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2-06-10 10:08严浩怀周晓芳
关键词:示范村贵州省因子

邓 俊,严浩怀,周晓芳

(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为乡村发展新征程指明战略方向。贵州省政府积极响应并出台地方乡村振兴政策,制定了“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3],旨在因地制宜,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村庄是乡村地区最普遍的空间表征和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最基本的组织单元[4],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重要载体。村庄空间格局的分布和演变[5-7]、空间重构[8]、乡村旅游村寨[9-10]、专业村镇[11-12]、美丽乡村[13]等研究为探讨乡村振兴聚落的空间分布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从现有研究来看,村庄点数据选取一般在几十到几百区间内[14],数据量不足,未能对乡村聚落空间进行整体和全面的探讨。此外,对于区域性的乡村振兴实证研究有待拓展。

贵州是一个地形多样、多民族聚居、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同时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理环境使得生态环境文化较为突出,选取贵州省作为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以2019年贵州省评定的1 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振兴的5个目标,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研究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下简称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探索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贵州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丰富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明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供实证案例。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乡村振兴示范村数据来自于贵州省2019年官方网站公布的贵州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名单[3]。DEM数据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通过地表分析处理后得到各村的高程。河流、交通、坡度数据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5-16],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2020年统计年鉴》。本研究所使用的底图来源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审图号:黔S(2021)011号),底图未修改[17]。通过百度坐标拾取系统,逐一查找1 000个示范村的位置信息和坐标,并将其导入ArcGIS 10.2软件进行配准,建立贵州省市域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空间及属性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1.2.1 最近邻指数

本研究运用最邻近指数法,用以分析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相互邻近程度,从而判断其空间分布的类型。具体公式如下[18]:

(1)

(2)

式中:R表示最邻近指数,rE是理论最邻近距离,r1是实际最邻近距离,A是区域面积,n是示范村总数量。R=1时乡村振兴示范村呈随机分布;R>1时乡村振兴示范村呈均匀分布;R<1时乡村振兴示范村呈集聚型分布。

1.2.2 不平衡指数

在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类型判断的基础上,利用不平衡指数测算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贵州省各市域内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计算公式如下[19]:

(3)

式中:n为市(州)域内示范村个数;Yi为示范村在区域内所占比重的累计百分比。S值在0~1之间,若S值为0,则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各市(州)内平均分布;若S值为1,则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某个市(州)内集中分布。

1.2.3 核密度估计方法

最邻近指数和不平衡指数不能清晰地反映乡村振兴示范村在空间上分布的集聚特征,需通过核密度估算,分析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周边的扩散程度。计算公式为[20]:

(4)

式中:f是表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核密度值;n是示范村的个数;h是带宽;K是核函数;di是i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间距离。

1.2.4 空间自相关分析

1)局部自相关Getis-OrdG*。为进一步识别乡村振兴示范村集聚区的具体位置[4],判断局部地域是否存在高聚集“热点”区或低聚集“冷点”区。计算公式为:

(5)

(6)

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是分析空间属性值之间相关性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Moran′I指数分析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公式如下[21]:

(7)

1.2.5 标准差椭圆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发展方向与分布的空间范围[22],故创建标准差椭圆揭示其空间分布的中心趋势与方向趋势。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空间分布类型

运用ArcGIS 10.2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图层进行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实际平均最邻近值r1=6 432.79 m,理论值为rE=77 752.42 m,R=0.83<1,说明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为集聚分布型。

表1 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平均最近邻指数表

为进一步分析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集聚的均衡程度,借助不平衡指数来衡量,通过统计得出贵州省各市(州)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所占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如表2所示),由公式(3)计算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不均衡指数S= 0.17,说明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贵州省各市(州)内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即各个市(州)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也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各地区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以及对乡村发展的重视。

表2 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市(州)的分布情况

2.2 空间分布密度

利用ArcGIS 10.2的核密度工具对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市域尺度的核密度分析,研究表明,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有3个高密度核心区,包括贵阳市、安顺市平坝区、黔东南州的凯里市、雷山县、丹寨县。次级密度核心区包括铜仁市碧江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毕节市金沙县3个,其余点要素多核心低密度分布在贵州省的边缘地带,呈现较为明显的中部核心——四周边缘空间分布形态。总体而言,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点状、面状格局分异明显,区域密度分布差异明显,整体分布从空间上为中、东部集中向西部和北部分散(如图1)。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2.3 空间分布热点

