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是保障学业的基本条件

2022-06-10 03:48叶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心理健康

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是确保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前提。当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脆弱、抗挫力差,有不良的心理倾向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心理学教育、生命观教育、心理求助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辨识与调控能力,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但从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学生生理层面已经成熟,但心理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大学生心理失衡,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如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偏颇、对未来的焦虑等等,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危机。因此,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大学生积极面对学业、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措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当然,心理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比率相对很小,但其影响却很大。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时,一旦心理上难以承受,将会出现急性心理失衡状态,对自我、他人、社会都可能带来潜在危害。同时,大学阶段正是塑造世界观的关键期,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通识知识,学会辨识和调控不良心理问题,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从心理健康水平等级划分中,正常的心理水平应该是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学习力,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与同龄人相处能够做到自我情绪的调控等。出现轻度失调心理者,自我情绪不易调控,与他人相处存在一定困难。病态心理者,心理适应力严重失调,可能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甚至其他不良情绪。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重视不一、开展不平衡状况。一些院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课程、师资、教材,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完成相关课程;一些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来展开。由此,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完善,效果不理想。

(二)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保障大学生获得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通过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加自信、积极地应对不良心理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遇到失恋时,会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无法有效地疏解,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失恋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去化解,也将干扰自己的学业。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业演练活动,让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同学、室友、朋友等相互交往,交往中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他人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就能够给予心理危机学生充分的理解、陪伴和引导,帮助他人走出心理阴影。可见,学习和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于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减少心理危机扩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作用。另外,大学阶段的主业是学习,学习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又是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群体,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预防机制融入大学生学业体系中,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视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问题,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大学生不良心理危机,为大学生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缺失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大学生学业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必修课,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懂得心理学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防范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将重点放在了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上,对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措施关注不足。一些教材没有涉及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时,不了解、不懂心理危机的现象、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侧重于大学生人格、品行、人际关系、自我情绪调控等,有助于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心理危机具有隐蔽性,当一些大学生受到刺激出现心理危机倾向时,缺乏干预机制,可能会演变更严重的危机事件。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师资不足,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欠缺

在很多高校,相比心理健康教师,与心理危机相关的教师偏少,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效。很多院校都开设心理学课程,拥有较多的心理学师资。但在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方面,具备专业化的教师不多,一些心理学教师兼任心理危机干预指导课程,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心理学教师不能真正胜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另外,一些高校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师资短缺,由辅导员、院系其他教师兼任,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也给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隐患。

(三)对心理危机干预宣传不足,大学生不了解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知识学习活动,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宣传。但对于广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固然重要,但对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宣传不足,学生也不了解。据相关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对“心理危机”的症状、特点、应对措施认知经验不足。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高校出现了多起自杀事件,说明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通识课程教育

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主要讲解与大学生人格、品格、人际关系、压力管理、情绪调控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利用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该课程的实施,一方面提高大學心理保健、增强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增进人际沟通,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另一方面融入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技能,让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客观评价自我,悦纳自己。在遇到困惑、挫折时,能够从心理上做到自我调适,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增强进取精神。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

(二)生命观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观教育主要让大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探索生命,明白生命的价值。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放弃生命,更不能伤害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放弃生命,就等于失去一切,给自己的亲人带来更多悲痛,也给国家带来损失。生命观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践行生命意义,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挖掘生命潜能,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树立远大理想,让生命之光更加辉煌。

(三)积极心理学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以激活个体的正能量为主,来消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不顺心,增强大学生勇敢、积极、正直、向上等优秀品德。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学生内心不够阳光,遇到问题总是抱怨,不能够理性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心理学课程就是要指导学生能够获得健康的心理水平,消除内心不良的心理情绪和困惑,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业。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逐步指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较为敏感,对人生充满了想象。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大学生冷静、客观地审视生活,对过去不后悔,对未来充满信念。

(四)心理求助教育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失望、伤心、困惑的事,久而久之,内心会集聚越来越多的烦闷,最终酿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大学生群体,通过心理求助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在自我无法解决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的方式来化解心理危机。事实上,求助意识的培养是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条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让大学生懂得不回避、不拒绝他人的帮助。同样,在求助方式上,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电台、微信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信任度,更好地走出心理危机。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完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施教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也出台了一些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文件。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响应政策要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全面融合。要重视专业化,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统合,从课程、知识、宣传等方面加大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内容。特别是在教材编写上加大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比重,建议以单独课程形式来编写,突出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场景回顾。在讲授环节,要结合实例,联系大学生生活,注重课程的实操性、实践性,精准还原心理危机场景,提升课程吸引力和趣味性。针对心理危机干预师资欠缺问题,建议对心理学教师队伍进行优化,通过辅修心理危机干预课程,提高心理学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大心理教师师生比配置数量,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教师专业化水准。

(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要通过构建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预防體系,来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第一,对新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从入学开始,对所有学生展开心理普查,了解学业压力、个人情感、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家庭状况等方面情况,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筛选的基本档案。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着重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排查,全面收集心理档案信息,更新到心理档案库。针对达到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开展深入的心理健康诊断,并引入针对性干预措施,及时化解不良心理问题。第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通过细化指标,确定分型。如学业压力型,有厌学情绪,成绩差,经常旷课,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人际紧张型,不爱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不和谐,对交往存在敏感;精神疾病型,思维混乱,常幻想,行为错乱,言行异常;情绪焦虑、烦躁、出汗、坐卧不安等现象。通过综合分析大学生心理状况,来归纳、判断大学生属于哪类心理危机。

(三)构建心理健康动态干预机制

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工作,要设置动态干预机制。一是做好各类心理预警信息的收集,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如开展心理普查、学生主动求助,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及辅导员、同学反映等方式,拓宽预警渠道。二是制定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议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三是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利用QQ、微信等在线咨询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四是对各院系配置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教师,着重对本院系学生提供心理复查、随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多方位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必须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条件。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同起来。通过搭建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从心理诊断、心理危机预防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地面对学业和生活。

(叶欧,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

猜你喜欢
心理学危机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