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产教“双融合”,助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2-06-10 04:16陈渝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教产教校企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要重视科教、产教“双融合”工作,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机制等方面,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科教融合,体现科研与学科教学的衔接,产教融合,体现产业与教育的衔接。以此为抓手,来改革育人体系,发挥两者的合力,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产教融合过程,更要挖掘科教、产教育人合力,整合育人资源,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各领域产业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国务院提出“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加大科教协同,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同时,要密切对接产业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当下,高职教育阶段,科研与教学脱节、产业与教育系统缺乏有效对接,校内校外资源无法获得有效整合,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产业用人需求。科教与产教融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更需要改革育人模式,要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拓宽校企合作途径,特别是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与教学的互促,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教学。同时,在执行环节,要重视科教、产教“双融合”机制建设,促进两者协同育人。

一、高职教育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内容和任务

推动科教、产教“双融合”工作的实施,要明确其具体内容,找准资源聚合的方向,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和产教融合优势,共同支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链与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宽广、实践能力更强大,创新意识和职业胜任力更优秀。

(一)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内容

科教、产教“双融合”,其内容有三点:一是坚持人才培养主线。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根本目标,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打破学科壁垒,优化科研与教学、教学与产业的内在联系,发挥学校、企业综合优势。“双融合”要挖掘育人载体,要突破思维定势,要倡导跨界合作,重构科教、产教协同机制。比如在专业设置上,要主动对接行业岗位,在课程内容上要主动衔接职业标准,在教学领域要深入生产过程,在职业能力上要将毕业证书与学科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二是要以“双融合”为抓手。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内在关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行业人才需求相衔接,服务区域科技、产业。同时,重视校企协同,加快推进成果转化,特别是在科教融合中以科研创新来催化产业变革,让高职院校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策源地。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双融合”要求转变育人理念,要通过制度建设,为科教、产教“双融合”提供良好环境。如教育制度、产业制度、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要化解企业缺位问题,要通过配套制度建设,增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

(二)科教、产教“双融合”任务

做好科教、产教“双融合”工作,具体任务有三项:一是对“双融合”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深刻领会“双融合”战略意义,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寻求教学与科研、产业与教学融合点,从顶层设计上推进“双融合”计划的有序展开。比如对现代学徒制的引入,尝试设置产业学院,拓宽产教融合途径,让校内教学与企业岗位实现密切对接。明晰校企“双主体”育人任务,加大实践性课时比例,特别是依托校企合作,邀请校外行业专家、企业劳模、工程师参与校内授课,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二是注重专业群建设。科教、产教“双融合”要重视专业群建设,特别是对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群的打造,要从制度机制上鼓励各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参与校企合作,加强科教、产教协同创新,与行业展开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创新素养。三是重视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以“双融合”为导向,对办学方向、育人任务进行优化,聚焦新兴产业,重视新技术、新育人模式的引进,特别是要确立开放办学目标,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动向,将高职教育向社会延伸,向企业延伸。

二、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聚焦

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将学术分为四种类型,即探究型学术、综合型学术、应用型学术、传播型学术。应用型学术、传播型学术更符合科教、产教“双融合”实际,也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当下,科教、产教“双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深入,育人模式问题集中在三方面。

(一)思政与专业教育相对独立,难以落实“立德树人”

在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者缺乏深入联结,必然引发“孤岛效应”。课程结构不合理,未能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未能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渗透,导致高职教育培养了更多“精致利己主义者”。思政教育是根本,坚持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育人的基本任务。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人格品行,提高道德素养,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科研与教学对接不深,忽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在高职阶段,科研与教学都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一些院校重视科研,却忽视教学;一些院校重视教学,却忽视科研。衡量教师的教學素能,科研是重要指标之一。科研与教学要共同作用,发挥合力,不能偏重任何其一。在高职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围绕学科教学展开科研成果实践,推动“寓研于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助力创新精神的获得。

