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2022-06-10 03:48李万章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利用创设情境

李万章

提问作为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良好的提问,能够带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利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提高其数学水平。本文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策略展开探究,以期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就目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表现为部分老师采取封闭式的问题,与学生之间开展单向的互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所提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了提问沦为形式。因此老师要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策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1.明确有效提问的特点

首先,启发性。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和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数学课堂当中,老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学习热情,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由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设置问题链,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提问的启发下,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提升其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样性。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复杂,所以这也就要求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更具多样性,能够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不同的题目类型。比如对于概念性的知识,老师可以选用描述性的问题来进行提问,对于几何知识,则要利用更为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象。老师要充分认知到提问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除了有正常的课堂提问之外,还可以利用反问、追问等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抽象知识,为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促进其知识内化。

2.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在数学教学中,相对于知识的灌输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要以此为目的,充分发挥出问题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总结环节的提问,则是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老师只有明确提问的目的,才能够利用问题更好地指引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明确老师提问的意图,在问题的回答中掌握重难点知识。

二、依据教材设计问题

1.结合生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性内容,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为数学融入更多的生活气息,从而遵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利用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趣味性,让学生基于问题的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水平。比如在教学公顷与平方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公頃与平方米的面积范围,老师可以结合这一图片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图片的辅助下,更好地感知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区别,加深其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设计练习题,从而将学生引入到熟悉的场景中,学会正确的使用公顷和平方米。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找准提问的时机,从教材这一载体完成问题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升其数学水平。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里,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水平。且教材当中的习题通常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因此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生成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所以老师除了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提问之外,还要针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提问,既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比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围绕教学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小数来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老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问题链中,让学生在计算小数的过程里,掌握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方法,在提问的支撑下,让学生能够经历知识的整个探索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老师的提问对象通常集中于数学水平比较好,或者愿意和老师进行互动的学生,这就造成提问的辐射面比较小,无法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要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借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独特之处,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生的特点和优势,给予学生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老师也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老师更要利用提问,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老师要融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够放下心中的戒备,大胆地和老师进行交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在课堂当中的行为。所以老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避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核心,单纯的依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屡次提及,要求老师要改变错误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提问中,老师要扩大提问的辐射面,尽可能地提问每一个学生,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问题的回答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构建起更为开放民主的数学课堂,比如对于数学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对于老师的提问,通常能够轻松回答,因此老师切忌过多的表扬,以助长学生的骄傲心理;对于数学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老师相对于其回答的结果来说,要更加关注其回答的态度,对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以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其在课堂中互动的主动性。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的方式,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放置于同一小组中,从而实现以优代差,不断缩短学生的差距,实现共同提高。老师还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等还有待提升,老师要包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

3.确保提问的公平性

在课堂提问当中,老师要利用不断的反思,查看提问是否合理,是否借由提问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反思查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提问能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在课堂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课前准备阶段,老师要通过反思,查看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回答中,提问是否具有公平性。老師要学会和学生之间换位思考,利用更为公平的提问,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完成之后,老师也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能够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在教学中不公平的问题,做好平衡工作,借由反思,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提问能力,充分发挥出提问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控能力上还有待提升,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因此老师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将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向学生展示出数学学习的魅力。所以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创设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你问我答、知识小能手等等活动,能够充分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新奇的学习体验感,提高其学习水平。比如在教学分数时,由于学生在此前没有接触过分数,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如果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思考如何分蛋糕,如何分西瓜等等,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去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提问,能够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

2.结合重难点知识

情境的创设致力于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教学品质和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确立创设情境的目的。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紧紧围绕重点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具有指明问题的作用,指出学生学习的方向。老师要充分认知到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专注力,活跃课堂氛围,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融进情境,进行对知识点的学习。因此要有重点地创设情境,利用最有代表性的方法呈现重要知识。而且在教学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提出问题的形式,对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点开展复习,进而帮助搞好巩固工作。紧紧围绕重要知识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突出数学课程的特性,根据情境的创设顺利完成教学总体目标,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融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难度适度、与学生水平恰当的问题情境。

3.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相连,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老师要借由对生活素材的引入,突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提问为学生构建起学习的框架,比如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等图形,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此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里,寻找生活中的梯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且做好记录工作,将其带到课堂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维,更好地了解到数学学习对于实际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图形特征的理解。

五、完善提问评价策略

1.丰富提问的评语

当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之后,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能够做到及时地反馈,但是其反馈的内容比较单薄,没有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老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度,利用良好的评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丰富自身的评语,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更加合适的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2.发挥教学反馈的积极作用

教学反馈包括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同时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学反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自觉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根据反馈,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程度,并且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中提问的频率,对于问题的表达等等是否合理,从而指导老师做好教学优化工作,利用问题充分地调动起参与活动的热情。老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正面性的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借由评价,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当然当发现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老师也要利用反馈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老师的评价也要具备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对于数学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老师的评价标准可以适当提高,而对于学困生则可以降低要求。老师要利用更加个性化的评价,精准地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提问,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提问能力,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调整提问的策略,利用高质量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起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

猜你喜欢
利用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画与理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