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探索

2022-06-10 05:39董海军朱晓菱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教普通高校专项

董海军,朱晓菱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3)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如何发展,体育课程如何改革是我国普通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1 体教融合的内涵

《意见》的印发引起了体育学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针对体教融合的内涵,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梳理、分析众多学者对体教融合内涵的研究,整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简单的、浅层的、表面的结合,而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深度融合,是体和教融为一体的过程。体教融合不仅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更是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多部门、多学科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终极目标。

2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改革路径

《意见》中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指示:(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3)建设学校代表队;(4)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6)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意见》的颁发为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依据《意见》的指示精神,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课程设置,科学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多元育人课程体系

依据《意见》,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应以能开尽开、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为宗旨,科学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多元育人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多元育人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多元育人课程体系中体育专项课的开设要立足于以下2点。一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体育专项课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没有体育专项课。调查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在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中体质健康达标率是最低的,因此,建议我国普通高校面向大三、大四的学生也应该开设体育专项课。二是增加体育专项课的项目设置。体育专项课开设的项目除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应增设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橄榄球、软式曲棍球、攀岩、体育拓展等,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感兴趣的体育专项课可选、可上。

竞赛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大学生自主锻炼和比赛为主的。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赛课程选拔方法,选取在某项体育项目中有一定运动技能的大学生参加竞赛课程。竞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认真投入,真正激发大学生锻炼的兴趣和专项能力,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在竞赛课程中大学生不仅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改善身体素质,更主要的是能提高大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体育赛场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

保健班课程是针对那些由于自身原因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大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让这些大学生也能够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自信心。体育重修课程针对的是没能正常选上课或体育补考不及格的大学生,给予他们重修体育课的机会。体质健康测试课程是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针对所有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开设的课程。体质健康促进课程针对的是在体质健康测试中体质健康水平不达标的大学生专门开设的课程,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高这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2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指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除了对大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各专项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各专项运动技战术以及实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外,还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习惯、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课外评价。考核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态度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见表2。

表2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其中,课内评价占课程总体评价的80%,课外评价占课程总体评价的20%。课内评价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占10%),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与进步情况(共占70%);课外评价指课外锻炼,包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课外锻炼,如高校体育App健康跑、智慧跳绳等,体育社团打卡、训练情况,校内外体育竞赛的参与情况,共占课程总体评价的20%。

2.3 创新赛事活动,构建普通高校校内外竞赛体系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赛,竞赛就是竞技、竞争、拼搏、团队协作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普通高校应以《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的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教会、勤练、常赛”为宗旨,科学构建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首先,学校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制定详细的普通高校校内外体育赛事计划,在校内要形成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其次,校外体育赛事要科学、合理地选拔、组建各体育项目的高校代表队,代表高校积极参加校外各级别的体育竞赛。通过体育竞赛独特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信守则、团结互助、自信自立、不惧困难、勇敢拼搏、合理竞争、展现自我和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的全面人才。

2.4 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丰富课余训练与竞赛体系

依据《意见》,在普通高校可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的内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为大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不受年级、年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能够自愿、自主以会员的方式在课外活动时间加入任何自己感兴趣或有特长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以及采取将大学生参与俱乐部或社团活动的具体情况纳入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成绩等手段,能激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训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运动技能 及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5 整合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着力培养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

为解决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退役安置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早在“体教结合”阶段,我国就提出了在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方针。但由于经费、训练设施与保障、竞赛体系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处于低水平竞技层面,很难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补充力量。因此,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必须依据《意见》指示精神: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政策、招生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才能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3 结 语

体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且曲折而复杂,但同时,体教融合也为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创造了机遇和挑战。一线体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领悟改革和创新思路与方法,深刻领会体教融合的精髓,深入贯彻《意见》的指示精神,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普通高校专项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