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预习策略的研究

2022-06-10 03:31史梦静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课文语文

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和教师忽略预习的重要地位,轻视预习任务;教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弱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采用“题海式”战术,进行大量重复练习等。落实“双减”任务,我们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做好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工作,“回归教育本真”。

预习策略即教师以课文为出发点,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实情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预习,教师在指导预习过程中形成优化学生的小语文学习过程的策略,设计小学语文预习实施方案和评价预习的标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本文试图探究可行的符合“双减”政策背景,符合学生学情的预习策略,为小学中学段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关于预习的参考建议。

一、预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要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都深知就是要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围绕教学质量效益如何提升的总目标,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容易忽视: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就已经开始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教学进程应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个体差异性,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深入,为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提升创造条件。笔者现结合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二、小学语文预习策略探究

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在一次次预习和巩固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课堂默契,还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对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重视预习任务的布置

如何让学生重视预习的地位?首先要从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首先要做好预习工作,才能要求学生去做,研究教学案例、翻阅资料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备课准备前先思考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哪些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互助完成,哪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协助完成,在教学设计前安排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潛力,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很难的。这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和内容,让孩子按照学习规律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方法很多,但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读书的具体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具有时效性、阶段性的预习任务,高段和中段也有区别,起初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求不能太高,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去确定要求。

2.规范预习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多元化预习方法

教师根据学情,提出预习要求并规范常规性步骤,细化方法指导,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前对授课内容有所准备,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等。因此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拟定学习目标;预习需要完成的读写内容;关于本课查找的资料的方向等。学生按照提示对预习就有了目的,就不会存在“我不知道学什么”的情况。教师宜在教学活动之初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如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比如生字词语的认读与书写,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写作特点的归纳分析等),并对自学进行比较条理的整理等。当然,以上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查阅资料,从而保证不会因为预习不充分而影响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高效。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语文学习认知规律,介绍几种预习策略:

(1)“读”课文

“读”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大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读课文也需要细化步骤,首先先认读,第一次接触课文,读课文需尽量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遇到难以把握的字词可以先划出来,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

认读后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就需要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要求清清楚楚高声诵读。朗读有助于情感传递,使学生获得思想熏陶,在这一预习阶段中,需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认读时的错误改正过来,再尽量正确把握课文语调、语气。

第三步是反复朗读,这一部分可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听众对象、朗读次数等。学生可以将喜欢的课文段落或篇章读给同学、老师、家长听,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推敲句段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朗读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调整字/句朗读的声调,让朗读者、“听众”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涵,重视自身的情感体验。

(2)扫清自身障碍,读写结合

一旦学生切实履行前一步“读”的预习步骤,他就能在读第一遍课文时发现自己在“读”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遇到难以把握的字词可以先划出来再读,认读一遍后,学生可以采用查阅工具书,及时请教教师、同学、家长等基本方法扫清阅读障碍。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同样也要动笔。完成预习工作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文中圈画、标注上可以依靠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体悟。例如为完成“认读”课文这一初步预习任务,需要学生主动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如果遇到诗文,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划上停顿节奏等。到了朗读阶段,学生可以借助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为自己感到疑惑、好奇的词写上注释,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预习指导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这一阶段关注自身体会,完全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也不要操之过急,去寻求直接便捷的解答。等到上课的时候,再加以注意教学内容,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弄明白。

(3)拓展预习内容,敢于思考质疑831F05E5-BB0A-47CC-AB4E-2FE3DE67E75A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学习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阅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只有思考相结合才能创造更高效的学习成果。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已经产生自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应鼓励他们想一想,动手做一做这些思考题,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带着自己的思考成果参与课堂,能够大大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成为部分学生踮踮脚就能够触碰到的“苹果”,遇到和老师教学相悖的思考结果,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大胆分享,大胆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关注预习成果,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现代教育观念下,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的机会。预习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预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得到情感满足,才能爱上学习,预习作为学习的其中一个阶段也是一样,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从预习中得到情感和学习效果的多项收益,才能够不断强化预习。可开展一些关于预习方式的分享活动,让学生来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抓典型,树榜样,努力发现在良好课前预习习惯养成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奖励,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2)关注预习成果,利用课堂发挥预习实效

预习任务很难检验成果,这类任务并不像笔头作业的形式,学生在自学及交流、合作、互助学习活动结束后,往往需要教师的教学释疑、修正完善后才能得到展示、反馈。但如果布置了预习任务却不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预习环节的积极作用,学生就容易消极应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检验预习成果的方法有很多,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开展小组识字写字、诵读、背诵竞赛,增强学生自主意识、集体意识和预习积极性。

教师应给予学生在独立预习阶段充裕的时间,独立自学能够获得自主个性的感受、理解、思考、疑問、启发。上课前,教师可以就课题、作者、课文内容等问题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交流预习成果,能够为学生创造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这份作业与其他笔头作业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学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成果的展现方式丰富多样,有了课前这一准备步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也能不断提高。同时,这个表现机会对一些没认真预习的孩子是个督促,可强化学生的预习机制。汇报预习成果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范围、导向有一个大致了解,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后续课堂出现偏离主要内容,甚至难以掌握的情况。

每个学生能力不一,在平时语文词汇学习的基础训练中,涉及最多的就是能够认读、书写正确、理解词意。有些基础落后的同学在写字方面能力较弱,容易遗漏笔画、混淆部首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错误设计教学环节,如在课堂上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提示同学容易写错的字词,哪些部首容易写错等,再设计小组代表上台写写容易出错的字词,将课堂内容结合词汇预习任务,使学生强弱结合,共促成长。

就小学语文课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通常涵盖了对文本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文本情感的深度挖掘,写作特点的归纳分析以及写作方法的实际运用等,这些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听说读写综合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使课堂形式多样化,引领、指导、启发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或者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比等方法对所学进行更全面透彻地把握。课前预习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启动,也是在这一教学阶段与教师、文本进行交流提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对课堂的进程有清晰的把握,能够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产生的初步、浅显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适时的完善修正,并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升性的教学引导。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在预习的各阶段圈画的重点字词展开,挖掘学生产生情感的细节点,由此不断深入文本内涵。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鸟的天堂》文章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第一次去往“鸟的天堂”时,感受到的榕树之大,欣赏作者对榕树这一静态景物的描写,感悟自然景物的情趣。班里的一位同学在预习过程中圈画出来“逼”这个动词。课堂上学生勇于提问:“为什么船只靠近大榕树这一动作要用逼这个动词?”学生提问后,我立即意识到这是我备课时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动词的妙用。在班级同学共同的交流、探讨后,我们共同梳理出结论:面对即将到达的“鸟的天堂”,作者内心激动之情在船只靠近巨大的榕树时化作一份急迫、期待的心情。在写作上也体现了“由远及近”这一写作顺序。这一教学实践也让我知道:如果没有课前预习的思考和课堂实践的施行,很难让全班同学如此细致地体会到作者用词考究、情感丰富。课堂目标是促成学生学习文本时的综合能力实质性进步,是一个充满紧张思维的过程。因此这属于交流、碰撞、梳理、共享阶段,是个体思维与他人思维进行交流碰撞的阶段,也是课堂进入高潮的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交际表达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辅以有效的预习方式与策略。语文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的重要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与课前的衔接环境,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轻松的预习任务中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在提升小学语文预习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史梦静,中小学二级教师。)831F05E5-BB0A-47CC-AB4E-2FE3DE67E75A

猜你喜欢
双减课文语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