为进一步揭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市域范围的空间集聚的高值或低值地区,通过局部自相关公式计算,并绘制出热点分布图(图2)。运用自然断点法将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情况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4个区域,热点区集中在遵义市、黔东南州,次热点区分布在铜仁市、毕节市、黔南州,冷点和次冷点区都集中分布在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集聚特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 的态势。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2.4 空间分布趋势

使用 ArcGIS 10.2 软件,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重心为中心,利用标准差椭圆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方向趋势进行分析。标准差椭圆长半轴表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方向性,短半轴表示其分布的范围。由图3可知,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空间上表现出点轴空间结构,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主要归因于贵州省地势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空间分布上较为集聚,椭圆外沿地区的要素较为稀疏,与核密度分析中的热点地区相符合,对贵州省乡村振兴规划的全面实施、优势与弱势地区的带动发展有所裨益。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 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资源禀赋、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23],乡村振兴系统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24]。因此研究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关联性与科学性,从人口、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及生活水平6个维度出发建立涵盖14个指标体系的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分析影响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叠加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甄选高程、坡度、河流水系与区位交通因素 4 个自然因子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表3 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因素指标体系

3.1 因子探测

将乡村振兴示范村核密度值(Y)作为因变量,14个要素指标作为自变量,先在ArcGis10.2中对自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通过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变量处理为四级变量[25]。使用GeoDetector将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相关变量输入模型,q为各因子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值域范围为[0,1],值越大,其对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影响的解释力越大。

因子探测结果如表4所示,14个社会经济因子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乡村从业人员数(X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X4)、农业机械总动力(X5)、森林覆盖率(X6)、县级及以上文明村(X9)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X11)、普通高等学校个数(X2)是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对应的q值分别为0.114 9、0.128 6、0.131 4、0.111 9、0.102 8、0.117 5、0.090 8,这表明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受乡村产业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乡村公共服务、人口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影响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因子解释力大小为:产业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人口因素>文化环境>生活水平。

表4 因子探测结果

3.2 交互探测

单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用交互探测模型[26]分析多社会经济因子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作用,得到交互探测结果(图4)。由图4可知,图中黄色区域两因子之间相互作用驱动力均大于2个单因子驱动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的特征;图中蓝色区域影响因子两两交互作用时q值大幅增加,双因子作用驱动力大于2个单因子驱动力中的最大值,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显著提高,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总之,2个社会经济因子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影响力大于单个因子的影响力,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注:灰色表示单因子作用,黄色表示交互作用类型为非线性增强,蓝色表示交互作用类型为双因子增强。

3.3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3.3.1 人口素质与乡村振兴

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乡村文化教育发展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市级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空间关系。通过GeoDa软件计算得出Moran′I值为0.069,且通过P值小于 0.01 的检验。表明市级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覆盖面广的地区,人口素质高,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也越多。将两者进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绘制 LISA聚集图[27](图5)。从图中可知,“高—高”集聚区有1处,主要分布在遵义市;“高—低”集聚区有0处,“低—高”集聚区有0处,“低—低”有1处,分布在六盘水市。由此证明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格局有影响。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3.2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条件,为贵州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打造提供了坚实基础。因子探测结果显示,产业基础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地域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乡村从业人员数q值为0.05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q值为0.114 9,农业机械总动力q值为0.131 4。以代表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叠加分析(图6),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于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进一步验证乡村振兴示范村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选取各市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运用地理联系率来分析这种空间关联度,计算得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地理联系率L=97.66,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证明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受产业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3.3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因子探测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地域分异的驱动因子,森林覆盖率q值为0.111 9。将乡村振兴示范村与森林覆盖率叠加分析(图7),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最高,乡村振兴示范村在黔东南的北部分布数量较多。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3.4 文化环境与乡村振兴

乡村文明程度与群众思想觉悟息息相关,群众思想觉悟高对政府的依赖低,自我发展意识强,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在影响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文化环境中,县级及以上文明村、电视综合覆盖率的q值分别为0.102 8和0.040 7。接着将体现乡村文明程度的县级及以上721个文明村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叠加分析得到(图8),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于文明程度较高的黔东南地区。使用GeoDa软件计算得出Moran′I值为0.014,且通过P值小于 0.01的检验,表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与县级以上文明村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8],进一步验证乡村文化发展较好、乡风文明程度高的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也越多。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3.5 治理水平与乡村振兴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在影响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治理水平因素中,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q值分别为0.117 5、0.068 7,表明这一因子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解释力较好。接着将体现乡村治理水平的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叠加分析得到图9,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于乡村治理水平较高的遵义市和贵阳市。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3.6 乡村振兴与生活水平

