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022-06-10 03:10周佳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核心学科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增强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效果,有效地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目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内涵的界定、培养路径的研究三个方面,已有研究存在研究起步较晚,且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持、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的不足之处,研究认为,未来研究应关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开展生命教育以及结合新背景等方面。

一、研究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和课外辅导负担,也让教育者从繁重的作业中走出来,更加关注教育本身。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教育部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价值追求,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其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在作业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也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落实”双减“政策,需要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能助力“双减”政策的实施。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数据来源

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对有关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与统计。以“核心素养”并含“思想政治”进行搜索,时间为2016—2021年,共检索出865篇。其中学术期刊171篇,学位论文192篇,会议24篇,特色期刊478篇。对阅读文献进行逐一分析和整理后,全面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动态,了解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文献年度分布统计图

就文献的时间分布而言,检索显示,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研究始于2016年,较早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是2016年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撰写的《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一文。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2019年达到了峰值,相关文献共有248篇,以该年为分界点,2016—2019年呈现迅猛上升趋势,2019—2021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文献数量总体上仍然保持在百篇以上。今年,随着“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预计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献数量会不断增加,具体如下图所示:

2.文献内容分析与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内涵的界定以及培养路径研究三个方面。

(1)国内外核心素养现状研究

在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各个国家都把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动力,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差异。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终身学习为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

②OECD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具体来说,OECD从个人社会生活需求与社会愿景为出发点,构建了以反思为核心的“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自主地行动”和“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框架。

③新加坡以核心价值观为取向

新加坡以培养完善品德的人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新加坡提出的21世纪素养结构模型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建构了“价值观素养”“社交与情绪素养”和“21世纪特殊素养”的三维框架。

由此可见,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以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核心素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协调人和人、人与社会关系。

在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探讨经历了从对国外相关理念的研究到结合我国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对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林崇德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缘由有三:一是呼应21世纪挑战,二是素质教育改革引领,三是深度教学必然导向。邵朝友则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标准基本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的思路。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

对于其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邱斌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化,是指学生在经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后所生成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在众多的观点中,主流观点是以朱明光为代表的四要素说,他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组成。崔潇则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法治教育、价值引导、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思维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E7FADAE-84AC-4018-96D4-3CA7FEBCE3C3

(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学者们十分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归纳总结后,将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社会导向以及学生导向这几个方面。

①教学实践

不少学者认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双减”的背景下,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田建军认为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以西安某中学通过开展模拟政协、旁听刑事审判和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严宏亮认为,以议题为载体进行活动型课程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之一,这也为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借鉴。陈式华认为项目式学习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出思想政治学科项目式学习由八大要素构成。

②教学评价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研究成果较少。为了改变传统通过作业和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陈友芳认为要使得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好用管用,就需要研制出一套高质量的学业质量标准。她主张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考量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于教学评价,要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出发,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③社会导向

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培养,我们要关注到“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其中一线教师杨徐欣认为教师可以时政热点为载体拓展核心素养教育阵地,引导高中生了解政治学科及政治事务的本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宏观层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着的实际社会,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④学生导向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压力。周爱红认为要以“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真情投入,引领学生政治认同;寓情于理,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情法冲突,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情感升华,勇于担当,引领学生公共参与。以学生为導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希望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从文献发布的时间和数量上来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较晚,文献数量较多但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其次,从内涵界定方面,已有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定义,但割裂了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已有研究较少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对核心素养进行解读,缺乏相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支持。最后,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核心素养在与思想政治学科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已有研究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研究缺乏多样性,缺乏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无法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已有研究基本围绕思想政治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展开,范围较为局限,不够系统和完整。

(二)研究展望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核心素养落实更具实操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必须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法,有效建立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的较多,很少关注到微观层面和实践层面,较少与学校办学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理论较丰富,但很多概念过于空泛,未能很好地与各个阶段、地区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培养路径方面的研究应更加具体的与学校和教学相结合,以核心素养赋能课堂教学;学校方面也应该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使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更具实操性。

2.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有研究对思想政治学科评价体系的研究数量较少且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能仅仅将学科知识作为评价内容,只关注作业分数和学习成绩。而本次“双减”政策的根源之一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随着对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减轻,开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高效率评价体系。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等评价指标,转向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健全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落实“双减”工作要求,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展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核心素养之根,是一种围绕着人的生命所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因此,在关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双减”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通过一系列的减负措施,减轻当代学生的压力,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去关注自身的发展、了解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回归自我中丰富生命的体验。

4.核心素养与新背景相结合

目前,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范围局限在学校中,未能够关注到核心素养在培养过程中家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21年10月公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了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生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家庭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于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家校合作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能够更加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周佳丽,目前于杭州师范大学就读学科思政,硕士,以思政教育为研究方向。)7E7FADAE-84AC-4018-96D4-3CA7FEBCE3C3

猜你喜欢
双减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