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画笋

2022-06-10 13:11卢坤峰
老年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墨色竹笋根部

□卢坤峰

雨后春笋,蓬勃而发,每天可长二三寸,是生机最强的植物。画墨竹添以新笋,春意自浓,且有助于构图的变化和平衡。所以,自古画墨竹者皆喜欢画笋。但因竹笋本身比较矮小、形象单调,故以笋为主而作大幅画者较少。然画竹不善画笋,终是缺憾,下面介绍一下画笋的方法。

《新篁图》卢坤峰

首先,要对竹笋的结构和形象有足够的了解。竹之种类不同,其笋自然不同。在植物学上,区别竹子的重要标志便是看笋。当然,竹笋的形象与竹子有一定的关系,如粗毛竹的笋粗而有毛,故称为“毛笋”。笋细者竹亦细,笋变竹的过程中,只长高不长粗。笋色紫者,竹亦多紫色;笋色淡或微带粉红者,竹竿为绿色;棕色竹笋的包皮往往有斑点,故有“花笋”之称。

此外,对竹笋的具体结构也要了解:竹笋的包皮叫“竹箨(tuò)”;竹箨尖端有绿色似叶的东西,叫“箨叶”;竹箨和箨叶相接的地方,有一条横排的、略似毛皮衣领的土黄色长毛,叫“箨石”;箨石两头有两撮特别长的毛叫“耳”,如此等等,都应有所了解。成竹有几节,它的幼笋便具备几片竹箨。了解竹笋的结构对画笋有很大帮助,虽不一定画得十分具体,但对笋的基本特点和精神状态清楚后,就会知道像或不像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用笔方法。竹笋,除了相似的基本结构以外,在外形上也是千差万别。其大小、颜色、有毛无毛、竹箨上的纹理疏密、箨叶的形态和色彩、长短和软硬等,都因竹类不同而不同。而什么样的竹笋最宜入画,则由于每个人的兴趣不同,需要作者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搜集。

唐代白居易《画竹歌》开头便写道:“植物之中竹难写”,但是何止竹难写,写笋也需下一定功夫。竹笋的外形十分规则,箨片互相交错包得很紧,箨叶分布距离虽由下而上渐次缩短,但一眼看去基本相等。从侧面看箨叶不易分清,从正面看则两侧分布均匀,十分单调。所以,必须在单调的规律范围内求得一些变化,才能既有画意又不失真实感,变化太大容易无生气,变化太少则易呆板。

关于画笋的方法,一般依照箨片的结构从箨石部分由上而下交互画,自笋的尖端至根部一气呵成。用墨要有浓淡变化,以笔尖蘸浓墨至根部渐淡。笔上吸水不宜过多,画至笋的下半部分有些飞白,更能表现箨片的质感。有些过分干枯的地方,可最后用淡墨统一调整。墨色变化要强调整体感,不可顺着箨片机械地变化。画笋真实与否,与用纸有很大关系,选用上好单宣,以使墨色层次分明,笔与笔之间有自然水纹者为佳,而元书纸、皮纸、熟宣或绢帛,则不易借助墨色效果将笋画得更真实。当然,绘画毕竟不是以求得真实为最高标准,有时过分真实反而不好看,所以一般能画竹的纸便能画笋。

再者,竹笋的神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以浓墨添加箨叶。箨叶加得好,则形备神全,反之便有形无神。加箨叶时务必使笔法生动,不可有死板之病。箨叶随出笋时间的长短而有直叶曲叶之别,画时亦须注意。箨叶自笋根部向上渐大,至顶端大而集中。用墨则如画竹节,皆宜浓不宜淡,淡即无神。若使箨片有花斑,可在墨色半干时以浓而干的墨点上去,太湿则笋易变黑,太干则墨色浓淡不接,效果不好。

《竹石蝴蝶图》卢坤峰

由于竹笋的形象变化不够丰富,为了画得好看,画家常常用几笔竹叶或细草穿插其间,与笋形成掩映关系,也能补救箨叶均匀分布的毛病。但添叶或画草要适可而止,宜少不宜多,多则破坏笋的形象,特别是笋尖不能遮住,否则了无生气。

猜你喜欢
墨色竹笋根部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修行
书签
观音送子图
想露果实的马铃薯
我爱这样的清晨
竹笋
竹笋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