农民生活水平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支撑条件。在影响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生活水平因素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收入比的q值分别为0.037 0和0.014 1,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将体现生活水平的乡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叠加分析得到(图10),进一步选取各市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农民生活水平测度指标,运用地理联系率来分析这种空间关联度,计算得出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与乡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理联系率L=99.84,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证明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受农民生活水平影响。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3.4 自然地理因素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通过ArcGIS 10.2中的DEM属性表提取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的海拔信息,将示范村与贵州省海拔高程、坡度、河流分布、区位交通因素叠加(图11a、11b、11c、11d),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影响。

贵州省高程如图11a所示,最高海拔为2 890 m,最低海拔为91 m,平均海拔1 109 m,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东南倾斜,因此村落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东南地势起伏较为缓和地带,包括贵阳市、安顺市中部、遵义市南部、黔东南州西北部地区。运用自然断点法将坡度分为<10 °、10 °~19 °、20 °~29 °、30 °~39 °、≥40 °共5个等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平均坡度为 18.48 °,将乡村振兴示范村与贵州省坡度叠加生成图(图11b),有90%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位于0~20 °的坡度范围内,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分布数量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从贵州省河流分布图(图11c)看出,贵州境内有长江、珠江等多条河流水系,通过ArcGIS河流缓冲区分析发现,乡村振兴示范村多数分布在河流5 km范围内,共有772个,占比77.2%,主要呈“沿河”分布态势,主要是因为河流为村落的农业活动、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在铁路5 km缓冲范围内(图11d),乡村振兴示范村646个,占总数量的64.6%,在高速公路5 km缓冲范围内,乡村振兴示范村393个,占比 39.3%;乡村振兴示范村“沿交通线”分布特征显著。

注:该图是基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地图服务网络下载的审图号为黔S(2021)011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综上,地形、坡度、河流及交通等自然地理因素对贵州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是贵州乡村发展的重要基底。良好的自然环境利于乡村农业的发展,人口的稳定,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起重要支撑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ArcGIS 10.2和GeoDa空间分析工具,运用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贵州省1 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总体上呈集聚分布且在各市(州)内分布不均衡。高密度分布区包括贵阳市、安顺市平坝区、黔东南州凯里市、雷山县、丹寨县等,次级密度核心区包括黔北铜仁市碧江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毕节市金沙县等,其余分布在边缘地带,呈现较为明显的中、东部集中向西部和北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态势,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相符的东北—西南走向的点轴空间结构。

2)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是贵州乡村发展的重要基底,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坡度较低的地区,且呈现沿河、沿路的分布特征。社会经济因素中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影响力依次为产业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人口因素>文化环境>生活水平,其中乡村治理水平较高的贵阳市和遵义市、教育水平较高的遵义市以及森林覆盖率和文明程度较高的黔东南州分布数量较多。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乡村振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多条件支持。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与集聚化,有利于充分调配各类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和利用。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抢抓经济发展机遇,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对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发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分布、规模和发展受到自然、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但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性,本文仅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的部分格局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不够全面,未来需系统综合地理信息、遥感等大数据分析、结合贵州省省情调查、农业和人口普查等多方面的数据,进一步深化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研究。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实现振兴的路径也各有千秋,亟待系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功能区划和发展模式进行解析,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示范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探明乡村振兴的空间分异与发展路径,为新时期推动贵州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5.2 建议

一是政府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在政策上明确目标,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突出产业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整治等方案措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二是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示范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根据村庄的基础条件,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实行差别化支持、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三是培育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经营管理人才,对当地人才与劳动力进行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提高当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吸引外部人才提供技术和服务技能。四是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对乡村闲置的农地、宅基地进行流转盘活,在乡村生态环境专业技术领域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产业环境上,提高乡村旅游绿色经营,指导乡村产品品牌精品化建设,形成绿色融合产业链。五是弘扬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全省应统一目标,制定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培养乡村工匠、民族文化传承人,增加物质及精神等激励机制。对乡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打造传统农耕型、民族特色型、文化创意型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村落。六是提高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要依靠政府主导、基层组织实施、村民参与。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基层组织充分利用乡规民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自治建设,并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鼓励村民参与新型集体合作经营,形成乡村“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示范村贵州省因子
贵州省种公牛站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