(三)产教脱节,未能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应该看到,很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面对工作岗位时,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能和岗位适应力。高职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从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育人模式上进行调整,增进人才与需求的匹配度。当下,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强烈,高职学生缺乏实训、实践机会,难以获得创新与实践能力。加大产业与教育的融合,要拓深学科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必须要求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协同,用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产业变革。DE935680-313F-42DA-AC62-EBF73554E0C4

三、以“双融合”为导向构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路径

在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生态链上,要充分整合产业、企业、学校、政府等多方力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科教、产教“双融合”,从高职院校内部教育链与区域产业链融合中,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产业”综合协同,为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一)树立“德、智、能”三位一体育人观,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落实“双融合”,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谐共建中,要确立“德、智、能”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对于“德”,将价值观塑造作为基本内容;对于“智”,将知识传授与学习作为重点;对于“能”,将职业技能作为育人主线,通过正三观、塑人格、强素质,让高职生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接班人。同样,高等职业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要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要深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资源,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获得跨界整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双融合”突出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衔接,利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高学生专业岗位素能,更好地胜任产业用人需求。具体而言,在“双融合”实施中,从教育理念到人才目标的设定,围绕课程结构重组,优化学科教学策略。在科教融合中,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科认知力,也便于学生掌握更多与科研相关的知识、技能。在产教融合中,校企、工学密切结合,校企双方都参与育人,增进高职育人与地方经济的契合。“双融合”打破了地域、行业、学科、体制、时空局限,为构筑“学科、人才、科研、产业”创新生态格局夯实基础。

(二)抓住课程重构,打造衔接产业需求的“金课”与专业群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重新优化专业课程布局体系,对接产业链,提高课程结构合理性、科学性。应该看到,现有的高职课程设置与产业脱节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还是素质拓展教育,都需要指向产业链,与行业发展需求相联系。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课程结构的改革。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核心产业、新兴产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重组专业群。建议以“金课”为重点,优化课程结构。引入创新教学理念,变革课程教学模式,健全课程教学评价,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一流课程。同样,要对原有的不合时宜的课程进行淘汰,注重课程资源动态化调整。建议引入大数据技术,追踪区域核心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主干课程内容。如加强课堂实例建设,结合学科相关的原理验证性案例,突出专业实践的典型实务课程案例,构建案例课程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以优势专业联系特定行业,展开校企课题建设,丰富实践课程内容。

(三)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善“四课堂联动”机制

指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立足“双融合”,构建“四课堂联动”教学体系。一方面,在科教融合中将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衔接起来,“寓教于研,寓研于学”,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科思维互动碰撞的空间,教师通过讲解科研项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中深入拓展校企、校地、校所多元合作育人,让学生能够走入真实企业环境,提高职业认知度和岗位适应力。同样,在“四课堂联动”中,第一课堂着重围绕专业课程、学科知识,以在校学习为主,并融入通识课程。第二课堂以科研、竞赛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利用技能竞赛展开专项训练与实践。第三课堂立足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基地,注重产学研合作育人,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第四课堂以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知识讲座、学术研讨与交流等活动端正学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借助于“四课堂联动”教学,将课程、科研、竞赛、实训、实践等环节串联起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注重配套机制建设,构筑多元化教育生态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做好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第一,做好师资绩效管理与激励。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其关键点都在师资,没有优秀的师资团队,“双融合”工作就难以推进。因此,对于教师队伍要注重教师的考核、激励与管理,完善教師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让教师能够投入到教学设计中。第二,完善产教融合治理机制。产教融合要化解“高校热、企业冷”尴尬,政府要参与进去,维系好校企相关利益者平衡机制,通过产业政策、经济方针来激活企业动力,促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第三,注重学生综合评价,随着高职生源的拓宽,要摈弃考试成绩单一评价,要引入“思政、知识、能力、素质”多元评价,做到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四、结语

科教、产教“双融合”,关键在于专业建设要与行业、产业深度对接,要发挥行业、企业、高校科研优势,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打造产学研多维化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陈渝,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DE935680-313F-42DA-AC62-EBF73554E0C4

猜你喜欢
科教产教校企
《科教导刊》征稿启事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