的问题,在背诵的同时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得好学生的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过渡。关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不断去理解和付出,不断更新练习设计的方法和要求,做好学生语文练习的“私人订制”,针对性地提高初中语文练习效率。

3.语文练习讲解要趋于趣味性

传统初中语文练习的内容与方式较为枯燥单一,学生在语文练习课中容易走神,那初中语文练习的趣味性要凸显,如何尽最大的可能去凸显初中语文练习的趣味性?笔者在初中语文练习的讲解中,既要讲求讲解效率,又需要适度增添趣味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课外阅读《厨王》中一道练习题“他走的笔直而又歪斜”,许多学生面对这看似矛盾的语句,直呼无法理解。此时,笔者将这句话进行拆分,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笔直”,再去理解文本背景是冬天,天寒地冻下人受冷而“歪斜”。笔者见学生对单纯的讲解还不能理解,便又加入了动作,语文练习中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往往会是理解的关键,通过教师的趣味讲解,既提升了阅读练习题讲解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文本难点理解的同时,能够让他们有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面对教学条件与生源都较差的实际情况,乡村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戰,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做到提质增效,这是现如今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语文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