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接“双高”建设的基本条件

2022-06-10 04:03游晓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高创新能力院校

“双高”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落地,赋能核心产业发展。对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打造满足“双高”建设需求的师资队伍。文章运用锦标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双高”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展开探讨。

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双高”建设意见以来,对各级高等院校而言,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任务。“双高”建设的任务指向“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尤其是在科研创新领域,更要依托学科师资团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接“双高”建设目标,迫切需要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各院校要梳理和挖掘现有人才、资源优势,夯实和塑造教育特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要想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要确立“科研先行”的教育举措,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因此,立足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就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展开探讨,运用锦标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晰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逻辑链路。

一、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与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对教师而言,更要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勇攀科研高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关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强化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应然要求

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什么是高素质的人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硬,才能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需要,这也是高校深化教改工作的基本归宿。要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优势产业过程中,要做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整合,才能为广大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才能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此,提升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为高校搭建高质量育人培养标准体系,更好地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高校要抓住科研创新这一“关键点”,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产教融合”作为高校科研创新工作深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推动技术攻关、专利成果转化,特别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服务,解决行业企业人才创新不足等问题。事实上,科研创新作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彰显,对于广大行业企业具有积极的赋能作用。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来赋能,高校通过打造科研创新师资团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的顺畅嫁接,发挥高校科研创新优势。与此同时,在高校与行业、企业对接中,高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方向,借助于产教融合来反哺课堂教学,增进人才培养质量与技术技能创新协同。

(二)强化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双高”建设的必然需要

“双高”建设的全面展开,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相比而言,很多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领域还处于薄弱点,很大原因归结于教师缺乏科研创新理念和能力。对标“双高”建设任务,高职院校要强力破解师资困局,必须要通过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来增强人才竞争力,来服务更多的企业,指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工作。一方面,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双高”建设的重要指标,围绕“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更要依托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来促进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加大科研创新,才能提升高职院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科研创新是推动“双高”建设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当前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高职院校要强化科研创新育人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三)强化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准,要打造具备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科研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师对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科研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师在学科育人中所具备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之作为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条件。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吸收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围绕学科育人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改进、变革教法中提升育人质量,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另外,科研创新能力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具备发现问题、开拓创新意识,能够立足学科,深入钻研能力,具备信息处理、语言表达与学习能力。

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人才是科研创新工作的主体,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广大教师要树立“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用科技创新来迎合时代发展,用科研创新能力来培育优秀人才。

(一)锦标赛理论

由Lazear和Rosen提出的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基础上,提出一种相对于业绩的激励机制。该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股东将业绩与薪酬相挂钩,来激励经理人参与竞争,进而提升企业效益。锦标赛理论在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中的应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锦标赛理论所提供的激励机制,对接“双高”建设举措,响应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接着,“高校”与“教师”之间,形成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将“科研创新”作为教师业绩、薪酬管理的重要评价指标,来倒逼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在相互竞争中营造“你追我赶”的激励氛围。再次,立足高校教育管理实际,学校可以整合多种绩效评价指标,如岗位竞聘、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式,对院校各学科教师进行管理。“科研创新”作为重要指标,起到教师岗位晋级、职称晋级、收入增长的激励效果。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级。对于前三项需求,属于人的基本需求,相对更易实现;对于后两项,属于人的高级需求,相对较难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应用,更加关注教师高级需求的满足。科研创新,作为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通过提升自我科研创新能力来实现自我成长、价值实现。因此,高校通过科研创新活动为广大教师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创新,从科研创新中获得成果奖励、科研津贴、社会服务收益。同样,在高校营造科研创新氛围,鼓励高校教师能够参与学术研讨,结识更多行业专家、学者,了解更多前沿知识、行业动态,满足教师社交需求。再者,围绕行业动态,开展学术成果的交流、分享活动,教师能够从学校、同行、社会的肯定中获得尊重需求,在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为社会创造效益中,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由此,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契合教师职业成长发展需要。

三、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建议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维斯特认为,在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能够为大学带来“生机、活力和持续的创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校不应该只注重教学,更应该将科研创新工作与教学协同起来。运用锦标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高校教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做好顶层设计,将“科研创新”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中

响应“双高”建设要求,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将“科研创新”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强调“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对广大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立体式”科研绩效考核。比如,针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对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考核,对高校技术技能成果转化进行考核。围绕高职院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鼓励高校积极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鼓励更多高职院校能够对接区域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倒逼高校全面推进科研创新活动。另外,在“政校产行企”协同建设,以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领域,对高职院校技术开发成果及实践成效进行考核。

(二)完善校内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营造科研创新环境

高职院校在發展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去“重教学、轻科研”的弊病,激发广大教师能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第一,在教师岗位晋升及职称评定中,除了注重学科内课题、论文考核外,还要结合学科领域,设置新产品开发、新型专利、行业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许可、成果采纳等方面,作为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结合科研创新项目到款额度、产业贡献度等,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第二,在年度评优、奖金分配方面,明确“科研创新”奖金向科研成果方面倾斜,对教师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在“分类管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方面,高职院校加强构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与社会服务型”等多种评价机制,让每一类教师都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评价,激活教师的创新力。第四,明确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与其科研成果、科研资金支持相结合,增强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动性,发挥教师的学科特长。高校要结合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发展需要,优化科研创新环境。比如在科研经费报销方面,优化报销流程,化解报销难题;引入灵活的经费报销制度,如设定某一预算额度,额度内的报销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实施风险自担、责任自负;激励教师的科研创新主动性。

(三)增强教师科研创新意识,克服职业倦怠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成长中,教学工作被列入“生存之道”。加强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科研创新”作为提升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方向。没有科研项目的支撑,很多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慢慢失去价值追求,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通过关注“科研创新”,激活教师“科研创新”意识,将“科研创新”与职业晋升衔接起来,为广大教师营造更为宽广的成长空间。科研工作的融入,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从行业调研、学科研究中增强科技攻关能力,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利用校企合作,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等身份参与企业创新实践项目,积累科研创新经验,为科研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教师通过参与行业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向同行、同专业学者学习,积累科研素养。通过挂职锻炼、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与技术骨干展开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科技攻关,增强教师实践素养。

四、结语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要结合校情实际,从政策、机制、制度、经费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鼓励教师横向间协作,纵向间拓深校企合作,借助于高职院校产业研究院或科技服务公司等形式,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全面展开。

(游晓畅,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工艺。)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

猜你喜欢
双高创新能力院校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